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12-30 05:4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盐碱地变丰产田,沙地变良田,旱地变高产田——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

秋日里,记者航拍靖边县天赐湾镇银湾村秋粮绿色高质高效农业节水综合试验示范区。该村综合运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两种旱作节水农业模式,将旱作区低产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旭佳摄

本报记者 陈艳 李旭佳 刘坤

盐碱地“喝”上中药了!

这是陕西榆林盐碱地治理的一项“新疗法”,也是科技工作者向“不毛之地”要粮的一次新尝试。

在诸多“黑科技”的加持下,如今的塞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沙地变成良田,旱地变成高产田。

盐碱地“喝”中药

“见过给人喝中药的,没见过给地喝中药的,不可思议!”12月20日,定边县盐场堡镇苟池村村主任杭仲清感叹道。他一算账,以往亩产仅100多公斤粮食的盐碱地,今年亩均产粮400多公斤!

苟池村距离定边盐湖仅2公里,村民世代以盐业为生。后来,盐业发展缓慢,村民回归农耕,却苦于盐碱地没法种庄稼。“福盐”变成了“糟心盐”。

去年,西北大学沙生植物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焕卿进行盐碱地改良,寻找试验田。一方有地,一方有技术,双方一拍即合。

怎么给盐碱地“喝”中药?“第一年改良时,每亩地我们施入50公斤中药粉作为底肥。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我们再次加施5公斤中药粉。”李焕卿说。

“给盐碱地‘喝’中药后,土壤就变得有营养了,土壤返盐问题也得到了改善。”李焕卿向记者解释“药方”:以熟地黄等中药材为药引,给土壤和农作物补营养;以苦陈皮为佐药,消除土壤和植物的病虫害……

“我们根据地里盐碱化的不同程度,将中药按照不同比例调配,用中药粉代替农药化肥。这样能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并疏通土壤。”李焕卿说,改良后的地和之前相比,盐含量下降20%、碱含量下降30%。

说起下一步打算,李焕卿说:“我们将进一步改良这项技术,力争让更多盐碱地用上‘中药疗法’。”

“以往一亩地一茬要施3次肥,亩均投资500多元;用中药后,一亩地一茬只需‘喝’两次药就能达到农作物生长所需肥力,亩均投资400多元。成本降低了,土壤也变好了。”杭仲清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村民们的种地热情被“激活”了。盐碱地变成了“希望田”。

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丁敏介绍,当前,国内还有利用中药生物菌等方式治理盐碱地的案例。这种用纯中药改良盐碱地的方式,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盐碱地被称为“地球之癣”,治理难度大。定边县是陕西盐碱地最大分布区,盐土面积达46.3万亩。

为有效治理盐碱地,陕西科技工作者探索出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治理新路:有的将沙子铺在盐碱地改善耕作层土壤质量,马铃薯亩均产量从300公斤增长至3000公斤;有的建设排盐渠等设施,防止土壤受到侵蚀,把盐和碱“变废为宝”……

“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如今,塞上150万亩盐碱地渐变“米粮川”。

沙地变良田

毛乌素沙地有“两害”:一是沙子,它漏水漏肥,让土壤贫瘠;二是砒砂岩,它干燥时坚硬如石,遇水后松软如泥,会造成水土流失,是黄河粗砂主要来源,被称为“地球生态癌症”。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沙地上,“黑科技”带来了奇迹。

在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3000多亩的土地由“两害”复合形成。两个多月前,这里的玉米喜获丰收。

王强是岔河则乡什它汗村的种粮大户。今年,他在沙地上种植的50多亩玉米丰收了。收成好的地块亩产超1000公斤,比当地亩均产量多200公斤。

奇迹咋来?

“两害”相加,产生“一益”。“我们把砒砂岩添加到沙土里,起到了保水保肥的作用,把沙地变成了良田。”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师晨迪介绍。

就地取材,是这项技术的亮点。

传统的“沙改土”办法,是把有黏性的黄土添加到沙地中。但是,远距离运输黄土,一是成本高,为沙地复配黄土,每亩地的成本达7000元;二是挖土会破坏生态,不具有规模化治理的可行性。

为了寻求黄土的替代品,科技工作者将目光投向砒砂岩:把砒砂岩、沙、水三者混合在一起,生成的混合物有像土壤一样的功能,适合植物生长。

“我们将坚硬的砒砂岩粉碎成小颗粒,与沙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测试,该混合物黏度较好,满足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师晨迪说。

