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12-30 05:4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盐碱地变丰产田,沙地变良田,旱地变高产田——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

秋日里,记者航拍靖边县天赐湾镇银湾村秋粮绿色高质高效农业节水综合试验示范区。该村综合运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两种旱作节水农业模式,将旱作区低产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旭佳摄

本报记者 陈艳 李旭佳 刘坤

盐碱地“喝”上中药了!

这是陕西榆林盐碱地治理的一项“新疗法”,也是科技工作者向“不毛之地”要粮的一次新尝试。

在诸多“黑科技”的加持下,如今的塞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沙地变成良田,旱地变成高产田。

盐碱地“喝”中药

“见过给人喝中药的,没见过给地喝中药的,不可思议!”12月20日,定边县盐场堡镇苟池村村主任杭仲清感叹道。他一算账,以往亩产仅100多公斤粮食的盐碱地,今年亩均产粮400多公斤!

苟池村距离定边盐湖仅2公里,村民世代以盐业为生。后来,盐业发展缓慢,村民回归农耕,却苦于盐碱地没法种庄稼。“福盐”变成了“糟心盐”。

去年,西北大学沙生植物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焕卿进行盐碱地改良,寻找试验田。一方有地,一方有技术,双方一拍即合。

怎么给盐碱地“喝”中药?“第一年改良时,每亩地我们施入50公斤中药粉作为底肥。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我们再次加施5公斤中药粉。”李焕卿说。

“给盐碱地‘喝’中药后,土壤就变得有营养了,土壤返盐问题也得到了改善。”李焕卿向记者解释“药方”:以熟地黄等中药材为药引,给土壤和农作物补营养;以苦陈皮为佐药,消除土壤和植物的病虫害……

“我们根据地里盐碱化的不同程度,将中药按照不同比例调配,用中药粉代替农药化肥。这样能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并疏通土壤。”李焕卿说,改良后的地和之前相比,盐含量下降20%、碱含量下降30%。

说起下一步打算,李焕卿说:“我们将进一步改良这项技术,力争让更多盐碱地用上‘中药疗法’。”

“以往一亩地一茬要施3次肥,亩均投资500多元;用中药后,一亩地一茬只需‘喝’两次药就能达到农作物生长所需肥力,亩均投资400多元。成本降低了,土壤也变好了。”杭仲清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村民们的种地热情被“激活”了。盐碱地变成了“希望田”。

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丁敏介绍,当前,国内还有利用中药生物菌等方式治理盐碱地的案例。这种用纯中药改良盐碱地的方式,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盐碱地被称为“地球之癣”,治理难度大。定边县是陕西盐碱地最大分布区,盐土面积达46.3万亩。

为有效治理盐碱地,陕西科技工作者探索出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治理新路:有的将沙子铺在盐碱地改善耕作层土壤质量,马铃薯亩均产量从300公斤增长至3000公斤;有的建设排盐渠等设施,防止土壤受到侵蚀,把盐和碱“变废为宝”……

“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如今,塞上150万亩盐碱地渐变“米粮川”。

沙地变良田

毛乌素沙地有“两害”:一是沙子,它漏水漏肥,让土壤贫瘠;二是砒砂岩,它干燥时坚硬如石,遇水后松软如泥,会造成水土流失,是黄河粗砂主要来源,被称为“地球生态癌症”。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沙地上,“黑科技”带来了奇迹。

在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3000多亩的土地由“两害”复合形成。两个多月前,这里的玉米喜获丰收。

王强是岔河则乡什它汗村的种粮大户。今年,他在沙地上种植的50多亩玉米丰收了。收成好的地块亩产超1000公斤,比当地亩均产量多200公斤。

奇迹咋来?

“两害”相加,产生“一益”。“我们把砒砂岩添加到沙土里,起到了保水保肥的作用,把沙地变成了良田。”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师晨迪介绍。

就地取材,是这项技术的亮点。

传统的“沙改土”办法,是把有黏性的黄土添加到沙地中。但是,远距离运输黄土,一是成本高,为沙地复配黄土,每亩地的成本达7000元;二是挖土会破坏生态,不具有规模化治理的可行性。

为了寻求黄土的替代品,科技工作者将目光投向砒砂岩:把砒砂岩、沙、水三者混合在一起,生成的混合物有像土壤一样的功能,适合植物生长。

“我们将坚硬的砒砂岩粉碎成小颗粒,与沙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测试,该混合物黏度较好,满足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师晨迪说。

