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毕节日报
多元育人以爱筑梦
——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侧记
学生在绘画
10月15日,贵州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圆满落幕。10月16日,由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遴选的28名运动员载誉而归,带回了4金3银3铜和8个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
尊重差异,多元融合,近年来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以“掌握生存技能、培育健全人格、融入美好生活”为办学宗旨,正同步推进文化教育、德育教育、职业教育和特长教育,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精彩人生。
一
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能更好适应和融入社会,根据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统一原则,自愿报名与选拔调剂相结合原则,安全第一原则,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了体育类、艺术类、职教类三大类共24个兴趣小组,每个学生可选择参加两个小组,基本实现了学生参与全覆盖。
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成果,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下午5时10分,篮球兴趣小组活动准时开始,热身过后,同学们开始了当天的训练。在贵州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中,由该校11名学生组成的女子篮球代表队,夺得了篮球项目女子听力组冠军,她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篮球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的组建让他们有了把爱好变成特长的机会。”在为备战省残运会选拔运动员时,该校集训主教练胡兴越发感觉兴趣小组像一片沃土,让许多“宝藏种子选手”在学校长出嫩芽。
“就这样在各位教练和老师的培养与悉心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段充实快乐的时光,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篮球比赛,站上了全省的大舞台。”夺冠后,女子篮球代表队队长钱孟娇这样写道:“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比赛,这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堂精彩而深刻的实践教育课,教会了我们不骄不躁、迎难而上、团结协作、感恩奋进。我们要将这次比赛的所思所想所获用到学习中,奋力拼搏,勇攀高峰。”
在篮球场防守进攻,在田径场奋勇向前,在棋盘前凝神静思……10枚奖牌背后,是运动员挥洒的汗水,也展现了他们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残疾人体育运动精神。
二
“下面,我们教‘牛牛牛’的动作……”这是四年级的一堂舞蹈课。舞蹈教室里,教师张莉先面对学生边说边比划做示范,再转身面向镜子,带着学生反复练习。
舞蹈,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之一。从最简单的律动开始,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舞蹈室排练出了一支又一支优秀作品。
“这些年我带着孩子们乘飞机、坐高铁,去过不少地方参加比赛。”一次次比赛,张莉带着孩子们捧回了不少奖杯。比如:2014年7月,在第二届“荷花·少年”全国(中学)校园舞蹈展演中,舞蹈《乌蒙铃》获表演金奖;2016年4月,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中,舞蹈《鹰之子》代表贵州拿下一等奖;2021年7月,在贵州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诺苏阿拱》获一等奖……
“能把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舞蹈带到不同地方进行展示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孩子们都很开心。”毕节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在编排参赛舞蹈时,张莉大多选择民族舞蹈,以精美服饰和舞蹈语言展示毕节人文风情。
“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孩子们也很开心。”张莉说,每次选拔参赛演员,都是一次她和孩子们的双向奔赴。“来报名的孩子很多,排练时他们也从未叫过苦。”排练中,那些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只能通过张莉以脚踏地的震动来感受节奏,又踏地回应张莉。加上不断练习翻滚等舞蹈动作,一天的排练下来,大家不仅累,有时身上还会青一块紫一块。
但大家甘之如饴,因为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他们。
上课铃响起,张莉又回到教室,边说边比划:“这节课我们先进行律动……”
三
上午最后一节课,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美术室里,在老师的指导下,高三年级学生正认真临摹,为高考做准备。
“我想考西安美术学院或者长春大学。”学生邓玉明用手语告诉记者,眼里溢出憧憬。在2022年举行的第七届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获得了蜡染项目一等奖。
“比赛刚开始时有点紧张,后来慢慢沉浸到构图、画蜡中就平静下来了。”她回忆,“能获奖我真的很开心,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指导。”
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蜡染工艺,也是该校职业教育的又一次探索尝试。
“当时看见有蜡染这个比赛项目,孩子们又有良好的美术基础,我
们就决定试一试。”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谢洪琰说,之后,她和同事王成友带着孩子们边学边实践,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
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掌握生存技能,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并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缝纫、理发、钩织、烹饪……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巧手更加出精品。在今年5月21日毕节市开展的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暨“扶残助残·市直机关青年在行动”系列活动中,该校学生的抱枕、背包、钩织作品等手工艺品,一经义卖就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
“学生已经有扎实的缝纫、刺绣技术,如果再拓展蜡染等民族民间文化手工艺教学,我们是否能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形成产业链条,让学生参与到生产的各环节、全过程?”第七届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结束后,这样的念头在谢洪琰心里冒了出来。
要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学校首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谢洪琰的想法得到了同事们的肯定和支持,并迈出了向目标前进的第一步——新建蜡染社团。
“学校搬到新校区,实践场地、设施设备更加完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凯里学院向我们发出培训邀请,给予我们技术支持,相信我们很快就能步入正轨。”谢洪琰和同事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大家达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将梦想变成现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7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