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1月13日,第一位踏上“委员通道”的是来自科技界的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岳学军,她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
岳学军以大家熟悉的水稻种植为例:1人1天最多能插1亩秧苗,而1台无人驾驶插秧机1小时就能插5亩秧苗;农田精准平整后能节水20%至30%、节肥5%至10%,比传统方法增效30%……这就是她所在的华南农业大学“无人农场”的一组真实数据。
“在我们的‘无人农场’,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农民的主要工作就是盯着田里的无人智能设备干农活,十分惬意。”岳学军表示,在这里,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农业劳作效率数十成百倍地提升,成效令人欣喜。
近年来,广东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大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明确提出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如何更好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广东农业发展,实现优质农产品增产提质,为岭南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岳学军提出“三下沉”“三联网”的建议:
一是推进“三下沉”。通过政策引流,积极推进农业人才下沉、农业技术下沉、农业资金下沉。深化拓展院地企深度合作,让科研人才带着科研技术下沉到基层、下沉到农村;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农技服务“轻骑兵”等广东特色创新方式,实现科技人才点对点驻镇帮镇扶村,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加大“贷免扶补”“农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二是实现“三联网”。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做到农民联网、农村联网、农业联网。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智慧农业种植,通过PC和手机APP远程实时监测农田情况,实现订单式的科技种植养殖;推动农产品云平台建设,利用直播带货、网上商城等手段,打通“粤字号”名特优农产品专属营销渠道;利用抖音等新媒体方式,分享农户种养殖生产过程,结合岭南特色传统文化,全年不空档宣传“粤字号”品牌村,全方位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宋少航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3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