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诸葛亮为何只活了54岁?
如果将诸葛亮的一生用分段来概述的话,跟27这个数字有缘。
前27年,诸葛亮躬耕陇亩,韬光养晦,让自己成才。
后27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自己封神。
而他的一切人生成就,都在这后27年,特别是最后的那11年。
那11年,诸葛亮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智慧化身,劳模代表,战斗英雄,阿斗保护者。
这也在诸葛亮人生最后一年,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说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正月时,发生了一场丑闻。
蜀汉皇宫中有高官宗室贵妇给太后拜年的习俗。
这不,车骑将军刘琰的妻子胡氏,又是宗室又是高官夫人,当然有资格去给太后拜年了。
谁曾想,这一拜就拜出了问题,胡氏居然被太后特意留了下来,在宫中待了一个多月。
一个漂亮小媳妇,就这么在皇宫中待了一个多月,他老公车骑将军刘琰不好想了啊!
刘琰本是豫州鲁国人,当年刘备在豫州时,就跟随刘备行走,也算元老级人物。
这人啊,年轻时长得帅,又善于交谈辩论,妥妥的名士风度,再加上跟刘备是同宗,因此深得刘备的信任,长期跟随刘备出席各种重要场合。
刘备去世后,刘琰官职和地位也不低,在蜀汉群臣中仅次于李严。
可性情洒脱的他,却并不重视身份地位,反而专注于享受生活,也因此家中夫人美妾很多。
这其中最年轻貌美的就是胡氏。
关注点不同,让刘琰对自己小媳妇动向特别敏感。
一看胡氏去皇宫待了一个多月,刘琰就怀疑,自己媳妇是不是被霍霍了?
至于谁霍霍的?当然是刘禅啊!
这想法但凡种下了,就难免疑神疑鬼。
疑神疑鬼后,他就在家里各种看胡氏不爽,一番家庭暴力后,刘琰夸张到用鞋底狠抽胡氏的脸,打完之后,就休了胡氏。
这在那个年代不算稀奇。
但胡氏也不是善茬啊,一看刘琰如此绝情,胡氏转身就找了相关部门控告刘琰。
这一来二去,事情就闹大了,刘琰也因此被捕入狱。
最后处理结果也让人大跌眼镜。
刘琰居然因为这场家庭纠纷被处死了。
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居然被处死,理由是媳妇告状,这简直!
那么诸葛亮到底怎么想的?答案是,他在保护阿斗啊。
在诸葛亮的眼中,一个大臣不重要,刘禅的声誉更重要。
而这就是诸葛亮最后英年早逝的关键,管得太多,想得太多,累死了自己。
一个普通的家庭纠纷都要管,足见诸葛亮过的有多么忙碌。
忙起来会如何?茶饭不思呗!
难怪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和蜀汉使者有了一次互动,也让司马懿明白,诸葛亮命不久矣。
话说,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坚持乌龟战法,就是不出大营,只对峙不进攻。
这让希望速战速决的诸葛亮慌了,持续3个多月的对峙,如果一直这样,搞不好自己会寸功未有就去见先帝。
于是,诸葛亮干生平最难堪的一件事,送女人衣服嘲笑司马懿。
谁曾想这司马懿就是个厚脸皮啊,看见送来的衣服心知肚明。
虽然假装发怒,转而请求曹睿允许自己出兵,也不过是为了安抚手下将士们的情绪,在跟曹睿唱双簧而已。
不仅如此,深知司马懿内心的曹睿,还专门派老臣辛毗持节来到军中监督司马懿的一举一动,这背后深意就是给司马懿解压啊。
不是你不动,是皇帝不让你动。
一来二去,司马懿坚守的压力减轻了,又能弄对峙了。
一看司马懿如此,诸葛亮又急了,在同年8月派人求战。
一看蜀汉使者来了,司马懿一点不急,反而跟诸葛亮的使者聊起了家长里短。
司马懿:诸葛公饮食起居如何,一顿能食多少米啊?
使者答:三、四升。
司马懿:营中政事如何处理?
使者答:二十军棍以上处罚,丞相都亲自阅批。
这对答过后,司马懿知道了一件事,诸葛亮吃得少干的多,身体状况很不好。
这些情报让司马懿淡然的跟身边人说:诸葛亮死期不远了。
事必躬亲就是诸葛亮最大缺点,长期劳累也让他身体撑不住了。
那么为何诸葛亮要如此勤奋,非要当工作狂咧?
原因无他,个性使然,责任感太强!
话说有一次,诸葛亮又在亲自核对文件,这状况让丞相府主簿杨顒看见了。
一看丞相又在忙,杨顒马上进去劝诫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自校簿书,整日劳累,以致“上下相侵”,这样做最终只会空耗精力,一事无成。”
杨颙的话得到了诸葛亮的充分肯定,但他却一直不改这个缺点。
这就让诸葛亮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最后积劳成疾。
然后,宿命中的234年8月来了。
实在撑不住的诸葛亮,在巡视过大营后,西望长安仰天长叹,最后病逝五丈原军营,享年54岁。
诸葛亮去世之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这个他跟刘备一起见证高光时刻的地方。
下葬时的他,身穿寻常服饰,没有陪葬物,长眠之地依山而立,现在汉中市勉县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就是因此而来。
诸葛亮去世后,家里没有任何余财,唯一的家产只有成都城南郊外那十五顷薄田和八百株桑树,忙碌了大半辈子,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财富。
是他不爱孩子吗?当然不是。
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曾怀着深情给远在东吴的哥哥诸葛谨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54岁的诸葛亮,没有放弃北伐的誓言,也在生命最后一年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作为给自己无力看护长大的孩子,最后的馈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某种意义上说,操心太多,想得太多,就是诸葛亮最大的缺点,如果不是事必躬亲,什么都要自己干,诸葛亮应该能活过70,不让司马懿专美与前。
但,这缺点却让他早逝了,可又让他成功了。
正是这缺点,让诸葛亮几乎完美的人生,留下了遗憾。
而遗憾,或许才是人生的真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18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