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西藏尼阿底遗址或揭示现代藏族祖先进入高原路线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7-22 21:32:00 来源:缘之心

中新网拉萨7月22日电 (记者 江飞波)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张晓凌处获悉,该研究所与西藏文物、那曲文化等单位共同完成了西藏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技术对比提出,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细石叶技术同华北地区南部的细石叶技术一致,两地细石叶技术存在强烈联系。研究者认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存在一条清晰的细石叶技术人群进入高原的路线。

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位于西藏最大的湖泊色林错西南岸,海拔超过4500米。遗址以典型的细石叶技术产品为主要特征,年代为距今11000至10000年,是目前在青藏高原腹地发现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

西藏尼阿底遗址或揭示现代藏族祖先进入高原路线

图为西藏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发现的细石叶技术产品。靳英帅 供图

张晓凌介绍,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保留了细石叶生产的全过程,研究人员复原了其中两种技术的生产序列。当时的古人选择在河滩较常见的燧石和玛瑙团块为原料,使用片状毛坯的开发理念,高效生产细石叶。

研究人员推论,细石叶技术应该是在距今15000年前后自华北南部向高原地区扩散,经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湖沿岸、昆仑山口和青南高原,在距今11000至10000年进入高原腹地。

细石叶技术进入高原腹地后,适逢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加之藏北高原平坦广阔的环境,该技术得以在高原快速扩散;在全新世中期以后,细石叶技术向南向东扩散,后局限分布在藏东、藏南的峡谷内。随着农业的兴起,细石叶技术并没有被替代,继续充当农业人群中重要的生产工具。

研究人员认为,细石叶技术人群进入高原之后并没有发生断绝,一直延续到了距今2000至3000年前。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细石叶技术人群的规模化进入时间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的在全新世早期人群的大规模进入高原时间一致。细石叶技术群体在迁徙到高原后并没有消失或被完全取代,而是在高原上继续生存演化,他们可能形成了高原上现代藏族祖先的主体。

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发现对讨论人类迁徙进入高原并在高海拔地区扩散和适应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此前已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上发表。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靳英帅,通讯作者为张晓凌研究员。(完)【编辑:王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2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的特产,如上等的牦牛肉、酥茶、各类珍贵药材以及极具藏族特色的扎囊编织品等。可在以往,因为路不畅、车不顺,藏族的好东西很难“走出来”。消费者也只能在各种“传闻”中窥其一角。20
2023-09-13 14:49:00
在青藏高原上有两个主要的本地民族,分别是羌族和藏族。在古代文献中,羌族和藏族统称为“羌”,按照汉文意思就是“牧羊人”。在语言学上有一个“汉藏同源”的理论,也就是汉族和藏族、羌族的
2024-04-29 21:22:00
...血缘纽带,使西藏人民与中华各民族同体共生。历史上,藏族和汉族的先民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繁衍生息、相互交融中,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血缘亲缘关系,深刻反映出血缘上汉藏同源,以及藏族的形
2024-05-14 06:27:00
...人烟罕至。这里的居民在古代被统称为“氐羌”,现在的藏族便是氐羌后裔。中国的考古学家在青藏高原边缘发现了16万年前的夏河人,提取了DNA后发现他们是丹尼索瓦人,其身上带有EPA
2024-04-29 20:47:00
...河人属于丹尼索瓦人。2014年,中国科学家在夏尔巴人和藏族人身上提取到了丹尼索瓦人两个基因突变点,这两个基因突变点就是藏族人能够适应高寒气候的重要因素。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
2024-04-29 21:32:00
...有三条:第一条为模式标本产地青海湖及周边区域(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乱海子、祁连县央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湿地和乌兰县金子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及隆宝滩
2024-05-01 14:09:00
西藏作为天然鱼库,为何鲜有人敢打渔钓鱼?
...,虽然有些牵强,但它反映了这里鱼类的数量确实不少。藏族同胞对生命的保护,正好成就了西藏湖泊鱼群的生存天堂。“食鱼禁忌”的来源我国幅员辽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
2024-06-26 15:00:00
西藏糌粑是一种传统的藏族食品,以高原薏米为原料制作而成
西藏糌粑,这款源自雪域高原的传统藏族美食,以独特的风味与制作工艺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它以高原特有的薏米为原料,经过精心烹制,为食客们奉上一场口感与味觉的双重盛宴。首先,准备一颗颗
2024-06-19 13:10:00
青藏高原腹地5万年前已有人类居住
...获悉,距今5万年前,青藏高原腹地已有人类居住。这是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青藏高原腹地首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历时6年的最新考古发现,刷
2024-01-24 09:4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组图】江苏建成“1+3”气象移动应急观测系统
移动应急观测车。中国网李智 摄中国网10月14日讯(记者李智)“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时代的气象万千”网评引导活动正在江苏举行
2025-10-14 12:34:00
风湿免疫科“国家队”专家李玉慧:“京”心守护,为患者撑起免疫盾牌
鲁网10月14日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北大知名专家门诊,总能看到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他们中有不少人曾辗转多地求医
2025-10-14 12:33:00
惊险!农行员工“关键一扶”
鲁网10月14日讯近日,在农行沂水龙家圈支行上演了一场既紧张又温暖的救援。一名正在超级柜台办理业务的张女士突然身体一软
2025-10-14 12:3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为方便12-14岁适龄女生接种HPV疫苗,海沧区特开设集中接种专场
2025-10-14 08:34:00
龙口雨中“葡萄保卫战”:从直播间蔓延到街头巷尾的温暖接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今秋,烟台龙口的葡萄园笼罩在连绵不断的阴雨里,成熟的葡萄果实难以采摘和售卖。日前,一位青年博主率先架起直播镜头
2025-10-14 08:3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潘峰打耳洞有哪些风险,又该怎么规避?本期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医在身边”栏目邀请烟台山医院耳鼻喉科专家为市民详细科普
2025-10-14 08:3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胡又懿 刘姿麟“太感谢于主任了!我本来都不抱什么希望了,没想到现在恢复得这么好!”近日
2025-10-14 08:37:00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中国再次成为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在游览名胜、体验中华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外籍游客将“中国购”列入行程重点
2025-10-14 09:28:00
2023年起,团上海市委启动“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帮助因父母失联、家人去世等情况导致家庭条件困难的青少年群体解决实际问题
2025-10-14 09:29:00
识破“甜蜜陷阱”,防范电信诈骗——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遗棠小学开展网络电信诈骗防范教育活动
鲁网10月13日讯为提升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防范网络电信诈骗风险,近日,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遗棠小学以“安全上网,远离诈骗”为主题
2025-10-14 09:29:00
阜阳一轿车行道违停摘柿子被处罚
大皖新闻讯 近日,阜阳市民反映称,一辆轿车在西湖大道上违停摘柿子,影响通行。10月13日,阜阳市交警部门有关人员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0-14 09:32:00
10月1日,《人民铁道报》一篇题为《告别“纸与墨”拥抱“数与智”》的报道引人关注。从2025年10月1日起,铁路客运全面使用电子发票
2025-10-14 09:57:00
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关于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引发广泛关注,全国多地也在探索实施中小学春秋假
2025-10-14 10:47:00
国庆中秋假期,郑州一家只有三张桌子、13平方米的“人生的意义”小吃店突然在全网爆火,被网友们称为“最干净小吃店”。然而10月9日
2025-10-14 1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