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武汉举行。作为贵州六个入围节目之一,来自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彝影赤子》惊艳亮相,25位听障青少年以铃铛为翼,用肢体为墨,在全国舞台上勾勒出彝族文化的雄浑画卷。
《彝影赤子》的核心是彝族传统铃铛舞,其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动作纵横有序又变幻无常,内容紧扣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鼓点与铜铃声交织,时而如急雨奔涌,时而似私语呢喃,配合着翩若惊鸿、舞如蛟龙的高难动作,将战场上彝山汉子的勇猛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演绎这一切的,是一群无法聆听节奏的特殊少年——他们手持铃铛,身着黑红蓝相间的服饰,赤裸的上半身涂有火焰图腾,用最纯粹的肢体语言,让彝族舞蹈的魅力跨越了声音的界限。
这台精彩的演出背后,是一年多的汗水与坚守。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老师张莉说,她希望这群听障少年能从小浸润彝族文化,用舞蹈诠释彝家汉子的气概。

由于孩子们听不见音乐,指导老师只能一遍遍用肢体示范传递节奏与情感,从最初生硬的模仿,到最终理解舞蹈中蕴含的血性与豪情,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时间的打磨。
汇演前的夜晚,紧张与期待在微信群里交织。队员李昌发特意在微信群叮嘱:“明天演出时眼神要坚定,别软弱!”随后,31人的群里被“加油”“自信”的鼓劲信息填满,无声世界里的呐喊,比任何声音都更有力量。

当舞台灯光亮起,25位少年以赤子之心舞动彝乡魂。此次《彝影赤子》已不再是一次汇演,更是特殊少年们突破自我的宣言,是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传承。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莎
视频/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