“以前,在这片沙地上种玉米,每亩产量只有300公斤左右。用了这项技术后,每亩地平均产量达800公斤,比改造前翻了一番还要多。”12月20日,指着采用砒砂岩与沙复合而成的土地,王强喜上眉梢。

土地的变化带来了种植方式的变化。

尝到甜头的王强看到村里有人应用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也打算给这片地再来一次升级。“明年,我准备选用抗倒伏能力更强的玉米品种,更新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每亩8000株的密植试验,冲击更高的玉米单产。”

目前,这项技术在毛乌素沙地整治造田60余万亩。在全球荒漠化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为荒漠化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旱地“饮”上滴灌水

亩产1350.36公斤!今年10月,陕西省玉米千亩连片单产最高纪录诞生了。

谁曾想,这样的好成绩,不是出自“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也不是来自温暖湿润的陕南,而是在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一个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地方创造的。

增产的秘诀何在?是增密度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应用。

冬日,在阳光村玉米增密度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示范田中,玉米已收割完,一堆堆秸秆被分隔放置。

示范田负责人刘静介绍,收割前,农田里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一条条细管为玉米“一对一”输送水、肥,让每一株玉米都能“享受”精准灌溉。

“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后,每亩地种植6500株玉米,比传统玉米地多种1500多株。每亩地节约成本200多元。”刘静说,相比常规大水漫灌,每亩地用水从680立方米降至350立方米。

在距离阳光村24公里的靖边县天赐湾镇银湾村,40岁的村民边玉成今年也尝到了滴灌的甜头。

2021年,因干旱缺水,边玉成家的玉米地几乎绝收。“今年的玉米长势真好!多亏了‘救命水’!”他从玉米秆上掰下一个玉米棒,美滋滋地说。

今年春天,靖边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研究基地项目在该村落地。基地推广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为这个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旱地面积占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子带来了“救命水”。

“四位一体”,就是通过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四个步骤,将沟道坝内地表水提取至高位蓄水池,实现“秋雨春用,丰雨旱用”。

今年夏秋连旱,银湾村未下过一场保墒雨,基地里的玉米却没受影响。“四位一体”让银湾村的玉米“解了渴”。

“除了初期投入,现在,农民每年每亩地只需花80元左右换滴灌带。”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赵发胜介绍,今年银湾村1500亩旱作玉米亩产720公斤以上,与原来相比,每亩增产280公斤以上。

