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263年,司马昭邀请亡国之帝阿斗参加宴会。
席上,他特意安排了蜀地的歌舞,意图唤起蜀汉旧臣的乡愁。
果不其然,许多旧臣触景生情,泪流满面,而刘禅却似乎乐在其中,毫无哀伤之情。
当司马昭试探性地问及他是否思念蜀地时,刘禅竟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此回答,饶是司马昭也感到无比惊讶,甚至在私下里说刘禅“没心肝”。
民间得知这一事情后,更是震惊,更加坐实了“扶不起的阿斗”这一传言。
然而,刘禅真的“扶不起”吗?
随着历史真相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认为:他的扶不起,是装的。
真相到底如何呢?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黯然离世,留下了一个年轻的蜀汉和年仅17岁的儿子刘禅。
弥留之际,刘备做出了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首先,刘备叫来了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
他深知当时的蜀汉,已失去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又在夷陵之战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而五虎上将中,关羽、张飞、黄忠已逝,马超远在西凉,如今身边只剩下赵云一人。
若是此时,没有贤臣的辅佐,年轻的刘禅必将难以承担起领导蜀汉的重任。
病榻上,刘备紧握诸葛亮的手,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期望:“你的才干十倍于曹丕,定能安邦定国,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如果刘禅能够胜任,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才,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听后,泪流满面,深感刘备的重托,他叩首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诸葛亮的回答很是欣慰。
于是,为刘禅留下了两道遗诏。
第一道遗诏,是让刘禅视诸葛亮如父,尊敬并听从他的教导。
第二道遗诏,则是劝诫刘禅勤于学习,以小善为荣,以小恶为戒。
这两道遗诏,不仅是刘备对刘禅的期望,也是他对蜀汉未来的规划。
不久,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开启了他作为蜀汉皇帝的生涯。
但与同期的魏国和吴国的皇帝相比,刘禅的统治显得格外轻松。
因为国家大事几乎都由诸葛亮一手操持,刘禅自己则乐得清闲。
他曾自豪地对身边人说:“政在葛氏,祭在寡人。”
也就是说,他没有什么其他事情,每天的职责就是祭祀,很悠闲。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逐渐在成都地区稳固了基础。
他不仅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还积极与东吴修好,同时在曹魏的边境上进行防御。
此时的蜀汉,呈现出一派繁荣,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
大家纷纷感叹诸葛亮确实是有治世之才。
然而这背后,绝对离不开刘禅的放权。
史学家对刘禅评价颇高,说正是因为他的放权和信任,才能让更有能力的诸葛亮得以施展才华。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享年54岁。
蜀汉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
诸葛亮生前,刘禅似乎在国家大事上并无自己的主见。
然而,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行动,逐渐揭开了他深藏不露的政治智慧。
在得知诸葛亮病逝噩耗时,刘禅悲痛的不能自已。
他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迎接诸葛亮的灵柩,并下令全国举哀三日,素服罢朝,以此表达对丞相的哀悼和尊重。
在扶灵归葬的路上,刘禅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哭倒在地。
这一情感的流露,不仅打破了外界对他不满诸葛亮的谣言,更显示了他对丞相的深厚感情和对丞相功绩的肯定。
可是,在诸葛亮的丧礼期间,却发生了一件诋毁事件。
丞相参军李邈上书刘禅,言辞激烈地批评诸葛亮,称其“狼顾虎视、权臣逼主”,并劝刘禅不必为诸葛亮的死感到悲伤。
刘禅对此大为震怒,立即下令将李邩处死。
此事之后,朝中再无流言,众人也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了刘禅对诸葛亮忠诚和功绩的再次肯定。
可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丞相参军杨仪和大将魏延因个人恩怨相互指责对方谋反。
刘禅听取了蒋琬、董允的意见,决定先将杨仪召回成都,再作处理。