“以前,在这片沙地上种玉米,每亩产量只有300公斤左右。用了这项技术后,每亩地平均产量达800公斤,比改造前翻了一番还要多。”12月20日,指着采用砒砂岩与沙复合而成的土地,王强喜上眉梢。

土地的变化带来了种植方式的变化。

尝到甜头的王强看到村里有人应用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也打算给这片地再来一次升级。“明年,我准备选用抗倒伏能力更强的玉米品种,更新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每亩8000株的密植试验,冲击更高的玉米单产。”

目前,这项技术在毛乌素沙地整治造田60余万亩。在全球荒漠化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为荒漠化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旱地“饮”上滴灌水

亩产1350.36公斤!今年10月,陕西省玉米千亩连片单产最高纪录诞生了。

谁曾想,这样的好成绩,不是出自“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也不是来自温暖湿润的陕南,而是在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一个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地方创造的。

增产的秘诀何在?是增密度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应用。

冬日,在阳光村玉米增密度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示范田中,玉米已收割完,一堆堆秸秆被分隔放置。

示范田负责人刘静介绍,收割前,农田里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一条条细管为玉米“一对一”输送水、肥,让每一株玉米都能“享受”精准灌溉。

“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后,每亩地种植6500株玉米,比传统玉米地多种1500多株。每亩地节约成本200多元。”刘静说,相比常规大水漫灌,每亩地用水从680立方米降至350立方米。

在距离阳光村24公里的靖边县天赐湾镇银湾村,40岁的村民边玉成今年也尝到了滴灌的甜头。

2021年,因干旱缺水,边玉成家的玉米地几乎绝收。“今年的玉米长势真好!多亏了‘救命水’!”他从玉米秆上掰下一个玉米棒,美滋滋地说。

今年春天,靖边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研究基地项目在该村落地。基地推广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为这个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旱地面积占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子带来了“救命水”。

“四位一体”,就是通过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四个步骤,将沟道坝内地表水提取至高位蓄水池,实现“秋雨春用,丰雨旱用”。

今年夏秋连旱,银湾村未下过一场保墒雨,基地里的玉米却没受影响。“四位一体”让银湾村的玉米“解了渴”。

“除了初期投入,现在,农民每年每亩地只需花80元左右换滴灌带。”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赵发胜介绍,今年银湾村1500亩旱作玉米亩产720公斤以上,与原来相比,每亩增产280公斤以上。

