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当乡土艺术遇上时尚T台,一场跨越40年的美学革命正在上演。
8月8日晚,麻江市民广场的T台上,十余套融合农民画元素的时装轮番登场。模特行走间,静态的画作化作流动的艺术,观众惊叹:“这简直是把山水田园穿在了身上!”高枧村画师何志友凝视着T恤上熟悉的笔触——那是他创作的《迎新娘》纹样。“学了八年,第一次见自己的画‘走’起来。”
这一幕,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是麻江农民画从乡土走向世界的缩影。
麻江农民画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浓烈奔放的色彩、饱满的构图和质朴拙趣的风格著称。它的灵感源于土地——春耕秋收、婚嫁节庆、山野田园,都被画师们以最鲜活的笔触定格在画布上。
50岁的麻江县文联主席赵龙玉,7岁便跟随父亲执笔作画,见证了这门艺术的蜕变轨迹。“我是和农民画一起成长的。”她指着T台后方大屏幕上展示的作品说,“过去只想着把技艺传下去,现在思考的是如何让农民画走得更远。”
近年来,麻江探索“非遗+”模式,让农民画从静态的艺术品变成乡村振兴的“活态引擎”。
文创赋能:在后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赵龙玉带领画师及爱好者创作农民画衍生品,T恤、丝巾、瓷碟等产品让艺术走进日常生活。
文旅融合:乌羊麻苗寨等景区将农民画研学嵌入旅游路线,游客在山水间体验创作过程,县文联同步推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活动,参与人数突破千人。
年轻化表达:南京农业大学研支团打造的“麻小莓”IP,通过儿童画赛将苗绣、菊花园等元素注入Z世代审美,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这场跨越40年的传承已结出硕果。”麻江县非遗中心主任赵龙才介绍,全县2000余幅画作远赴海外展出,农民画让500余名苗家儿女靠画笔端稳“手艺饭碗”。
T台上的时装秀终会落幕,但农民画的生命力仍在延续。赵龙玉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每年举办,让农民画从展厅走向户外,让故乡泥土的芬芳得以传扬。”
从土墙到T台,麻江农民画的破壁之路证明:传统非遗并非困于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可以流动的、生长的、与时代对话的活态文化。它的未来,正随着更多人的参与而愈发广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凌忠云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陈丹
三审 周灿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