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老昆明的“城堡管理”和报时系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17 05:5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

□《昆明城脉》连载之六十一

老昆明的“城堡管理”和报时系统

老昆明的“城堡管理”和报时系统

老昆明的“城堡管理”和报时系统

老昆明的“城堡管理”和报时系统

老昆明的“城堡管理”和报时系统

朱净宇

早期老昆明是座军事城堡,规模较大,人口数万,分三六九等,为策安全,维持城堡正常运转,也形成了一套“城堡管理”办法。老昆明的报时系统更达到极致,完全融入了城堡内外政府机关、兵营、商号的运作,融入了城堡安全防范、报警系统,融入了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因为实用,一直沿用到抗日战争时期,由气象学家陈一得亲自出马进行指导,由西南联大学生操作,堪称最强阵容。

城街区划·“栅子”

“堆子”·保甲·最早的警察

早年昆明没有警察,维护治安多靠街坊绅士。清同治和光绪初年,昆明城内划为“三坊二十四铺”。从近日楼到马市口为崇正坊,以南城崇正门得名;马市口以东为报功坊,以报功祠得名;城北为世恩坊,以世恩牌坊得名。二十四铺又称二十四段,早先靠“段绅”维持秩序,即选一个绅士充任委员,另一个委员由官府委派,派人轮流守夜,以防意外。城门附近设“堆子”,驻上一两个绿营老兵,以备盗警、火警;城坊建有土楼,驻守乡约、保正;街口设“栅子”,也建小楼,驻夫役看守,夜间关闭,一般不得通行。各巷口有“土地祠”,也是守望的据点——封建统治者防民之盛,分而治之,封闭而治之,以至于此。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推行保甲制度,负责“保卫地方弥盗”。当局“先清查户口”,每10家“土著良民”编为一牌,设牌长一人;以10牌为一甲,置甲长一人;以10甲为一保,置保长一人(民国《新纂云南通志》)。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当局将城内划为崇东、崇西、报功、世恩4区,以若干保为一段,共设24段,城内16段,城外8段。

老昆明城之“救火”

清代后期,昆明城里几乎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容易发生火灾。遇到火警,就得马上敲响宣化城楼上的永乐大钟,若火灾发生处接近盘龙江、玉带河或金汁河,附近居民多取河水相救。早年各条河边多有木架平台,可用杠杆吊桶取水。至于一般街巷,凡是私人宅院里有水井的,都统一颁发“井”字牌,钉在门坊上,作为取水标志。听见钟楼的永乐大钟敲响,各家必须打开大门,让人打水灭火。

早年昆明街头巷尾放置了几十个大石缸,里面能装十多担水,随时有人挑水倒满,以备救火之急,称为“太平缸”。遇有火灾,低处用桶、盆泼水,高处用“铜水枪”射水,据说可以射一丈多高。如果风大火烈,就只有拆除附近房屋、限制火情了。太平缸分布城中,阻碍交通,后来全部打碎填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局将原来属于原隶督标中协的100名水军改编为消防队,划归警察建制管理,由云南警察总局组织他们练习操作“水龙”和其他消防业务(民国《续修昆明县志》),这是昆明的第一支官办专职消防队。据说昆明民间也曾组织过志愿消防队,如商家组织的“两广消防队”等。

民国初期,九龙池水厂建成,又可利用自来水救火。一旦宣化城楼永乐大钟报警,水厂就马上专人赶赴现场,打开火灾发生地的水闸,同时关闭其他街道的闸阀,以确保消防水压。如果夜间发生火警,必须立即开机抽水,待水池蓄满,方可放水,至少要半小时之后,水才能流到起火处。就因为“自来水”难“来”,当局又想恢复太平缸,却因耗费太大而放弃。

