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焦书记的三句话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5-23 07:5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黄石日报

到达兰考,艳阳高照;离开兰考,晨雨淅淅。今年初夏时节,我们在这里用了四天四夜的时间,进行了一次叩问初心、涤荡灵魂的升华之旅,接受了一场淬炼党性、汲取力量的精神洗礼。

踏上这片土地,那个遥远的身影变得如此真切,那个光辉的名字又变得如此亲切。无论是学院门前广场的焦桐,还是九曲黄河最后一道湾的张庄东坝头,我虔诚仰望。那摇曳的树叶缝隙,那多姿多彩的激流,掩藏着一道道久违的熟悉的光,照进记忆,照进心灵,照进未来。

因为,那道光带着信仰,带着使命,带着掷地有声的回响。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在兰考展览馆,我们重温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见证一位革命者光辉的一生。

面对兰考“三害”严重的情况,焦裕禄对县委的同志说:“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洪水,看流势,察险情;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和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的旧藤椅,静静地躲在一个角落里。那被顶出的大窟窿,无声也无语,却荡气回肠诉说着革命者的意志和勇气,震撼着每一位观看者的内心。

是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畏艰险,敢于胜利,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这就是焦裕禄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伫足,凝望,思考!

如果遇到困难险阻,我们将如何面对?惟有汲取榜样的力量,鼓足精气神,吹响冲锋号,“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谱写《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篇章!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了解,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焦裕禄从到兰考第二天起,组织带领一百二十名由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跑遍了120多个大队,跋涉5000余里,终于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在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一场群众性的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那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是自豪的!兰考县的土地上,它驮着身有重疾的主人,背着干粮、雨伞,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应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参观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看到一个细节: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人刘辅臣妻子生了小孩,想喝点小米稀饭,焦裕禄把家中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们家中。焦裕禄去世时,除了常年佩戴的手表外,没能给家人留下什么物质遗产。焦裕禄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要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

而另一方面,焦裕禄又似乎是一个不近人情、铁石心肠的人。焦裕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想到县机关当打字员,焦裕禄则要求女儿到一线去参加劳动,最终焦守凤去供销社咸菜厂当了腌咸菜的工人;当得知大儿子没有戏票去看戏后,焦裕禄十分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一遍,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后来,焦裕禄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当得知有位领导干部提出了装潢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

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个人: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经常带着孩子们在收获过的大田里拾麦穗、复收红薯和花生,然后全部交到生产队。焦裕禄优良的家教塑造了良好的家风,也给兰考全县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焦裕禄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为党的作风建设确立了一个标尺、一个高度。我们走进他的精神世界,都会不由动容动情。同时,也更加笃定做焦裕禄式好党员好干部的信念。

