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青海法治报
重复收取执行款被罚款10万元 是否合理
案情
肖某与某建设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法院判令由某建设公司给付货款116.19万元,承担资金占用补偿款13.94万元。判决生效后,肖某以某建设公司为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法院于2018年10月立案执行,于同年11月作出履行到期债务通知书,通知某材料公司直接向肖某履行其对某设建公司所负的到期债务120万元,某材料公司按照通知给付了肖某120万元。一个月后,法院又作出民事裁定书,裁定划拨某建设公司账户资金130.94万元,并于次日发放给肖某,肖某据此出具了执行结案申请书。
2019年7月,某建设公司发现某材料公司已经给付肖某120万元,遂向法院反映,后肖某于当月退还120万元至某材料公司。法院在查清上述情况后,于2020年6月决定对肖某罚款10万元。
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法院的处罚决定不存在错误,是新形势下对不诚信行为进行制裁的一种创新举措。
第二种意见认为,法院的处罚决定存在错误,不应当以不诚信为由对当事人进行司法惩戒。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年版)第111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拘留、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法条共列举了六种情形,对诉讼参与人等妨碍民事诉讼可以依法予以罚款的情形作了明确规定,且此规定系完全列举的封闭条款,并无“兜底”条款的规定,这表明法律对可适用妨碍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具体情形,系采用限制性规定,无法外自由裁量的余地。同时,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属于公法制裁行为,应当严格遵循处罚法定原则。虽然肖某存在不诚信行为,但是在法律缺乏具体规定的情形下,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作出的创新处罚决定,属于适用法律错误。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法院重复“发放”执行款的行为,不应当据此以不诚信为由对当事人进行司法惩戒。
据《江苏法治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7 05: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