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市档案馆新开放2万余件档案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6-28 04:3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市档案馆新开放2万余件档案

揭秘市政交通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大事小情

本报记者 李祺瑶

北京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织”起了下水道的网络;上世纪70年代,城市建设就开始为文物保护“让步”;为保护和展示考古遗址,文物部门在遗址上建起了博物馆……今年国际档案日,北京市档案馆面向社会新开放9个全宗共24398件档案。

这些档案大部分形成于1949年至1991年,揭秘了北京在市政建设、轨道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大事小情。

细解京城下水管建设史

新开放的档案折射出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其中不少与“水”有关。一份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的档案,记载了1956年北京市下水道的基本情况,不仅细解了当时的管网现状,还提出了下水道建设中的问题。

在这份泛黄的档案中,略微模糊的字迹描绘了当时北京下水道的发展史:为适应首都建设发展的需要,从1949到1954年,市政府在市民的热情协助下,除修复了287公里的旧下水道外,还修建了243公里的新下水道,是民国时期修建下水道的60倍。“由于进行了巨大的下水道建设,北京的排水系统已初具规模,因而改进了环境,痢疾、霍乱、伤寒等流行病发病率已大为降低。”

细读档案,还能发现当时建设下水道遇到的一些困难。比如,截至1954年底北京地下水道总长度530公里,所承担的受水面积约为全市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市郊部分约为20%,“下水道设施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但还不能满足市郊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同频”

一批文物修缮规划、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公开,讲述了北京为保护文物所做的努力。

1979年11月,当时的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对五塔寺、白塔寺、大钟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修及开放问题的报告”,提出要回应市民呼吁,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分别在五塔寺、白塔寺、大钟寺、西黄寺、大觉寺五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文物保管所,对五处文物进行修缮并尽早开放。

档案中不仅详细列出了每一处文保单位计划展出的内容,还提出了亟须解决的腾退问题。比如,五塔寺由园林局所属西郊动物园的绿化班使用,还搬进了几户住家,报告中写道:“均请责成园林局动员迁出,并由该局和动物园负责安置”。大钟寺则被3家单位占用,前院由“第二食品厂”占用,后院由市文物商店占用殿堂,另外院内山门附近寺庙基址上也建起了一家厂房,为了配合文物保护工作,相关单位都要逐步迁出。

还有一件1979年的档案,记录了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博物馆的筹建细节,该遗址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座“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诸侯王墓,“这种形制的墓葬,过去只见过文献记载,未见过实物。现存彩绘车马坑也是不多见的。”

婚姻登记档案市民查阅最多

今年,市档案馆与16家区级档案馆在已有婚姻登记、知青上山下乡、知青返城、知青子女入户、招工、调动等门类基础上,新增了复转军人、独生子女两类民生档案,可实现跨馆查阅、异地出证。

以往哪类档案市民查阅最多?市档案馆利用处副处长李嵋介绍,最近两年,到市档案馆查阅婚姻登记档案的市民占比最多,特别是小客车摇号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后,来查档的市民就更多了,“每年5月份配置新能源指标,6月、12月配置普通指标,临近这几个时间节点,来馆查阅利用婚姻登记档案是最多的。”

前不久,市民刘女士就因为要申请小客车摇号,到市档案馆查阅婚姻登记档案。“我摇了好多年的普通小客车指标,一直没摇上,今年和爱人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了新能源小客车指标,没想到就摇上了。”刘女士说,在审核申请信息时,夫妻俩遇到一件“尴尬事”——因为两人是在2000年之前结的婚,结婚证上的身份证号还是15位的老号码,和现在18位的身份证号不匹配。利用市档案馆的跨馆查阅功能,她成功开具了结婚登记证明,“工作人员用电脑就能直接查到档案信息,结婚证明、婚检证明全都有,5分钟就帮我复印好了。”

