• 我的订阅
  • 人文

司马光对歌女一见钟情,写下一首表白词,成千古经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07 10:06:00 来源:戏说三国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千古流传,也让世人知道了司马光这个神童。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古时候有很多天赋异禀的神童,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守住本心,到最后也泯然众人矣。

司马光对歌女一见钟情,写下一首表白词,成千古经典

司马光则不然,成为小明星的他并未迷失在名利之中,仍然好学不倦,手不释书,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走下去,最终成长为一代学识渊博的史学家、文学家,官位高至宰相。

抛开他的政治主张不谈,司马光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上,在文学上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相比于这而言,诗词方面他自己也调侃说“实非所长”,所以他留给后世的诗词并不多。

词的话一生一共只留下了三首,其中最引以为傲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对歌女一见钟情,写下一首表白词,成千古经典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据说是司马光有次应朋友邀请出席的宴会,宴会上有歌女舞姬助兴表演,多喝了几杯的他对其中一位美女好感倍增,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很典型的爱情词,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本正经的司马光,流露出真实情感的一面。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人,结合真实环境,写出这个舞女不同寻常,写出舞女那优美舞姿。

司马光对歌女一见钟情,写下一首表白词,成千古经典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宴会上一位舞妓款款而出,一出场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尤其是司马光的注意。

她并未刻意追求华丽,只是随意地挽起如云的发髻,轻描淡写地涂抹了些许铅粉,便已经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她的美,与众不同,如鹤立鸡群。她的人淡如菊,气质高雅。

她穿着一袭青色的薄纱罗衣,轻盈如烟,彷佛笼罩在一片翠色的云雾之中。随着她的舞动,那曼妙的身姿像飞絮一样轻盈,衣带如同飞絮般灵动轻盈,令人移不开眼睛。

司马光对歌女一见钟情,写下一首表白词,成千古经典

上阕四句,让我们彷佛看到了一位降临人间、风采照人、色艺双绝的仙子,正是因为如此,作者才对她念念不忘,所以词的下阙写对她魂牵梦绕的情愫。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她的人见人爱的美丽,她轻盈而曼妙舞姿,让我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从此陷入深深的相思之中。

这不禁感叹:相见,或许真的不如不见;多情,又怎及无情来得洒脱?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相思这事发作起来让人茶不思饭不想,使人消瘦,令人疯狂,所以为了避免这般烦心事,还不如当初莫相识,自己还是做个无情人好,这样便不会为情所伤,为情所痛。

有情如他,却似无情,这种“无情”并非冷漠,而是情感的深沉与内敛,让自己的爱更加含蓄,更加有感染力,更显其深情之真、之切。

因此这两句也是爱情中的千古名句。

司马光对歌女一见钟情,写下一首表白词,成千古经典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夜已深沉,笙歌已远,酒意微醺中他渐渐清醒,却发现佳人已不在身旁。庭院中,一轮明月斜挂,银辉洒落,只留下一地孤寂。

那轮西斜的月亮,仿佛是天地间的守望者,静静地注视着这孤独的背影,周围一片寂静,仿佛刚刚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最后两句,他直抒胸臆,将心中的追思与怅惘倾诉而出。然而他并未用繁复的辞藻去描绘那些复杂的情感,而是巧妙地以景结情,将一切情感都融入了那“深院月斜人静”的景语中。

这种手法,使得整首词意境深远,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司马光对歌女一见钟情,写下一首表白词,成千古经典

司马光这首爱而不得的恋词,在方寸之间尽展初见惊艳、深情钟情、深深思念的跌宕历程,特别是那份思而不得的怅惘更让人为之动容,难怪后人看了这首词后,会发出“此公风情亦不薄”的感慨。

当然虽然是写爱情,写相思,写女子的深深眷恋,却遣词造句如同涓涓细流,深邃而内敛,未曾逾越半分界限。

它如同古人所言的“发乎情,止乎礼”,彰显了一个男子内心的责任与严格的自律。

司马光对歌女一见钟情,写下一首表白词,成千古经典

正是这细腻入微的笔触,让首词呈现出平淡中见深情,在含蓄中显韵味的效果,成为相思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刘娥皇后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贤后,培养了千古第一仁君
...等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历史上名臣,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包拯、狄青都留下辉煌的印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个(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仁宗时期出现。 宋仁宗一生节俭,善用能
2023-10-10 05:42:00
司马光竟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曾一手葬送北宋王朝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客中初夏》司马光作为我国大街小巷都知晓的人物,也是深刻印在了人们脑海当中的那个砸缸少年,作为家喻户晓的少年人物,打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冷
2023-01-10 22:16:00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古,那么他砸缸救的到底是谁
...引起了广泛关注,询问“砸缸救人的是谁”,答案自然是司马光。小时候就听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故事讲述了司马光在后院与小伙伴们玩耍时,一位小孩爬到大缸上
2024-12-26 19:23:00
逆袭之歌:看刘娥如何改写命运,成为北宋的幕后女王
...尽的结局,但实际上刘娥是自然去世,并且后世评价很高。司马光这样称赞刘娥:"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宋史》也评价她说:"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由此可见,刘
2024-04-19 10:48:00
盘点历史上的神童,他十二岁就当上了秦国丞相
...岁能让梨。这要比6岁称象的曹冲,年轻2岁,比7岁砸缸的司马光,年轻3岁。据说孔融十岁时,在首都洛阳的一次高端聚会上,有个当官的叫陈韪,故意刁难孔融。他对孔融说:“小时了了,大
2023-02-04 21:03:00
诸葛亮为何能被千古传颂?
...适当面说他怎么样,要么说得过去,要么批评,但还有像司马光、程颐、朱熹这些人就挺欣赏诸葛亮的。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用了《三国志》、《晋书》里的东西,和别人都夸奖诸葛亮。
2024-01-10 17:48:00
司马光砸缸救了谁?你知道吗?
司马光砸缸救了谁?你知道吗?俗话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的历史恒古流长。从古至今,我国经历了许多朝代,也发生了许多事情。无论是哪个朝代,都会有史官这个职位。他们主要负责的就是记载当
2023-10-31 14:37:00
梳理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之间的关系
提起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可是北宋年间响当当的人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除了苏轼外,其余三人也都是政治家,都做过宰相,对北宋的社会发展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就是当今的儿童也都
2023-07-11 18:28:00
揭秘司马光砸缸背后的隐秘真相
...多故事被传颂千古,成为后世教育儿童的典范。其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尤为家喻户晓,它象征着智慧与果断。然而,当我们深入挖掘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时,可能会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真
2024-10-28 19:4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