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汉中日报
丁小村
读诗读到这里,多半我们会自然想起老杜本人的遭际。在玄宗朝,老杜曾因连上三大赋而被玄宗赏识,震动朝野,一举成名。大唐帝国在玄宗朝可谓盛世辉煌,国富民丰,艺文兴盛,作为诗人的老杜,对玄宗朝终生念念不忘,这是很自然的事儿。但历经安史之乱后,玄宗仓皇出逃到蜀地,关中富庶之地长安大唐之都,尽皆被叛军铁蹄践踏,老杜失去了安身之所。肃宗匆匆在凤翔即位,但这位复国之君远没有他父亲的宽怀高远,而是对前朝老臣带有排斥防范心理。老杜历经飘零沦落,好不容易到达凤翔,被肃宗授官左拾遗,却因为替打了败仗的宰相房琯出头申辩,而被肃宗厌恶申斥,差点受到牢狱之灾。从此以后,老杜的人生进入了后半生的漂泊生涯。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写佳人感慨,也是老杜自己的感慨。虽说这首诗可能是老杜实见之事,也用写实笔法写到这里。但恰恰和老杜自己的经历兴怀,融为一体,仿佛是一个遭遇的两个版本。老杜这种写法,也为后世诗人开启了诗笔之门,大概半个多世纪以后,白居易写下了大名鼎鼎的《琵琶行》,通过一位遭冷落的琵琶女的人生遭际,来抒写自己的遭际和兴怀感慨,和老杜这首诗何等相似。
最后一节八句诗,前后勾连,“事”和“感”,“景”和“情”,交织融合,一气而下,写得自然而畅达,宛然是一首古歌,袅袅轻盈,悠远深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和前边“幽居在空谷”呼应,表明佳人自闭山野之心,乃是为避“浊”求“清”——所谓君子洁净,志士清高,老杜借佳人之口来写。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以侍婢之行为来写佳人之甘于冷清,“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则以细节来表现佳人自求清高,不为外界所动,老于山林,不求喧嚣,佳人有隐士之风,老杜对此何其敬慕。
《佳人》一诗妙在结句。自来这类具有象征意味的诗歌,往往在结尾表现诗人自己的兴怀感慨。不论是屈子,还是古诗十九首,又无论是建安诗人,还是陶潜,都喜欢这么写。但老杜没有,老杜学习了前代的优秀作品,却又超拔于其外。老杜的结句以形象结束——“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像是一幅生动的素描,写得形神俱备,真可谓楚楚动人。“天寒翠袖薄”感觉何其细微,“日暮倚修竹”想象何其清美。
老杜以对佳人的描画,来作为全诗的结束,这一妙笔,超拔于前人,真是令人击节。按理说,题为“佳人”,对佳人外貌的描写,应该放在开头。但老杜开首写佳人幽居在空谷,要写佳人“幽居”的原因所在。只有到了这里,到了全诗的结尾,老杜才下管着妙笔,画出佳人的形象来。这一形象充满了明亮的感觉,就如同全诗的光束,聚焦在此,成为定格。要说老杜作诗精彩,就要看这种时候老杜的高超。
老杜为后世诗人学习不尽。有一首堪称绝妙的学习之作,可以放在这里,说明老杜是如何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大师,老杜诗歌又是如何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厚的营养。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首词是读者所熟悉的,整首作品描绘一个少女。但最出色的地方,却是最后的句子,一个鲜明的形象:“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动作细节,把人物形象定格在作品中,就像一幅画面,凝固成了读者心中不能抹掉的形象。
像这样的写法,后世诗人有很多。凡是这么写的,基本上都能写出好作品来。这是老杜的“法”。当然,要说的是,“法”只是基础,倘若作者不去观察和体味自然,这种形象不可能凭空落到纸上,所谓鲜明生动,无不来源于作者的经验和形象运转。当然老杜在结尾一笔,以形象画面定格,也有着别样的意味,“倚修竹”,自当有清高有节操,这是君子之德行象征,所以选“修竹”来作佳人的画面背景,意味在此。这不必多说。
我时常感慨老杜诗笔之悠远宽广,前追后启,为何自中唐元白、韩柳之始,老杜的诗歌的艺术价值日益凸现?文史学家自有他们的看法和定论。但从一个诗人的角度也从一个后来读者的角度,我完全可以理解为,他太宽广,太丰厚,他就像一个多面体,他的每一面,都要通过不同的光线来照耀,才能发现他多面的精妙。老杜诗歌的艺术价值的突显,正是一个多面体的各个面陆陆续续被发现的过程。
史上那些最辉煌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都是这样一些多面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1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