此外,市档案馆还收藏了1995年之前教育部门留存的毕业生分配名册,记录了每年高校汇总的毕业生分配名单。李嵋说,不少1995年之前毕业的“老毕业生”会来调取当年的档案,解决退休认定工龄、补齐人事档案信息等问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8 05: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省档案馆新开放12万件馆藏档案推出沉浸式互动文化产品“侨批馆”福州晚报讯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昨日,福建省档案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多角度多维度展示了档案工作成
2024-06-08 02:33:00
...自:河北日报国际档案日到来,我省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省档案馆(省方志办)新开放4.06万件馆藏现行档案河北日报讯(记者孙青)今年6月9日是第17个国际档案日。连日来,我省档案部门
2024-06-10 06:55:00
档见枣庄——城市记忆综合展焕新开放 6·9国际档案日邂逅非遗文化
...报道2025年6月9日,在第18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枣庄市档案馆精心打造的“档见枣庄——城市记忆综合展”经过全面改造提升,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以档案为媒,以文化为
2025-06-12 12:19:00
...查询的市民朋友,即可到市商务局档案室查询,也可到市档案馆或市民服务中心档案窗口(H座1楼106号窗口)里查询。
2023-12-26 07:38:00
“两先”报道丨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奋斗兰台人。”在第17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山东省档案馆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设“‘两先’报道”专栏,对我省“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作系列
2024-06-08 10:02:00
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巴彦淖尔46774件婚姻档案入驻档案馆 本报巴彦淖尔12月3日电 为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查档需求,更好地服务民生,连日来,巴彦淖尔市档案馆接收2018年——2
2023-12-04 03:26:00
六十春秋存史鉴今,数智惠民再谱新章——专访浙江省档案馆馆长王利月
兰台虽小大世界,馆藏档案知春秋。2025年,浙江省档案馆迎来建馆60周年。近年来,该馆以213万余卷(件)馆藏为基础,在文化活化中解码历史基因,在服务民生中践行使命担当,在数字赋
2025-06-13 12:34:00
...“档案工作姓党”,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制定数字档案馆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倒排工期进度,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融入数字红河发展规划,提高档案
2022-12-22 05:19:00
...何走向“博物馆之城”的……今天是国际档案日,北京市档案馆联合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举办“十年京津冀 兰台翰墨香——京津冀编研成果联展”,130余套(册)三地档案馆编研成果
2024-06-09 13:37: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开展医疗卫生机构救护车清查、严厉打击“黑救护”等违法违规行为、疏堵结合引导医疗照护转运服务良性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6个部门11月3日发布通知
2025-11-04 08:04:00
记者11月3日从教育部获悉,《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于日前印发,要求有关高校要认真落实特殊类型招生考生报名资格审核的主体责任
2025-11-04 08:04:00
11月3日,贵州赴上海举办“爽居贵州”旅居产业(长三角地区)招商推介会,邀请长三角地区游客、友商来黔定居。贵州自然风光一眼入心
2025-11-04 05:31:00
近年来,贵州文旅持续破圈,不少游客从“走马观花”到“停留居住”,2024年省外客群在贵州购房3.06万套,销售金额超百亿元
2025-11-04 05:32:00
11月3日《经济日报》以《主动靠前服务保障供暖入户》为题,报道了太原市出实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报道介绍,随着冷空气频繁造访
2025-11-04 06:42:0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连日来,我市十县(市、区)委常委会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小店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
2025-11-04 06:43:00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显示,10月30日至11月1日,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共计收到帖文198条,其中,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
2025-11-04 07:09:00
本报讯(万礼妍 全媒体记者谢凌瑾)入住10年,吉水县山水豪城的住户帅先生还在为用水犯愁。近日,帅先生向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记者反映
2025-11-04 07:09:00
11月1日,由市城管局市政建管中心负责实施的北排洪汾西南路下穿通道(北岸)渗水治理工程完工,成功阻断了渗漏水对道路路基
2025-11-04 07:13:00
“晋闽携手,构建文旅新发展格局”交流座谈会,11月3日在晋祠博物馆举办。此次座谈是我市对接南方市场、深化区域协作的重要实践
2025-11-04 07:14:00
11月1日,阳曲县商贸新街停车场正式投入使用,一次性解决了周边老旧小区停车难、充电远的双重痛点。该停车场对面积2375平方米的区域进行改造
2025-11-04 07:14:00
11月1日上午10时,随着最后一座检查井水位回落至正常范围,后王南街下游管道排水功能全面恢复,路面积水逐步消退,周边道路排水恢复正常
2025-11-04 07:14:00
实现全周期陪伴、助力“开业第一步”、提供定制化服务……近日,迎泽区税务局聚焦街区业态,以“线上远程帮办+线下走访答疑”模式
2025-11-04 07:14:00
六合引入7台移动式粮食烘干机粮食“不落地” 晒粮“不看天”南报网讯(通讯员胡宏记者孙敬清)不用“看天”晒粮,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烘干服务
2025-11-04 07:41:00
“开镰米”收割,5名公证员全程在场跟踪记录
“开镰米”收割,5名公证员全程在场跟踪记录大米“贴封条” 扫码可溯源收割机在田间作业,全国首款公证“开镰米”在南京浦口正式开镰收割
2025-11-04 07: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