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发掘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15 09:0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有些诗如画,有些画如诗。美学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实现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交融互生的独特艺术表达形式。古诗词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领会到诗词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古诗词具有精练含蓄、意象传情、音律咏赋等特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诗词积累较为匮乏,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古诗词表达的丰富内容、思想和美学意境。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场景建构、意境描述和实践感悟等形式,挖掘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欣赏美、感受美,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美的熏陶、情感上获得美的启迪、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美育不同于论证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是一种有着独特的质性、功能、规律和方法的教育形态,其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通过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小学课本中择取的古诗词经过编辑精心挑选,文质兼美、形神兼备,是古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诗词教学可以结合诗文内容,构建“画面”感知、“语言”品读和“生活”体悟的情境世界,在与古人的“交际”中,读懂诗歌的历史背景、独特心境和风物百态。

情感是诗歌的精神底色,也是美育的情绪基调。古诗词教学中,如果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学生很难感受古诗意境,更无法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表达美,激发情感共鸣。

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我们利用数字技术再现“寒山”“孤云”“深林”等寂寥的场景,同时基于历史背景,安排了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与李白、与敬亭山、与时代展开对话,在情景交融、古今交织中,实现“人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自然的孤寂之美,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诗人寄情于自然的复杂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调动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补充、丰富、完善古诗词中的画面,把陌生情境转化为熟悉情境。如教学王翰的《凉州词》时,我们结合疫情防控中逆行的白衣天使,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场景和气概之美。

多感交互,培育学生美的感知

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意境是诗人融合多种感知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同时,古人也通常以诵读、吟唱或诗画等方式表达诗词独特的文字美、韵律美和画面美。多种感官的交互常常可以产生特殊的审美感受。古诗词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培育学生对美的感知。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一般是较为规则的七言或五言绝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规律加以指导,进行示范性朗读,甚至歌唱吟咏,让学生在韵律和节奏中,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对偶、平仄押韵,将古诗词蕴含的情与景读出来、唱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借助声、光、电的三维表现元素,向学生传递声音、图片、视频等材料,深入挖掘,直观地展示古诗词中蕴含的图画美、意境美、想象美。如在《使至塞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播放边疆视频,让学生感受辽阔大漠的浩瀚和壮美,加上羌笛、琵琶等相关配乐,渲染出诗中所蕴含的恢宏和豪放氛围,引发了学生无尽遐想,使学生融入到诗的意境之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审美表达

古诗词大多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诗词请下书本,融入生活。为此,我们创设了“走出去、引进来”的融合式课堂,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中滋润诗情,体验生活美。

我们每学期根据语文教材选编古诗篇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设在北海公园、长城脚下等场所,引导学生“走出去”,通过讲解、绘画、小报等形式进行诗歌实践。我们开展融合专题为主的实践活动,把校外专业的机构和专家“引进来”,为学生开展讲座和指导。

我们既关注诗歌语境中的文学之美,也注重运用其他信息诱发多元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构建跨学科团队对诗词课程进行深度分析、加工和整合,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由点状变成线状,甚至网状或立体状。以《题西林壁》为例,我们联合地理学科专家开展项目式、融合式的教学探索。课程由诗歌出发,引入庐山位置、气候、地质构造等地理知识,阐释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自然之美。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庐山的3D地图模型建造,充分展现隐没在云雾之中的地垒式断块山面貌,激发了学生对古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想象。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思想感情后,激励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开展创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绿”字改成“吹”“到”或“来”字,所出现的画面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由此,学生在修改诗词的过程中,更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并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5 12:45:3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内隐”的学习。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内隐”理论的累积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古诗”资源。诗歌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2023-09-28 02:28:00
...业学院师范部声乐教研室承办的“端阳粽 屈子情”传习古诗词普通话吟诵展演活动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艺术中心举行。吟诵展演中,所有吟诵作品均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吟诵社团的学生创作,所选
2023-06-22 02:35:00
创新引领特色发展 务实打造书香校园
...典诵读,积淀文化底蕴。该校坚持开展“诗韵飘香”经典古诗词诵读,通过读、背、吟、唱、跳、猜谜语、古诗词背诵、成语接龙、对谚语、脑筋急转弯等,带领孩子走进多彩的经典世界。开展十佳
2023-09-07 09:49:00
她让古诗词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北京日报88岁作曲家谷建芬谱写50多首“新学堂歌”她让古诗词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谷建芬本报记者 韩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5月4日上午,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飘扬着孩子们纯净的
2023-05-06 04:05:00
...生了解传统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开设了“中国古诗词歌曲欣赏”课程,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诗词美、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传承、弘扬中华
2023-06-26 09:05:00
本文转自:毕节日报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陈 萍群文阅读指的是“多文本阅读”,教学包含探索性、多元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古诗
2023-09-26 06:51:00
...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将《说文解字》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追本溯源充分理解语义,进而深刻地理解诗词包含的思想情感,传承古典文化。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
2023-02-22 09:03:00
...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多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一首古诗词中编辑文字、插入图片等教学活动时,笔者发现小学生除了排
2023-01-17 09:30:00
...不仅开设了书法、美术、舞蹈等常规性社团,还成立了以古诗词欣赏与写作为主体的“桃源诗社”,并把每年的5月定为“写诗月”,在此期间,举行师生诗词创作擂台赛,邀请县诗词协会的专家评
2023-06-16 01:57: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