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天宝15年(756年)阴历6月8日,唐将哥舒翰领军与安禄山叛军在灵宝(今河南灵宝)交战,史称“灵宝之战”。唐军被安禄山叛军设伏,死伤惨重,二十万大军只剩下不到八千人。哥舒翰收拾残军想继续与叛军周旋,却被部将火拔归仁劫持投降了安禄山。哥舒翰人生中最大的污点就此出现,安禄山见到他后,得意洋洋地说:“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如今怎么样?”而他全然没有了英雄胆色,居然跪伏请罪:“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陛下乃拨乱之主,天命所归。我愿意为您去招降李光弼、鲁炅等人,助您成就大业。”安禄山因此封他为司空,还将劫持他的火拔归仁斩首以拢其心。可是他的部将们接到书信后纷纷斥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有失国家大臣体面,他也因此被安禄山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而囚禁,757年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处死。
灵宝之战
“乾干祐进攻,于是火拔归仁等绐翰出关,翰曰:‘何邪?’曰:‘公以二十万众,一日覆没,持是安归?公不见高仙芝等事乎?’翰曰:‘吾宁效仙芝死,汝舍我。’归仁不从,执以降贼,械送洛阳。”
“禄山见翰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翰俯伏谢罪曰:‘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禄山悦,即署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唐书》)
前面还慷慨陈词,宁愿被唐皇处死也不愿投降安禄山,一见到安禄山就立马软蛋。他也因此而为世人诟病,《旧唐书》说他“翰受署贼庭,苟延视息,忠义之道,即可知也,岂不愧于颜杲卿乎”,“丑哉舒翰,不能死王”,而唐玄宗给其谥号“武愍”,愍者悯也,意思是太可惜了,晚节不保啊!
哥舒翰影视形象
哥舒翰(公元704-757年)可算是中唐时期一代名将,原是西突厥哥舒部落人。他大器晚成,战功卓著:
天宝5年(746年)与吐蕃大战苦拔海,凭半段枪将吐蕃军打败,一战成名;
天宝6年(747年)将吐蕃骑兵在积石军诛杀殆尽,擢官至右武卫员外将军;
天宝7年(848年)哥舒翰在青海建造神威城,又一次击败吐蕃军,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
天宝8年(749年)石堡城之战,攻占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官拜特进、鸿胪卿、御史大夫;
天宝12年(753年)哥舒翰再次大破吐蕃军,攻占洪济、大漠门,占据九曲之地。
他还建立了宛秀、神策二军,而神策军后来成为中央禁军,在后世之君的宿卫征战中充当了顶梁柱的作用;他本人也因功勋而累官至陇右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爵西平郡王。
大败吐蕃
按理说这样一位功勋之臣,位高权重、声名显赫,怎么也应该爱惜一下自己的名声,何至于一见面就跪地求饶、投降安禄山了呢?何况他和安禄山身份地位相当,还一直不对付?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从他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来看。哥舒翰父亲是安西副都护,家境优越,从小就喜欢享受,不思进取,要不是他父亲死后不受人待见,可能他会一直啃老。依靠没有了,他才“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因此他的大器晚成有被命运所逼的成分,40多岁了才为自己找出路。
“翰家富于财,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旧唐书》)
因此他功成名就之后,“好饮酒,颇恣声色”,享受人生就是他的追求,犬马声色就是他的生活。纵情享受的人怕死,哥舒翰也不例外,所以唐玄宗在安禄山反叛、高仙芝等无力抵抗时想到他时(那时郭子仪、李光弼等还不知名),他却多次称病不愿意带兵平叛,《新唐书》上说“翰惶恐,数以疾自言,帝不听”,他迫不得已上了前线。而他与安禄山素来不和,唐玄宗之前还专门调节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可想而知,如果他不投降,必然是死路一条。对于一个喜欢享受的五十多岁的老头来说,没有什么比死让他更恐惧,怕死成了他投降的直接原因。
哥舒翰画像
其次他对唐玄宗心怀怨气。本来他不想上前线被逼着来了心里就不舒服,而唐玄宗还在杨国忠之流的怂恿下催他出关迎战,致使灵宝之战惨败,心里的怨气就更大了。本来哥舒翰在前线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坚守不出,这个方略也取得了好的效果,《旧唐书》说他认为“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可耐不住“中使相继督责”,又不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高负芝的前车之鉴),只能恸哭率军出关迎敌。
“六月,引而东,恸哭出关,次灵宝西原,与乾祐战。”(《新唐书》)
他哭的原因可能有两重:一是此次出战本就不宜,极有可能败绩,为战争前景担忧;二是唐玄宗已经对他不信任了,前面部将劝他回军诛杀杨国忠的消息泄密了,京师又派了李福、刘光庭练兵来防备他,还派杜乾运领兵一万屯于灞上,他“心不自安”。因此兵败被俘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更换门庭投降了。
“翰至潼关,或劝翰曰:‘禄山起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翰心许之,未发。有客泄其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及奏曰:‘兵法安不忘危,今潼关兵众虽盛,而无后殿,万一不利,京师得无恐乎!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诏从之,遂遣剑南将军李福、刘光庭分统焉。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运将之。翰虑为所图,乃上表请乾运兵隶于潼关,遂召乾运赴潼关计事,因斩之。自是,翰心不自安。”(《旧唐书》)
最后哥舒翰误判了形势,他的心在当时也蠢蠢欲动,要不部属劝他回兵长安,他不会“心许之”。当时安禄山兵锋正盛,打得唐军遍地找牙,稳定了河北、巩固了中原、一举攻入关中,唐玄宗此时却逃亡西蜀。如果安禄山能成事,那他哥舒翰投降后就是开国功臣,又可以攀上另一座人生高峰。隋朝大臣封德彝、萧瑀都在李渊造反后投降了,后来李世民分封大唐开国功臣43人,此二人位列其中。想象一下如果李渊造反失败,隋朝平叛成功,封、萧二人是不是也和哥舒翰处境相同?不久前的实例,让哥舒翰看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出口。所以他才献媚安禄山说“我可以为您招降唐军”,只可惜唐军并不买帐,他也落了个被囚禁的结果。
“翰以书招诸将,诸将皆让翰不死节。”
(《新唐书》)
而且他也不想像高仙芝一样落个兵败处死的下场,只是他没有考虑到他和高仙芝有本质的不同,他是战败而高仙芝是不遵号令擅自撤退,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从潼关逃回去的将领,唐玄宗一个没杀,给了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而他本人死后还被追封为太尉。如果他提前知道这些,会不会做出另外的选择呢?历史没有假设,人也不能未卜先知,哥舒翰最终还是身败名裂!
灵宝之战
综上所述,哥舒翰之所以投降,是基于他本身的性格弱点和生活经历,更是由于他对时局形势的误判,才导致他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晚节不保!对他这种级别的人而言,投降是好是坏一时根本说不清楚,必须看最后的结果。安禄山如胜,那就不叫造反,而是革命;哥舒翰也不叫投降,而是追随明主,跟真龙天子混,有什么丢人可言?
只可惜安禄山失败了,哥舒翰也从大唐军界的优质偶像神坛上跌落下来,从前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今天就有“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不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是否也有过后悔?是否也为自己在安禄山面前的表现而感到羞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1 06: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