瞻仰焦裕禄的事迹,每一次重温都是心灵洗礼,每一次沉思都在叩问初心。尽管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但是,他的精神,他的信仰,他的言行,早已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精神丰碑。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将沿着焦裕禄的足迹,不断擦亮“焦裕禄精神”的底色,牢记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3 1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焦裕禄在兰考的领导艺术
本文转自:开封日报王玉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了475天。其间,他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和“一心为革命,敢与困难争”的奋斗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同严重
2023-09-29 02:08:00
历史上的今天 | 焦裕禄逝世
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区北崮山村人,中共党员,原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革命烈士。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贫苦家庭。1942年9月,被
2025-05-14 11:19:00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怀念他?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新华社播发稿件怀念焦裕禄缅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怀念他?焦裕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一个名字,代表着一种精神!他不仅使
2023-08-17 03:57:00
...记陈维忠说道。该县把落实“四下基层”制度与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焦裕禄同志基层工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采取蹲下来看蚂蚁、揭破麻雀的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2024-01-18 18:13:00
习习春风今又是 焦桐花开绽新颜(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河南实践)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本组图片为史长来李金雷摄)焦裕禄种下的这棵泡桐已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新华社发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举办“稻花香里说丰年、庆丰收”活动。 李金雷 摄兰考
2024-03-17 06:46:00
...当时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作的习近平同志,读到《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撰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真切表达对焦裕禄的深情赞颂:“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60多年
2025-05-24 23:33:00
...,那棵在兰考大地挺立了61年的树,依然苍劲。一大早,焦裕禄烈士纪念园大门前,人流很快就由三三两两变得络绎不绝。从村里相携而来的“老兰考”,从外地专程赶来的大学生,跟着老师排队
2024-04-05 06:27:00
兰考蜜瓜比蜜甜
...纪60年代,面对困扰兰考的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花生、大枣,既防风固沙,又适应盐碱地、沙土地特点培育作物、提升经济效益,为兰考留下了“三宝
2023-10-01 09:09:00
微纪录片《淬心》第四集 | 险易不革其心
...治水顶风冒雪“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馆里,收藏着两件特殊的文物——一把褪色的油纸伞,一件斑驳的雨衣。1962年,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
2025-07-05 21:24: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勇气大爆发!我决定每天都送老师一束“花”……
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哒啦滴哒啦它能实现小小愿望有神奇魔法……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老师就是我们的引路人今天教师节礼物是送?还是不送
2025-09-10 08:29:00
教师节快乐丨跨越时光,与那年的您相拥
教师节快乐丨跨越时光,与那年的您相拥。(视频:刘晓娟 王辉)
2025-09-10 11:45:00
【三尺讲台,你我同行】致敬所有教育工作者
三尺讲台见证着春秋更迭当上课铃声再次响起你们依然站在最熟悉的地方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记得您俯身讲解时的耐心作业本上细致的批红晚自习窗边温柔的叮咛那些平凡而珍贵的瞬间如春风化雨
2025-09-10 15:27:00
农行威海分行营业部慧眼识诈,暖心守护七旬老人“养老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通讯员 房莉莉“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及时帮忙,我这些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可就全没了!”9月1日
2025-09-10 18:20:00
别让“比较”偷走你的幸福 珍爱网呼吁理性看待亲密关系
在当下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习惯于晒出自己的生活片段,无论是一束昂贵的鲜花、一顿精致的晚餐,还是一份体贴入微的礼物
2025-09-10 18:31:00
动车上的“生命共鸣”:一句“你多喝点水”,牵起警民情与母子思
2025年6月4日,C6512次动车穿梭在山河之间,车厢内一段因关怀而起的故事,正悄然串联起跨越时光的温情——乘警冯越一句“你多喝点水”
2025-09-09 15:10:00
济南嘉乐生殖医院携礼赴济宁,上门祝贺宝妈喜添丁!
金秋九月,喜报频传。9月3日清晨,济南嘉乐生殖医院报喜中心团队带着500元宝宝成长基金和专属嘉乐宝宝的婴儿车,专程赶往山东济宁孙女士家中
2025-09-09 15:17:00
“90后”男幼师杨龙:铁汉带娃也柔情
讲故事、画画、做实验、设计游戏、创设环境、扎辫子、洗杯子……一提到幼儿园教师,不少人会想到细腻温柔的“红颜巾帼”。然而
2025-09-09 20:45:00
【视评】一中学女生被多人霸凌,广西苍梧应当反思什么
广西苍梧的一个中学女生被欺凌,她无助地跪在地上,被泼水、扯头发、扇巴掌。没料到,欺凌者还比出了剪刀手的手势在炫耀。这些画面令人心痛
2025-09-09 12:52:00
AI看东营 | 白露:告别夏末躁动 迎来澄澈清秋
白露至,秋意深。凉夜长,暑气收,白露,秋夜的薄纱轻覆,晨起的微寒初透。白露,告别夏末躁动,迎来澄澈清秋。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
2025-09-08 09:10:00
微视频 | 关注工伤预防 守护幸福时光
关注工伤预防 守护幸福时光
2025-09-08 19:33:00
西安双胞胎姐妹人生相似度90% 75岁了仍是彼此最亲的人
同上一所幼儿园、小学,上山下乡时在同一个村子劳动,就业时进了同一家单位,俩人同一天结婚,丈夫也都是军人。75岁的刘英平
2025-09-08 21:36:00
高中生厌学 从长治跑到太原
一名17岁的高二女生因出现厌学情绪,加之与家人沟通不畅,独自从长治来到太原。9月6日,家长赶至太原,在网格员和民警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孩子
2025-09-07 16:36:00
拾光记|钟燕玲:不把自己当病人,日子照样有滋有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牟静萍钟燕玲的抗病故事,要从2007年的一场高烧说起。当时她连续三天发烧,如厕时发现小便呈深色
2025-09-06 10:35:00
41年前从合肥大兴集被抱养到砀山,她如今希望寻到亲生父母
大皖新闻讯 张娟今年41岁,自幼被抱养到砀山,成长生活美满幸福,养父母对她视如己出。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张娟想找到亲生父母
2025-09-06 1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