曾经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成为靖边县粮食增产新的增长点。

“在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的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旭说。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沙漠之城”变成“塞上粮仓”:2023年,榆林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18万亩,较上年增加6.22万亩,增量居陕西第一;粮食总产量达253.92万吨,较上年增加1.44万吨,增量居陕西第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30 09:45:3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紧抓盐碱地综合利用契机,助力“齐鲁粮仓”建设
...全市推广超过10万亩。园区坚持“大食物观”,不断拓展盐碱地农业的“外延”,从“粮袋子”延伸到“果盘子”“菜篮子”。园区与省内外知名农业高校院所合作,引种瑞香红苹果、山农酥梨、
2024-09-28 18:24:00
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助力“不毛之地”变身“新粮仓”!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12月13日,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山东土地集团召开。21位国内盐碱地领域知名专家受聘,专家咨询委员会将从政策咨询和规划研究、土地工
2023-12-21 17:54:00
坚持不懈 苦心治理盐碱地变“新粮仓”
...珍的行程安排得很满。 “2018年以前,这里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土壤板结,作物难以生长。通过几年的盐碱地改良,现在这里的向日葵亩均可以增产50公斤以上。”站在隆兴昌镇盐碱地
2024-04-18 07:03:00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题:盐碱地如何变成新粮仓?——盐碱地治理一线观察新华社记者于文静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在保障生态的前提下挖掘潜力、科学利用,对
2023-10-27 20:50:00
...的时刻。“今年收成可不赖。”王德义笑着说,他承包的盐碱地水稻最高亩产超过了900斤,已接近正常耕地的亩产。“春播一袋种,秋收一碗粮。种树树不活,种草草不长”,太平村很多的地块
2023-10-18 07:55:00
河北南皮:繁育“好种子” 盐碱地变“高产田”
...网-河北频道日前,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邢九拨村一块盐碱地里,农业科研人员正在对科育2023、科育153等玉米试验品种进行生长比对试验,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科研
2024-07-30 21:29:00
“不毛之地”变绿洲 如东盐碱地里涌生机
...国沿海地区重要产粮大县之一,近年来,如东县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科技创新,多路径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最大化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推动盐
2023-10-12 19:33:00
黑土地上粮满仓
...块,玉米即将迎来丰收;白城市镇赉县昔日“不长毛”的盐碱地上,披上了满眼的金黄;洮南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里,颗颗饱满的果粒正在入库珍藏;……放眼吉林大地,一片金黄与翠绿
2024-09-26 08:31:00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昔日盐碱地 今朝丰产田——河北黄骅开发整治盐碱地新增补充耕地5000亩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2日 03版)盛夏时节,走
2023-08-02 04:06: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无菌操作三部曲:每个环节都不能少
在医疗环境中,无菌操作是保障患者安全、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基石。清洗、消毒、灭菌这三步在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要,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2025-11-05 06:42:00
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管理:走出阴霾,重焕生机
血液透析患者常常会感到疲惫、乏力,稍做活动就气喘吁吁,这些症状大多与贫血有关。贫血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小怪兽”,悄悄影响着生活质量与透析效果
2025-11-05 06:42:00
成年男性贫血:不容忽视的健康警示与系统性诊疗路径
在临床实践中,贫血常被公众误认为是女性的“专利”。这种观念源于女性存在周期性的生理失血,使得育龄期女性贫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025-11-05 06:42:00
仁怀市委组织部退休干部党支部举办“金秋重阳话初心•党建引领传温情” 主题党日活动
金秋送爽,又逢重阳。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仁怀市委组织部退休干部党支部为弘扬敬老传统、传递组织温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5-11-05 00:48:00
织金县:锚定学习引领 筑牢新兴领域思想航线
毕节市织金县精准聚焦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和货车司机等新兴领域群体思想引领工作,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根基、以培训赋能为抓手、以学习管理为保障
2025-11-05 01:51:00
安徽栢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以创新驱动精准诊断,赋能智慧医疗新未来
在医疗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安徽栢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栢瑞医疗”)凭借其前沿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对临床需求的深刻洞察
2025-11-04 11:57:00
咖啡续命一时爽,失眠缠上悔断肠!科学挽救睡眠看这篇
当代人好像总在“赶时间”:职场人赶项目进度,学生赶复习计划,连喘口气的间隙都要挤出来处理琐事。为维持精神状态,咖啡、浓茶成了现代人的日常的“续命神器”
2025-11-04 11:59:00
医生建议用的护手霜推荐:实测5款防皲裂护手霜产品
据《2025全球手部皮肤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全球超8亿干燥人群面临手部问题,62%曾被“假保湿”护手霜困扰——涂抹后2小时皮肤干燥率达55%
2025-11-04 11:59:00
你的代谢是否在“卡顿”?2025年十大体重管理产品深度评测,教你如何“优化”身体操作系统
人们的身体,堪称一部设计精密的生物计算机,其核心“操作系统”便是新陈代谢。这个系统日夜不息地运行着,负责能量的转换、储存与消耗
2025-11-04 12:00:00
不是癌症,而是希望——河北一洲肿瘤医院MDT团队为蒙古国女孩改写诊断结局
“医生,我们真的快绝望了……她才21岁,难道真的就是骨癌了吗?”2025年10月20日,在河北一洲肿瘤医院MDT多学科会诊中心外
2025-11-04 12:00:00
血糖高吃什么?麦角硫因×生诺泰:2025控糖领域“领航者”的细胞级答案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控糖产品,消费者常常陷入“成分难辨、效果难测”的选择困境——要么被模糊的成分表述迷惑,要么因缺乏明确机制的效果宣传犹豫
2025-11-04 12:00:00
马上立冬了 进补和运动需要注意啥?
大皖新闻讯 在冷空气持续发力下,安徽省大部气温走低。距离立冬节气还有几天,而“立冬是进补最佳时机”“立冬后宜静不宜动”等说法已经开始在社交媒体流传
2025-11-04 12:22:00
杏林整形医院:6种嘴凸表现,你是哪一种?怎样摆脱土气感?
普通人凸嘴会让颜值大打折扣,可以说凸嘴是一个自带土气感的面部特征。但是凸嘴也分很多类型,如果你也有凸嘴的症状,那就看下去吧
2025-11-04 14:26:00
政企同心护成长!中健长生露深耕公益,绘就安丘关心下一代新图景
10月31日,安丘市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如期召开,中健长生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健长生露”)董事长陈聚宝作为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发言
2025-11-04 14:27:00
什么品牌的眼霜去皱纹好?50岁抗皱眼霜排行榜深度测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眼周肌肤作为人体最薄弱的区域之一,平均厚度仅0.03mm,每分钟表情运动高达22次,成为衰老的首要信号区
2025-11-04 14: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