撞钟·击鼓·放炮报时

明清时期,老昆明靠撞钟、击鼓报时,当时叫“报更”。昆明南城钟楼上的永乐大钟,声响宏大,据说能传到大板桥一带。早年昆明城门、城中各处的街坊木栅,都是早上开启,晚上关闭,城里城外官民作息,学子苦读,都得听钟鼓号令,依钟鼓而行。旧时地方有人造反,为统一行动,也相约以钟鼓为号起事。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昆明城中张麻子等试图举事,就约定三鼓(三更,即23时)动手。不料事泄,官府暗中安排,让鼓楼敲过二鼓(二更,即21时)之后,就停鼓待命。张麻子老等不到三鼓,正在疑惑,被官兵各个击破,全部捕获。到天亮时,10多个造反者的人头就挂在辕门上了(清·穆彰阿《嘉庆一统志》)。

当时报时要敲钟击鼓、火警要敲钟击鼓、兵乱也要敲钟击鼓,大概是不好分辨,加上清代后期兵乱、火灾、水灾太多,钟鼓便专门用于报警,所谓“警钟”“战鼓”是也。至于报时,则以放炮为之。

老昆明一炮而定时辰。至于放炮次数,有资料说每天五次,大概因时而变,也有说四次的:清晨6时放炮一次,老昆明人叫“醒炮”。此炮一响,昆明城门开启,昆明人起床准备当差干活儿,当妈的要叫醒儿子:“赶紧起床上学了!”中午12时放炮一次,叫“午炮”。炮一响则学生放学、衙门、机关、作坊下班,最受欢迎。旧时每天下午5时一声炮响,则大东门、小东门、北门、大西门、小西门五城门关闭。晚上7时再响一次,叫“头炮”。此炮响后,娃娃就得坐在灯下读书写字了。晚上9时再放一炮,也有说连响两炮的,叫作“二炮”或“睡炮”,此时大南门关闭,大家就都收收洗洗上床睡觉了。因为午间市声喧闹,“午炮”和“头炮”难得听清,“醒炮”和“睡炮”都在夜静之时,清晰可闻。天长日久,放炮和老昆明人的时间观念就分不开了,论时间都以“炮”为准——问:“明天多阵去花市?”答:“午炮前。”

老昆明放炮的方法,是在城楼上摆一门老式土炮,由专人装填火药,点火放炮。据老人回忆,那时的孩子常常溜到城墙上,大家猫腰躲在锯齿形的“城牙齿”后,透过城墙垛的射孔里看放“头炮”。那炮手是个老头,当太阳快下山时,他便将炮扛到城楼的空地上架好,那铁火炮约有老头的腿高,有老头的手腕粗。老头慢悠悠地往炮膛里装上火药,挂上药线,然后坐在石块上,叭叭地抽旱烟。待到太阳落山,老头才站起身来,用旱烟锅点燃药线,三两步跑开。孩子们一见老头开跑,就赶快用手捂住耳朵,霎时一声巨响,两耳震得嗡嗡直叫,一团耀眼的火光冲得几丈高,十分过瘾。

早期确定放炮时间靠铜漏甚至燃香,难免失准。民国初期,昆明气象学家陈一得在近日楼上悬挂标准时钟,指导放炮报时,又准确许多。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学生搞勤工俭学,甚至包揽了大西门城楼放炮报时的活计,每天风雨无阻,准时鸣炮,质量提高不少。

这放炮报时的方法很管用,据说当时云南不少州县也学着昆明放炮,效果也不错。

随着昆明城的发展,放炮报时已显得落后,终于被汽笛报时代替,每天中午12时,由仓园巷的兵工厂鸣一次汽笛,昆明人叫“烟囱响”,又称“烟囱报时”。抗战时期,日寇飞机轰炸昆明,“烟囱”要报警,就不能报时了。此后又有西南联大学生以放炮报时勤工俭学之事,大概“烟囱报时”不成,又重新“放炮报时”了。

捶锣、击梆报更

大概是夜里放炮扰民,晚间“头炮”“二炮”之后,报时报更的任务,便由更夫捶锣、击梆来执行了。办法是把老昆明城厢划为若干地段,如同今天的“网格化”,每个地段派一个更夫,巡行街巷,打更报时。更夫每个月从保甲局支领工资和烛水费,但由于工作辛苦,逢年过节,地段上各家各户也会送上几十文铜钱,表示慰问。

