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基层“舆情焦虑”该怎么解决
刘璐
本报记者 刘璐
20年前第一次接触“新闻发布”时,张志安还是复旦校园里的一名博士生。此后无论是在高校任教,主持相关智库、课题,还是活跃在各种平台上自嘲当“中V”,他的研究视野始终没有脱离基层舆情工作一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张志安表示,这些年最直观的感受是网络舆情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专业性特征,这也是创新方法论,是让基层舆情处置沟通工作反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关键。
戴着“眼镜”看舆情
记者:长期深耕各地舆情处置沟通工作的实操与研究,您认为基层“舆情焦虑”的情况普遍吗?有哪些具体表现?
张志安:还是比较普遍的。我觉得现在基层看舆情有四种“眼镜”:
第一是哈哈镜里看舆情。把吐槽当舆情,把简单的线索、初级的爆料、个别的负面评论当舆情,“不是舆情当舆情”。
第二是放大镜里看舆情。把小舆情看成中舆情,中舆情看成大舆情,放大风险感知,自我加压。
第三是望远镜里看舆情。拿望远镜盯着行业,瞄着别人,只要人家有点风吹草动,自己就如临大敌,紧张不已。
第四是显微镜里看舆情。即使没有舆情,也会提醒你睁大眼睛,说不定已经有舆情在发酵,只是你还没发现。
记者:这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张志安:基层的“舆情焦虑”,恐怕和“舆情洁癖”有关。“舆情洁癖”就是对舆情零容忍,只接受正面声音。只要有负面声音,不管多少声量,都希望能够全部抹平。
其实这种“洁癖”既不符合我国信息公开的原则,也不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还与舆情的客观生态相违背。但明知不可能,为什么依然要照做?我概括了三点原因:一是一些干部过度爱惜自己的羽毛;二是担心残留的舆情会继续发酵,带来更大风险;三是害怕被问责。尤其第三点,是很多干部压力的主要来源,可能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层层加压。
记者:您建议用什么“眼镜”看舆情?
张志安:首先要用平面镜。网络舆情多是热点事件的“情况反映”,有其真实性,但未必有代表性。在认知网络舆情时,需要实实在在从事实出发,心平气和,理性看待。
其次要用多棱镜,采用多学科视角的方法论,研判网络舆情。比如,从政治学角度看舆情背后的意识形态风险,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情的生成发酵,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看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
过去10多年,各级政府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以舆情处置推动社会治理,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但我们也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地方走偏了,有些地方失控了,有些地方焦虑了,这是需要反思的。
舆情处置沟通需要迭代
记者: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常见的问题?
张志安:第一是控制思维的路径依赖。有些地方政府封锁信息,对媒体采访采取阻挠的方式,希望将公共危机事件隐瞒下来。
第二是发布信息的滞后缓慢。地方政府第一时间通报上级政府,但不在第一时间通报媒体,留下较长的信息空白期,导致舆情愈演愈烈。
第三是信息披露的避重就轻。发生危机事件后,地方政府允许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但在与媒体沟通中屏蔽掉对地方政府不利的有关信息,有限告知。
我认为,当前基层舆情处置沟通工作到了亟待“更新迭代”的重要时刻。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舆情监测对数据精细度、信息颗粒度,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张志安:没错。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加善于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从数据背后去洞察社会心态,研判意识形态。有些单个的热搜,更多偏向一种流量法则、一种流行性,而不是重要性或者是公共性。尤其要警惕打着“舆情”幌子的资本操纵。
比如前段时间“战马行动”事件引发多家央媒发声,我认为,一要警惕这种打着爱国旗号的商业行为;二要辨析何谓“伤害民族感情”,明确边界,要尊重事实;三是呼吁执法者要求真务实,不要被“舆情”过度绑架,执法要保持定力。
记者:经过这些年对大量案例的调研,您认为方法论的迭代可以从何处入手?
张志安:我总结了洞察舆情危机的四个维度:
一是厘清事件本质。例如,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是偶尔个案还是高频危机,是可避免可预防的危机还是不可预料的突发意外?
二是辨析扩散范围。根据舆情事件的演变过程,准确把握热度和影响范围。
三是识别核心群体。区分是直接利益群体的诉求,还是间接利益群体的期待。
四是把握理性程度。对理性的批评和质疑,要虚心接受;对非理性舆情,特别是高度极化的非理性舆情,可以保持敬畏、旁观,不必盲从。
再加一句,处置网络舆情,需要健全机制。我认为这是解决当前“舆情焦虑”的关键,关乎干部的考核和切身利益。目前我们还是比较缺乏可以为“舆情洁癖”松绑的机制保证。
记者: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张志安:首先权责要明晰。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的情况。不过,在我观察的个别地区,主要领导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和习惯,在处理舆情问题时,首先批转给相关职能部门。以解决事情为本,以引导、处置舆情为辅,同步进行。归根结底,“做的工作”比“说的工作”更加重要。
另外追责要审慎,避免让承压的基层过度放大风险、自我施压。小事别紧张,大事赶紧办,事后查漏洞,处置完抓预防,把“洁癖”转到线下,让理想的、前置的舆情引导工作,倒过来助力社会治理的进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4 08: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