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厦门作家萧春雷新近出版了一部厦门文史专著《厦门纪略》,该书系厦门社科丛书之一。作者身处厦门,实地考察,撰述130余篇文章,将这座岛城放置于空间(地理)、时间(历史)、人文(文化)三维结构中重新审视,开拓了厦门文史研究的新视野,为读者了解厦门、认识厦门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萧春雷说,《厦门纪略》是他在厦门生活20年,融合个人观察、研究和经验完成的一部著作。萧春雷生于福建泰宁,在泰宁生活了30多年后,辗转到三明,2003年以后来到厦门。这种漂泊,让他有时在深夜醒来,常感自己像漂浮在无限虚空中的一个气球,颇为焦虑。“正是这种焦虑,让我旅居各地时,都特别关心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阅读与写作,是我确认时空位置、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作为厦门晚报社的记者,多年来他一直深耕闽南文史领域,寻访古道、村落、宫庙、宗祠等,用图片和文字讲述“大厦门”的种种传奇。
《厦门纪略》全书分为“舆地纪略”“文史纪略”“风土纪略”三大类,共五编。“舆地纪略”从多种角度解读厦门的地理,其中有不少独家见解。例如,在《“环中国海”与鼓浪屿》一文中,他吸收了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闽台地区是“环东中国海”和“环南中国海”的“8”字形连结点,其海洋文化具有优越的地理基础。“文史纪略”则由古代、晚清和民国三个不同时期的人文历史研究的心得组成,其中大部分历史人物与海洋或海峡有关。“风土纪略”则从闽南方言、厦门菜、海产、古树名木等方面呈现厦门的乡土文化。
为完成此书,作者参阅的史料著述、档案卷宗多达数百种,其中有不少史料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如,《高崎:古渡与海堤》一文中写到其在阅读文献时,意外发现在陈嘉庚之前,早有人提出了建造海堤的设想。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派军侵台,清廷命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移驻台湾北路“开山抚番”。旧历五月十六,罗大春赴台之前,密上朝廷一份奏折,其中谈论厦门的防御时,提出“高集巨坝”的设想:“即以驻厦之兵勇、长夫,合力于高崎地方筑一巨坝,直接对岸。是处港面狭浅,相去不过五六里;得以数千人行事,不半载可成,亦于海道无碍。坝成,斯兵能神速;兵神速,斯厦门可保无虞矣。”罗大春“高集巨坝”的设想,可谓是后来“高集海堤”的雏形和先驱。
著名厦门史专家、序作者之一何丙仲评价此书说:“这是关于闽南文化尤其是其海洋性方面研究,迄今为止最有创建性、拓展性的一部著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4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