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张廷玉是清代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和参与者之一,是清朝军机处制度的首创者和完善者。但就是这样一位功绩赫赫的三朝元老,却被乾隆帝抄家,数额高达36万两!
张廷玉
要知道,乾隆继位之初,对贪腐的惩处力度可谓是空前绝后:超过一千两,斩之!然而,乾隆面对36万两,却只能完璧归赵,并仍然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在清朝三百年历史上,唯有张廷玉一个汉人有此殊荣。那么,张廷玉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巅峰呢?
张家有子初长成
康熙十一年重阳节那天,大学士张英喜得贵子,取名张廷玉。张英对这个儿子格外看重,倾力培养他。
三尺巷之张英
张廷玉自小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普通孩子一岁才开始学说话,张廷玉五个月大时就能说简单的词语,堪称天才。
父亲张英教他看书识字,通常是一遍就会。张廷玉四岁就能熟读《论语》,八岁时就能出口成诗。张英考教他的学问,让他以长城为名作诗。张廷玉不假思索,一首长城诗就脱口而出: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沉舟侧畔轻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样的意境,哪里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能想到的?张英很震惊,这样的诗句,即使是自己也很难雕琢出,自己这个儿子是怎样的妖孽啊!
张家有子露峥嵘
张英觉得儿子太过天才并非好事,容易养成目空一切、恃才傲物的毛病,于是故意压着儿子,逼他大器晚成。可没想到,这却一下子耽误张廷玉近十年!
康熙三十年,二十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科举,其父张英以年纪尚轻,不够稳重为由,让张廷玉下届再考。
康熙大帝
康熙三十三年和康熙三十六年,科举考试的总裁官都是张英。张廷玉为了避嫌,只能又错过两届。直到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才得以参加科举,位列三甲第152名!
这个成绩是张英利用关系一压再压的结果,但康熙帝素知张廷玉的才华,亲自御览他的试卷,称赞道:“此子应在一甲!”
这一年,张廷玉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后被提拔为翰林院检讨,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
康熙四十三年,张英辞去相位,告老还乡。张廷玉子承父业,开始伴驾左右:“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久持讲握,简任机密。”张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才干便崭露头角。
伏虎侍郎传美名
有一位姓张的地方大员,人送外号“张老虎”。他欺上瞒下,欺压百姓,多行不法之事,但因为朝中有人,百姓上诉无门,连其手下的官员都苦不堪言。
张廷玉知道这个情况后,明查暗访,掌握了张老虎的大量罪证,正准备对其严惩,谁知朝中好多官员都来为张老虎说情,其中不乏张廷玉的上司。
关键时候,张廷玉坚持前朝名言“当官不为名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最终张廷玉顶住了压力,铲除了张老虎。百姓纷纷称颂张廷玉的壮举,称其为“伏虎侍郎”张青天。
君臣相宜千古传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统,这就是雍正帝。雍正为了稳固皇位,培养做自己的班底,果断选择张廷玉为主要助手。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解释雍正帝选他的原因:
一、有能力。雍正帝称赞他“气度端凝、应对明晰”。
二、有关系。张廷玉是雍正恩师张英之子。从这方面说,二人算是师出同门,张廷玉理应是自己人。
雍正帝
雍正帝对自己人非常信任,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因为雍正帝刚上位,事务繁多,都是张廷玉根据雍正的口述,写成文书,再交由雍正过目。
雍正帝称赞:“精敏详瞻,悉当圣意”。不久后,雍正帝就下旨授张廷玉礼部尚书,并指出:“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可胜任”。
雍正元年是张廷玉升迁之年。二月,张廷玉复值南书房,为诸皇子师傅;四月,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张廷玉的官职越做越大,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
史载张廷玉经常在上下朝的路上都在办公,回家还要起早贪黑加班。雍正皇帝称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不能及也。”即使这样,张廷玉也没有耽搁或者错漏事务。
军机处制度威名扬
雍正五年,清廷准备在青海用兵,结果消息走漏,不得不推迟计划。鉴于此,张廷玉提出了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并无实员,只对皇帝本人负责。军机大臣至少三人,最多不超过十一人,根据军情的需要增减人员,皇帝每次召见只能召见一位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之间互不隶属,也无实权,他们的职责是“掌书谕者,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常日禁庭以待召见”。
《啸亭杂录》记载:“军机为枢密重地,非有特召,不许擅入!”军机处的设立直接杜绝了因人员杂乱而带来泄密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雍正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张廷玉身兼数职,几乎全年无休,雍正帝是一刻也离不开他。张廷玉的父亲张英病逝,他请假回乡丁忧。刚走了半月,雍正就写信表达相思之情:“相隔半月,未免每每思念。”
张廷玉收到后非常感动,当即上奏折谢恩。雍正帝在奏折背面回道:“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若不负朕,朕必不负尔等。共勉!”
