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加强普及生命教育和安宁疗护
茅亩
茅亩
安宁疗护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安宁疗护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任重道远。
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积极整体照护,旨在减轻生命末期患者和家属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有效地面对疾病和死亡带来的挑战。早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提出,要为老年人提供安宁疗护等一体化健康和养老服务。当前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
安宁疗护是医学的治疗、护理学的照护,也属于文化的、观念的范畴。推动“安宁疗护”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制定、人才供给、财政经费等方面进行保障,也离不开在现实文化语境中的观念突破与更新,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在内的社会各群体在这方面的理念认同。其中,上好“生死课”,是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传统的文化语境里,人们乐于“谈生”,而对“论死”不乏忌讳。安宁疗护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为患者“送别”。既不放弃治疗,也不过度治疗,将重点聚焦在如何缓解患者疼痛,引导其逐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帮助其实现最后的心愿上,温暖以待即将逝去的生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被人熟知的话,有助于理解安宁疗护的内涵。这个过程关涉人们生死观念的改变和重构,因此离不开“生死教育”等文化观念方面的铺垫。
生死教育,简单说就是让人们科学而人文地看待生与死。早在20世纪20年代,死亡教育就在美国兴起,并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之后迅速传到西方各国。我国的生死教育起步较晚,需要加强资源和产品的供给。在我国,目前“生死课”主要在一些高校推行。未来,还将推进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生死教育)等公共必修课的开设,健全心理健康和生死教育课程体系。
观念的破与立非一日之功,而且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方面,学校教育是基础,关乎长远,而在当下,最切近、最易行的是,在社区、医疗机构等领域加强对重点群体的生命教育和安宁疗护理念的普及,推动“生死课”向社会开放,让生命教育和安宁疗护被更多民众认知和接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7 08: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