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前沿探索的不确定性,谁来埋单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5-30 05:3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文汇报

因为怕担风险,一线科研人员通常会申请风险小、肯定能成的项目——

前沿探索的不确定性,谁来埋单 ■本报记者 苏展

科研项目的“预期成果”产出如何?这个问号,让不少有意申报基础前沿探索类项目的科研人员望而却步。

刚性量化的“交付指标”,往往挡住了自由的探索,谁来为之“埋单”——这成了横亘在基础科研环节中的一道现实难题。

“因为怕担风险,所以通常会申请风险小、肯定能成的项目;甚至在申请时项目就已完成百分之七八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线科研人员三言两语道出困境,其中顾虑指向基础研究中的裉节问题:科研资助相对保守,学术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

日前,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就“完善风险共担和全链条加速机制”进行调研。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副处长韩海波例举好做法:“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交大2030”计划。比如后者计划中“青年探索基金”项目(C类项目)的遴选——不论学者头衔、只看研究潜能,优先支持35岁以下青年人才;学校一次性投入项目经费、对项目成果无刚性指标要求,“充分支持青年人才挑战高难度科研。”韩海波说。

院校“自带干粮”攻坚科研难题值得鼓励,有市政协委员指出,自由探索时间长、风险大,但正是这种探索会带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回报,所以也需要进行有组织的攻关。找到堵点成因,寻找破题抓手,激活科创全链条成为关注焦点。

改进同行评议机制

90后青年科研人员申涛,去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主攻绿色合成化学研究。在课题组经费紧张的关头,他及时得到C类项目支持。这笔雪中送炭的经费让他得以继续大胆探索无人区。如今项目进展顺利,小有成绩。

申涛的幸运源自学校“铺路”。但对高风险高难度的项目,科研资助趋于保守几乎是普遍现象。

剖析原因,韩海波提到三处关键:回报率难以预测、怕过不了评审等等,“资助机构更愿帮助明显有望和短期带来回报、容易检验验收的研究;当前普遍采用的同行评议共识支持的机制,对颠覆性、高风险,尤其交叉领域研究的项目和人才支持力度不够;科研人员本身考虑职位晋升、评奖评优等因素,更倾向于选择跟随性、渐进式、稳妥型的项目。”

他认为,借鉴国际经验,改进同行评议机制,不失为破题抓手之一。“采用匿名评审、多元评审等方式提高对于不确定性的包容度”,但同时也要把控风险,通过培养和选拔合适的项目经理,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采用灵活的阶段性评估,实时关注研究效果,动态调整资助计划,以便及时止损、降低风险”。

自由探索需要怎样的学术生态?

指标“过度刚性”,成为一线科研人员绕不开的话题。他们直言:既要做项目发文章、完成教学要求,又要推进成果转化,“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

更大的研究自由度意味着弱化刚性指标的约束。

相关讨论指向几处共识:弱化对“预期成果”产出的刚性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的研究顾虑,助力形成“容错”氛围。发展真正有助于选择“研究能力”的资助政策,激励和引导科研人员进行前瞻性探索。落实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主导”的科技政策——相关管理机构要赋予科研人员项目实施决策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并允许中途灵活改变研究路线,以应对研究实践中新出现的研究问题和想法。

让个例成为群像

加速科创全链条,激发人才活力和盘活全要素创新至关重要。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余贺厅墙壁上挂满青年学者的画像。在相关人员的介绍中,“破格”是高频词。这既需要不拘一格的用才魄力,也需要机制有所突破,让个例成为群像。

譬如特区计划中的“揭榜挂帅”。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天全的课题是研发全天候、可移动、超时长的便携式稳定电源器件。该项目涉及物理、化学、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需要学科充分交叉。在“特区计划”经费资助下,他引入了两名高层次人才。学校在一段时间内,不对科研人员设考核指标。

“加速研发到产业化落地需要科学家团队与产业、行业专家深度融合协同。”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宋海涛举例,研究院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上市公司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按照市场化实打实推动产教协同、科教融汇。

“近两年,研究院陆续推出全国首个AIMBA、第一个人工智能训练级工程师实战课程等。完成科研、运营、产品、市场整个人才库的搭建。眼下,研究院积极支持开展人工智能中高级职称继续教育培训,推动高校围绕产业趋势搭建学科和专业群,提高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此形成全链条人才持续供给,推动全链条加速发展。”宋海涛表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30 07: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个周期,力求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分院三家首批试点单位已启动第一批项目,前五年总体资助预算3亿元,第一年资助经费为每家单位各2000万
2023-01-31 14:47:00
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
...,2023年4月,联影医疗牵头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机构,启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攻关研发光子计
2024-03-12 10:17:00
沪三大先导产业需年均新增10万人才
...为“实景图”,离不开人才支撑。日前,由市政府参事、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宏民教授领衔,课题组针对三大先导产业人才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失衡展开深入调研,提出上海亟需通过创
2023-12-30 02:24:00
大江东︱构建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浦江创新论坛碰撞思想火花
...世界不同学科的青年科学家,创造机会让他们深入交流。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学者许金祥研究的是名为“缪子”的一种宇宙粒子,需要完成高精度实验,为此,他经常要去欧洲核子中心、中国科学院
2024-09-09 23:01:00
图灵奖师徒对谈:如何寻找生命中的热情
...,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他是康奈尔大学教授,现在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过去10多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计算机科学教育中,即便是疫情也没有影响他在中国的工作。他的学生阿尔弗
2022-12-22 06:14
东西问|吴天、陈晓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出海为何当其时?
...轨道交通3号线。龚梦源 摄陈晓虎:首先,国际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例如保护主义的抬头,为全球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也使得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其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2024-04-16 22:48:00
观察|科技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技术成果如何跨越“死亡之谷”?
...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试点单位代表的相关人员共同启动了“上海市科技成果转
2024-01-10 08:41:00
“未来人才”沪上共议未来产业:从“星空”到现实仍需各界“多向共赴”
...实习项目,联合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公司储备人才。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图灵量子创始人兼CEO金贤敏指出,当前国内高校量子人才专项培育方面仍有欠缺,同时作为朝阳产业,量子科技
2024-03-22 22:13:00
...金融工具和服务推动更高质量的校企合作。2020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承担了国家部委和上海市部署的各项改革试点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说,学校通过“小切口、大突破
2024-04-02 02:2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