雍正帝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张廷玉为官清廉,雍正多次赏赐真金白银,名贵字画,数额合计高达十余万两;张廷玉从不以权谋私,雍正就对他的子侄仕途上多有照顾,张廷玉的次子还差点被雍正帝钦点为状元。
君臣谢幕诉悲歌
然而这样君臣相宜的场面却猛然间断了。雍正十三年,工作狂雍正熬夜两天后在圆明园驾崩。临终前遗诏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张廷玉死后,继续陪伴他。
大清三百年国运,配享太庙只有二十六人,张廷玉是唯一活着就得到这样允诺的大臣,而且,他还是唯一的一个汉人。
遗诏一般都是交代托孤大事,雍正帝在遗诏里独独提到张廷玉,让接任的乾隆帝非常不爽,他吃醋了,后果很严重。
久居官场的张廷玉很快觉察到乾隆帝的恶意:满洲大臣鄂尔泰病逝后,乾隆皇帝以“满汉同列,以满为尊”之名义,将讷亲之列班排在张廷玉之前。
此前,一直都是张廷玉在前。讷亲是乾隆提拔的亲信,算是后起之秀。讷亲上书,言不敢居张元老之前。乾隆帝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就是要羞辱张廷玉。
不久后又发生一件事,让张廷玉心灰意冷,有了告老还乡的想法。孝贤皇后病逝,依照旧例,一直是由翰林院负责编写皇后的祭文。
可祭文被乾隆帝给打了回来,就因为祭文中有“泉台”二字!乾隆帝认为,这泉台二字用在帝王家,太过粗鄙,打回翰林院,让张廷玉好好反思。
张廷玉为官四十七载,第一次被指名道姓的责骂,非常委屈。他觉得这个皇帝太难伺候,而自己已经76岁,索性一纸奏折,申请告老还乡。
忠臣落幕晚年哀
乾隆帝一看不乐意了:你在朕祖父那干得好好的,在朕父皇那鞠躬尽瘁,怎么到我这就要撂挑子呢?是怪朕是昏君吗?乾隆帝不同意!
乾隆不同意,张廷玉却从来没放弃过辞官的想法。两年后,机会来了,皇长子永璜病逝,作为恩师的张廷玉以受不了打击为由,再次提出致仕。
这次乾隆帝答应了,可乾隆答应地如此爽快,反而让张廷玉很不放心。他特意上了个奏折:“恐身后不得蒙荣,外间亦有此议论,免冠叩首,请上一辞以为券”。
意思是说,我担心死后不能入太庙陪伴雍正帝,麻烦给我写个保证书!乾隆帝看张廷玉白发苍苍,心一软也就答应了。按理说张廷玉得此隆恩,应该亲自跪谢。
张廷玉压根不想多看乾隆一言,就打发儿子入宫谢恩。乾隆帝前脚写完保证书,后脚就开始后悔。此时见张廷玉居然敢不亲自谢恩,雷霆震怒:“张廷玉之罪,不在于不亲自谢恩,乃是不信朕。朕推心置腹,观其如此居心,岂有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耶!”
张廷玉的门生汪由墩正好在军机处当值,当即把消息透露给恩师。张廷玉已经78岁,一下子失了方寸,连夜入宫请罪。却没想到犯了军机处大忌:“泄露军机!”
果然,乾隆帝更气了:“朕责罚你的旨意明日才能下达到你手中,你今晚就来谢罪?你胆子不小,敢在朕身边安插眼线!”
愤怒的乾隆下令剥夺张廷玉的爵位,并令亲信去抄家。乾隆特别交代:凡先帝赏赐,或书信文章一律收缴。只要在张廷玉家中找出只字片语的不满,张廷玉就要人头落地。
张廷玉为官半生,一直慎言慎行。钦差在张廷玉家没有发现违碍之言,却意外查得一向清廉的张廷玉居然有家产仅36万。
乾隆帝以为抓住了张廷玉的把柄,令钦差细查,这才发现,张廷玉家族世代为官,这些家产都是康熙、雍正两位先帝赏赐,都有记载。反而是乾隆帝的赏赐,寥寥无几,略显寒蝉。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于家中病逝,享年八十四岁,乾隆给他个不上不下的谥号“文和”,并让他配享太庙。
于是张廷玉成了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9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