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筑梦现代化,奋斗兰台人。”在第17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山东省档案馆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设“‘两先’报道”专栏,对我省“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作系列专题报道。让我们一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在实干中厚植职业情怀、提升职业素养,努力为推进全省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守正创新 真抓实干
奋力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记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滨州市档案馆
文·滨州市档案馆
滨州市档案馆为市委直属、市委办公室管理的正县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内设6个科室和机关党支部,现有在职人员21人。建筑面积10919平方米,馆藏档案资料共计243个全宗,各类档案11.2万余卷、76.7万余件,电子档案14.6万余件,图书资料1.4万余册,是滨州市集中收集保管利用档案资料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滨州市档案馆聚焦品质滨州建设,聚力档案主责主业,不断加强档案治理、档案资源、档案利用、档案安全四个体系建设,加快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全力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业务建设得到省档案馆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并在市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中达到“业务建设规范”等次;档案信息化“六级联动”作为全省试点,于2023年12月首批通过省档案馆专家组验收。
滨州市档案馆
滨州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合影
以政治“把舵领航”,筑牢“档案工作姓党”属性
近年来,滨州市档案馆牢牢把握“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职责,推动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突出政治统领。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提升全市档案干部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将学习贯彻成效转化为做好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三个走向”的生动实践,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滨州市委、市政府将档案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了《“十四五”滨州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并列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和重大决策部署督查事项,一体绘就了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滨州市档案馆制定《档案工作年度要点》,分解重点任务台账,落实责任,挂图作战,将长期规划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档案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路径更加科学。
三是突出人才提领。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依托山东档案教育网定期开展档案业务讲堂,深入开展“档案干部上讲台”活动,定期举办岗位练兵、评选表彰,成功举办全市首届档案业务技能竞赛并连续三年举办档案修裱基本技能竞赛滨州预赛,持续提升干部职工专业素养。近年来,共培养了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1名、全省档案馆室专家2名、市级档案专家20名,同时与市委宣传部联合选树“滨州最美档案工作者”20名,为高质量开展档案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制度“细分定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近年来,滨州市档案馆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构建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落实的体系格局,更好服务发展大局。
一是聚焦中心抓规范。在全省率先修订完善《滨州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滨州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滨州市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等3个制度文件,以市政府文件正式印发,全面推进规范性文件的梳理和立改废工作,构建起立体化、全流程的地方档案制度标准体系。密切配合市档案局,制定《滨州市档案部门权责清单》《档案部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制度供给,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聚焦中心抓协同。按照“一盘棋、双加强”原则,构建局馆重点工作会商、专项工作协作、日常工作联络等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局馆协同、上下联动,统筹谋划、形成合力。自2022年开始,与市档案局协同实施档案行政执法三年全覆盖行动,全面提升了档案工作质量水平;“黄河故事、经略海洋、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以及重大活动、重大项目档案管理等重点工作,局馆协同,一体推进,推动档案工作提质提速提效。
三是聚焦中心抓宣教。认真落实“八五”法治宣传教育要求,统筹做好“线上+线下”“日常+节点”档案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档案法治意识。每年举办全市档案业务工作和行政执法培训班,并将档案培训纳入党校主体班次课程。市档案馆分别被中国档案杂志社、中国档案报社评为档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以创新“精准突破”,用好用活档案资源
近年来,滨州市档案馆聚焦档案工作“收、管、存、用”环节,建立过程管控机制,全链条推进管理创新、工作创新、渠道创新。
一是档案收集更全面。制定完善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制度和流程图,持续丰富档案馆藏、改善档案结构,确保档案收集无死角、全覆盖。建成全市档案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公积金、行政审批等系统电子档案在线接收,档案收集效率明显提升。截至2022年底,市县综合档案馆共设1375个全宗,馆藏档案68.8万卷、127.9万件,馆藏资料12.6万册。档案资料征集保护开发相关做法被《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刊发。
二是档案服务更优质。创新打造“心系兰台·真情服务”档案服务品牌,与黄河流域58个城市综合档案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省内、市内综合档案馆跨馆利用服务全覆盖,档案利用实现“异地查档、跨馆出证”;升级改造档案查阅服务中心,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2012年以来,共接待9.1万余人次,提供档案利用35.6万余卷(件),被评为全省档案利用工作“最佳服务窗口”。
三是档案利用更有效。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专题,编辑出版《信念的力量——滨州百年红色印记》《走过70年》等资料21种,公布档案290次,刊发专栏文章200余篇。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每季度编发《档案资政参考》,助力市领导科学决策。先后举办“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初心照耀未来”“沧桑滨州”“黄河岸边”等专题展览30多个,累计接待参观5万余人次,充分发挥档案社会教育作用。扩大档案开放,健全完善《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方案》,档案开放审核、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多次得到省档案馆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并被转发全省各市档案馆学习借鉴。
“初心照耀未来”专题展览
滨州学院附小学生在“沧桑滨州”展厅前合影留念
以转型“聚势赋能”,提升档案治理水平
近年来,滨州市档案馆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赋能提升档案利用服务现代化水平。
一是档案数字化。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要求,出台滨州市《数字档案馆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档案数字化管理办法》《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等文件,积极开展馆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和进馆档案数字化副本接收工作。目前全市综合档案馆形成数字化成果15TB。市档案馆高标准建成档案数字化加工室,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93%,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数字化率达100%,为档案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服务信息化。印发《滨州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搭建市级档案服务一体化平台,对接民政、社保、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95家单位,在线接收电子档案14.6万余件,实现档案数字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完成档案服务一体化平台与市协同办公系统对接,初步实现非涉密电子文件“一键归档”。扎实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六级联动”试点工作,市县乡村四级302个部门单位接入“在鲁查档”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开展业务宣传和查档导引服务,不断改善查询利用环境,提升查档服务体验,持续提高档案公共服务的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
三是保管智能化。市县综合档案馆库房高标准配备温湿度调控设备,实现档案保管环境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和自动调控;全面落实值班值守制度,实现库房环境智能化、精准化控制,确保馆藏档案绝对安全。在改善保管条件、实施异地异质备份基础上,重点抓好信息化条件下的电子档案安全工作,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在重要信息系统安装部署防火墙、杀毒软件和数字证书,建立重要设备台账,定期开展安全巡查、监测、维护。
滨州市档案信息化“六级联动”试点工作验收会议
下一步,滨州市档案馆将聚焦档案存史资政育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四个好”“两个服务”“三个走向”目标要求,全面提升档案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争先领跑的姿态奋力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8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