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杨磊 段晓波 瞿柯楠 胡正飞
“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近日,在袁隆平院士生前题词的“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云南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播种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试验田里,工人们挥舞着锄头平整秧田、规划着育秧小区、小心翼翼地播撒,有的正弯着腰耐心地搭着拱架、铺着拱膜,一幅和谐的春耕图便浑然天成。
工人们在试验田里播种
为保证出芽率和成活率,施甸县水稻研究员杨希华和专家们不敢懈怠,从平整秧田到播撒,再到打拱架、铺拱膜,每一个环节杨希华和省农科院的专家们都进行层层把关,丝毫不敢马虎。
“播撒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品种不能混杂,因为我们这个基地是全国性的两用核不育系的基地,也代表着我们国家良种、粮食生产安全,所以我们每位技术人员在田间都是很仔细地、很认真地搞好这项工作。”杨希华说。
为加强吸水性、提高发芽率和节约成本,今年育秧的方法与往年有所不同。“原来是用秧盘,今年我们就用这个湿润育秧。湿润育秧一是长势比较好,二是能够节约成本,就是低成本、高质量。”施甸县水稻研究员杨希华说。
试验田
据了解,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陈立云教授课题组将全国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计算机决策系统,筛选出施甸是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的最佳基地。目前,施甸县良种繁育基地是我国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占全国两用核不育系用种的80%以上。
“今年我们基地的面积是520亩,分三个批次完成,计划在4月30日全部完成。”杨希华说。
“在秧苗生长40天以后,要移栽到大田,进行大田移栽。移栽了以后,在10月份,由专家来进行选择,选择了以后,成为品种的就带走,不成为品种的就淘汰了。只有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种业的安全、种子的安全,才能保证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杨希华满怀信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8 15:45:3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