杨仪擅自斩杀魏延并灭其三族,刘禅直接炸了。
他不能忍受发陈擅自斩杀大臣的行为,下令将其逮捕。
杨仪自知难逃一死,选择自杀。
这件事情中,刘禅对杨仪的处理,也让众人惊觉他其实并非没有治国谋略。
他对杨仪的处理,既是维护军纪,也是他对诸葛亮旧臣的笼络。
这一系列事情做完后,就要开始好好治国了。
因为对时局和大臣状况把握不够,刘禅并没有简单地将丞相的权力交给一个人,而是选择了蒋琬和费祎两人共同承担。
他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
这样分配下来,既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又避免了丞相权力过于集中。
蒋琬去世后,刘禅更是亲自摄政,彻底解决了蜀汉长期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
然而这还不够,蜀汉朝廷还有很多并不尊重刘禅的人,刘琰就是其中一个。
原来,在蜀汉朝廷,有一个新春传统,那就是大臣们的妻母会入宫向太后拜年庆祝。
在这样一个节日气氛中,却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事件。
某年新春,大臣刘琰的夫人胡氏也依循习俗进宫向太后贺岁。
太后对胡氏颇为喜爱,便将她留在宫中多日,不想这一留便是一个多月。
胡氏貌美如花,她的久不归家让刘琰心生疑虑,竟开始怀疑她与蜀汉的皇帝刘禅有染。
愤怒与嫉妒之下,刘琰做出了过激之举,他命人痛打胡氏,并将她逐出家门。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刘禅的耳中,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侮辱。
作为一国之君,刘禅怎能容忍这样的诽谤和污名。
盛怒之下,刘禅下令逮捕了刘琰,并未经过太多周折,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其处以极刑。
这一行为,从一方面看是对刘琰个人行为的惩罚,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也是刘禅在向所有大臣发出的明确信号。
刘禅通过这一举动,警示了所有朝臣,他不容许任何人在背后非议或不敬。
这不仅是对刘琰的惩罚,更是对其他可能心怀不轨者的震慑。
在对外政策上,刘禅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
他下令停止了诸葛亮时期的北伐,避免了国力的进一步消耗。
当蒋琬想趁司马懿征讨辽东时对曹魏用兵,刘禅专门下诏告诫,不要轻易行动,要等待时机。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看出,刘禅并非一个无能的君主,他的统治虽然看似无为,实则充满了智慧和策略。
他通过巧妙的人事安排和政策调整,不仅稳定了国内局势,也为蜀汉的百姓带来了近30年的安稳生活。
这位被历史低估的皇帝,其实有着自己独特的治国之道。
可是,三国时代,时局总是瞬息万变。
公元263年,已走过42个春秋的蜀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魏国的司马昭发动了对蜀汉的大规模攻击,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直指汉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向后主刘禅提出了调兵遣将、筹备粮草的建议,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
然而,笃信巫术的宦官黄皓却刘禅敌军不会来犯。
刘禅对此深信不疑,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当魏军真正兵临城下时,刘禅陷入了深深的恐惧。
尽管皇子刘谌和大将霍弋极力劝说他背水一战,但刘禅最终选择了投降。就这样,曾经辉煌一时的蜀汉政权在刘禅的手中走到了尽头。
姜维在前线得知刘禅投降的消息后,士兵们愤怒不已,纷纷挥舞刀剑,砍击岩石,表达内心的悲愤。
然而,正是因为刘禅的决定,蜀汉的官员和民众避免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刘禅自己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享年64岁。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评价他:“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这也间接表明刘禅并非完全的昏君,他具备一定的能力、见识和运气。
若在太平盛世,他可能会成为一位守成之君;但在乱世之中,要想有所作为,确实有些困难。
刘禅的统治虽无雄才大略,政治上亦无创新之举,军事上更无显赫之功,但他绝非昏庸无道的君主。
他的一些决策,尤其是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虽然饱受后人批评,但也体现了他不愿牺牲无辜、保护人民生命的一面。
所以,要说他真傻,好似也不合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7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