按照传统,夜晚分为五个时段,叫“五更”,分别称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和“平旦”,相对应的现代时间大约为19时、21时、23时、夜间1时、夜间3时。每更又分为四点,约半小时为一点。更夫靠滴漏和燃香判断时间,昼伏夜行,不避寒暑,不畏盗匪,踽踽独行,及时报更:捶一下锣表示一更,敲一下梆子表示一点,如果老昆明人听见“三锣三梆”,就知道是三更三点了。而更夫定时走街串巷,势同巡逻,对街巷治安,也有补益。据老人回忆,夜间的打更声有点像寺庙里敲打木鱼,但声音比木鱼响亮。夜里黑咕隆咚的,只见更夫影影绰绰的轮廓,一手提灯笼,一手握棒槌,铜锣和梆子背在身上,用棒槌一下下锤击。

打更据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作用是驱鬼。清代后期,时局不稳,风雨飘摇,昆明城里一位姓李的原北洋政府议员,每天六更便起床,遍街敲梆,提醒昆明市民勿忘国耻。在他的带动下,一位75岁的芮姓老人也买来一面铜锣,沿街猛敲,与李议员一起号召众人救国。昆明人敬称两位为“李六更”和“芮七锣”。

1.曾悬挂在南城钟楼为昆明城报时的永乐大钟现在保存在金殿的钟楼上。

2.这是官方更夫,打更工具有灯笼、木鱼、木梆、小刀等。

3.早年昆明多有木结构的房屋,防火是个大问题。

4.早年家中有井的昆明住房,要在大门头上钉了一个大大的“井”字,表示这里是火警时取水救火之处。这是文庙东巷4号门头上的“井”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7 07: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昆明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及慢性疾病基层管理论坛举行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本报讯 记者朱景芳报道 7月15日,由昆明医学会主办、盘龙区人民医院承办的2023年昆明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及慢性疾病基层管理论坛在世博花园酒店举行。论坛现场,昆
2023-07-16 05:57:00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奏响清廉“主旋律”“清廉报业”廉政管理系统上线本报讯 记者吕文康报道 2月20日,在昆明市纪委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指导下,昆明报业传媒集团
2023-02-21 05:56:00
全国首家“保税业务+ERP+工单核销”平台昆明高新区上线
...贸新业态新模式全国首家“保税业务+ERP+工单核销”平台昆明高新区上线本报讯(记者 龙舟) 近日,云南保税业务综合辅助管理平台“保税业务+ERP(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工单核
2023-12-22 07:04:00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日前,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通过制定规划、建构监测体系、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开展
2023-01-11 11:10:00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昆明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十三五”以来累计保护古树名木58962株本报讯(记者 喻劲猛) “十三五”以来,昆明市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采取制定保护办法、建设
2023-10-04 07:10:00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本报讯 记者杨艳萍报道 11月6日,2023年昆明市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培训班(专家培训阶段)开班仪式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举行。 本次活动由昆明市教育体育
2023-11-07 06:08:00
万纬物流昆明经开园区开业 综合物流解决方案为进出口贸易赋能
2023年12月26日,万纬物流昆明经开园区项目正式开业,园区将打造成为满足现代物流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开业当天,昆明市副市长屈从文,昆明市商务副局长苏衍年,昆
2024-01-10 10:30:00
昆明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实现全省“五连冠”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本报讯 记者董宇虹报道 5月8日,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近期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2023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调查工作,测算结果显示,昆明市制造业产
2024-05-11 06:02:00
长护险让康奶奶重返幸福生活
中午时分,昆明呈贡区康奶奶家里,护理员小杨边给康奶奶喂饭,边和康奶奶拉着家常。康奶奶已经80多岁了,因为患病卧床不起,平日里儿子早上给康奶奶洗漱完换完纸尿裤、喂完早餐就匆匆去上班
2024-07-29 15: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