曾经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成为靖边县粮食增产新的增长点。

“在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的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旭说。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沙漠之城”变成“塞上粮仓”:2023年,榆林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18万亩,较上年增加6.22万亩,增量居陕西第一;粮食总产量达253.92万吨,较上年增加1.44万吨,增量居陕西第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30 09:45:3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紧抓盐碱地综合利用契机,助力“齐鲁粮仓”建设
...全市推广超过10万亩。园区坚持“大食物观”,不断拓展盐碱地农业的“外延”,从“粮袋子”延伸到“果盘子”“菜篮子”。园区与省内外知名农业高校院所合作,引种瑞香红苹果、山农酥梨、
2024-09-28 18:24:00
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助力“不毛之地”变身“新粮仓”!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12月13日,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山东土地集团召开。21位国内盐碱地领域知名专家受聘,专家咨询委员会将从政策咨询和规划研究、土地工
2023-12-21 17:54:00
坚持不懈 苦心治理盐碱地变“新粮仓”
...珍的行程安排得很满。 “2018年以前,这里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土壤板结,作物难以生长。通过几年的盐碱地改良,现在这里的向日葵亩均可以增产50公斤以上。”站在隆兴昌镇盐碱地
2024-04-18 07:03:00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题:盐碱地如何变成新粮仓?——盐碱地治理一线观察新华社记者于文静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在保障生态的前提下挖掘潜力、科学利用,对
2023-10-27 20:50:00
...的时刻。“今年收成可不赖。”王德义笑着说,他承包的盐碱地水稻最高亩产超过了900斤,已接近正常耕地的亩产。“春播一袋种,秋收一碗粮。种树树不活,种草草不长”,太平村很多的地块
2023-10-18 07:55:00
河北南皮:繁育“好种子” 盐碱地变“高产田”
...网-河北频道日前,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邢九拨村一块盐碱地里,农业科研人员正在对科育2023、科育153等玉米试验品种进行生长比对试验,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科研
2024-07-30 21:29:00
“不毛之地”变绿洲 如东盐碱地里涌生机
...国沿海地区重要产粮大县之一,近年来,如东县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科技创新,多路径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最大化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推动盐
2023-10-12 19:33:00
黑土地上粮满仓
...块,玉米即将迎来丰收;白城市镇赉县昔日“不长毛”的盐碱地上,披上了满眼的金黄;洮南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里,颗颗饱满的果粒正在入库珍藏;……放眼吉林大地,一片金黄与翠绿
2024-09-26 08:31:00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昔日盐碱地 今朝丰产田——河北黄骅开发整治盐碱地新增补充耕地5000亩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2日 03版)盛夏时节,走
2023-08-02 04:06: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痔疮膏怎么选?2025年痔疮护理膏7款权威推荐:细分场景精准适配
《2025 中国肛周健康消费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痔疮患病人群突破 6.1 亿,25-50 岁群体占比 85%,细分场景痛点显著
2025-10-06 23:03:00
四川友谊医院:为不同病情患者制定更贴合实情的诊疗方案
针对肺癌、宫颈癌治疗“分期不同、需求各异”的痛点,四川友谊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依托多学科协作、尖端设备与个性化方案
2025-10-06 23:04:00
津力达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助力糖尿病的“防”与“控”
近年来,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攀升,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推荐津力达颗粒用于2型糖尿病的防治
2025-10-06 23:06:00
节日餐桌鲜味足 时令蔬菜扎堆上市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养生美味上餐桌、“药食同源”受青睐、火锅食材花样多。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厦门各种秋季时令蔬菜丰富“菜篮子”
2025-10-06 08:50:00
节日饮食“三注意” 吃得开心又健康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国庆中秋佳节,正是亲朋好友欢聚好时光。无论外出就餐还是居家团聚,市疾控中心提醒:节日饮食“三注意”
2025-10-05 08:34:00
假期作息不规律 当心麦粒肿找上门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通讯员 陈芳)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过半,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科接诊量增多
2025-10-05 08:34:00
“火烧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别再纠结方的圆的!这个假期跟着美食游河北
“驴肉火烧必须是方的!”沧州球迷的呐喊声响彻沧州体育馆“地球可以是方的,但是驴肉火烧必须是圆的”保定球迷则亮出巨型条幅坚定回应10月4日晚“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的赛场上球
2025-10-05 18:19:00
记者走基层·假日消费 活力涌动|麻油月饼 老手艺做出年轻味
10月3日,张家口市裕兴长糕点店的生产车间内,糕点师傅们正在制作麻油月饼。 河北日报记者 刘雅静摄“来五包麻油月饼,每包里各种馅儿都来一个
2025-10-05 08:36:00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患者增多 医生提醒:享美食也要有节制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记者昨日从厦门市各大医院获悉,假期以来,各医院急诊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急性胃肠炎患者增多尤为明显
2025-10-04 09:20:00
视频|孩子秋季腹泻 烟台毓璜顶医院儿内科专家提醒:高油、生冷、高糖… 这些食物吃了会更严重
胶东在线9月30日讯(记者 栾雪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秋季是儿童腹泻高发期,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饮食不当都可能让孩子拉肚子
2025-10-04 02:03:00
减什么肥?贵州这么多美食,吃饱再减!
谁说贵州只有山水?丝娃娃的酸辣、酸汤牛肉的鲜醇、羊肉粉的浓香、活油烙锅的焦脆……贵州美食特立独行,拒绝千篇一律。这个假期
2025-10-03 22:32:00
水飞蓟宾护肝品牌如何选?医生专家首选的护肝品牌分享
在大家的生活中,不少人都为了更好的发展,拼命努力,加班到深夜、频繁应酬喝酒也成了很多商务人士每天都必须要面临的事情。长久被忽视的身体
2025-10-02 17:22:00
重磅!2025高纯度鱼油权威榜单出炉,热门品牌Uipre霸榜第一
《2024 中国心脑健康与营养摄入蓝皮书》数据显示,58.6% 的都市人群存在 Omega-3 摄入不足,47.3% 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记忆力减退
2025-10-02 17:26:00
平邑县人民医院中医外治巧护娃
鲁网10月2日讯孩子经常脐周疼,时轻时重,尤其在感冒后或者吃了生冷食物后更明显,您是否为孩子反复腹痛、腹泻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烦恼
2025-10-02 21:35:00
国庆出行必看!做好呼吸道防护,旅途少烦恼
国庆长假,是一年中难得的出门畅游好时光。无论是奔赴远方的名山大川,还是打卡周边的小众景点,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旅途的期待
2025-09-30 10: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