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青年报
“地球一小时观影局”的各类环保宣传品。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B STORE”将可持续生活理念用展览等方式传递给人们。
在一部经典音乐剧《吉屋出租》里有一首广泛传唱的歌曲《爱的季节》,其中一句设问直击心灵,“你如何衡量一年的时间?”也就是歌词所计算出的“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分钟”该如何度过,于是便有了用日出日落、路途远近、欢笑争执等一系列计算方法,但是对于Yufei而言,她这52万多分钟都以低碳态度畅游生活,不仅认真过完365个“可持续生活的一天”,其中还穿插着100多个与可持续相关的节日,比如2024年多达120个。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可持续生活可以很艺术
Yufei是“地球一小时观影局”活动发起人,与地球工作组团队10多位志愿者一起从事着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行动,一切缘于她有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一部《我们的星球》自然纪录片,大家都觉有趣的同时,立下一个flag,“不如大家一起看,并且每个月组织一次观影?”于是,Yufei就贡献出了以往整理的纪录片片单和笔记,组织起了线上观影,并逐步踏进了线下相聚时光,从20人到近1000人的观影社群不断壮大着规模。纵使在破纪录的夏日高温的天气,他们心想着既然奔着可持续生活的目标而来,何不试试不开空调,于是大家纷纷自备蒲扇而来,在由自己创造的袅袅清风里感受清凉。他们还将观影场地索性搬到农场与田间,在特定的自然场域里感受身临其境。
“当你走近冰川,你能听到它们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正要掉下来。”Yufei热爱穿行在山川河流里的自然旅行,尤其对冰山情有独钟,当她亲眼感受冰川之前,也跟大部分人一样仅有融化的名词概念。“我以前在格陵兰岛买过一套邮票,呈现的是十年间的变化,第一张全部都是冰川和北极熊,海豹从一小块海面探出头,而十年后冰川融化变成海洋,北极熊脚下变成了一小块冰。”Yufei告诉记者,居住在城市的人很难接触到自然,但是通过自然纪录片或者艺术的创意形式,同样也能打动人心,只不过如果身在现场,这种力量便会更加强大。比如看了《塑料海洋》的纪录片,再去城市里或者山林里参与捡拾垃圾的活动,就会发现原来存在很多平时压根没有注意到这么多的垃圾;在《给我翅膀》这部纪录片里观察过某一种鸟类,那么在现实里听到这些鸟叫声,也会变得更有亲切感,无形中已经与自然建立了连接。
今年1月1日,“地球一小时观影局”准时发布了“2024地球日历”一一列举了新一年里120个可持续节日,相比2023年整整多了20个。在每个节日后还提供了该日适宜看的纪录片或者书籍,让人会心一笑的是贴心备注的可持续前缀,“宜熄灯观影”,比如1月20日是企鹅意识日,“宜熄灯观影《帝企鹅日记》”,2月27日是国际北极熊日,“宜熄灯观影《与北极熊同行》”……即使没有聚在一起观影的日子里,几乎每隔两三天可持续社群的伙伴们也可以找到可持续的艺术生活建议。
而两年前的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观影局”还策划了“52部地球影单”,有趣的是,他们邀请到了可持续领域的伙伴们每人推荐一部纪录片来缓解特定的自然缺失症状,于是又名“电影药方展”,如有人将影片《家园》推荐给“很久没有回家、想家的人”,将影片《冰冻星球》推荐给“在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天气里中暑的人”……在“地球一小时观影局”里,无时无刻不在奔涌着奇妙的创意,将一个在部分人眼中略显枯燥的低碳议题变得亲近起来。
全国低碳日,“地球一小时观影局”还发起一个特别的众筹,邀请社群伙伴每人在当日完成一件低碳小事,一起来众筹组成“低碳生活的一天”。这些真实发生的行动最后被总结出了普通人的“环保的52件小事”。每个插画也是贯穿每一处的创意,在“低碳老友记”里设置了6名老友,每人在衣食住行上都有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并针对各自的爱好做着环保小事,最终以插画生动地表现出来。
“地球一小时观影局”也与一吨计划联合跨界发起“普通人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在去年12月于今潮8弄的一栋老建筑变身地球公寓,12位普通人艺术家以每月的可持续节日带来一幅装置作品,更有捡拾中国的“素人”伙伴凭借一腔热情将绿色的梦搬上舞台,自编自演了一出戏剧——《世界末日要来了》,海洋生物不堪生存环境被污染,章鱼医生带头发起一场毁天灭地的垃圾大海啸灭绝人类,不得已之下,来自外星球的特工到地球帮助人类寻求解决办法……虽然这个剧名希望起到警世作用,但表现形式却是非常轻松,志愿者利用各种废弃物,精心打造了奇思妙想的舞美道具。
可持续工作当然很专业
“我为什么要践行可持续?”在Yufei看来,自己的行动也试图在解答大家心底的“为什么”,如果有人被打动,想要做些什么的时候,又会产生下一个问题,“我到底可以做些什么?”Yufei为此规划出了”可持续生活的‘三步曲’”,第一步是希望大家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埋下一颗热爱的种子,开启自主思考“可持续”这一议题;第二步则以“普通人艺术节”等艺术形式,吸引大家共创,也产生更广泛的传播力量;第三步则是通过各种绿色行动来亲身实践。对于Yufei本人而言,有着第四步,那便是让可持续成为自己的工作。
在Yufei工作的B Corp(共益企业)展厅,身为共益企业中国项目总监的她导览了一场名为“可持续生活的一天”展,例如在可持续的下午,人们可以穿上从海南的潭门镇回收来的废旧渔网通过再生,变成了墨镜、背包、野餐垫等生活物品的原材料,不仅解决了渔网制造的垃圾现象,还能为当地渔民带来更多收入。
B STORE所在的展厅是由可持续平台同更生发起的“不止海洋”的海洋废塑的现状及解决方案展,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一个以渔网材料为内衬的行李箱上,行李牌清晰地标注着这个行李箱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数据,也就是从原材料生产、制作、运输等环节,一共减少碳排放2千克、节约电22度、节约水21升。Yufei坦言,对于全球正在共同推进的“SDG12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这一远大计划,对于消费者而言实在是太宏观,因此这些标注能够帮助消费者了解购买该产品的低碳贡献,更好地做出可持续消费的选择。
在展区里还随处可见这些环保产品的原材料,Yufei表示,“大家看完产品后再看看这些材料,说不定会获得更多启发,变成更多更真实的产品呈现。”空间内的所有物品都很难让人察觉其材料构成,就连一个折叠凳也是由咖啡渣制成。就连Yufei当天佩戴的胸针也是由牛仔废弃布料回收再造而成。
诞生于去年春天的创新项目“B STORE”,即集合全球商业向善先锋企业B Corp及可持续品牌的可持续好物展览、市集、共益空间,将可持续生活理念以产品呈现与议题展览互动形式传递给更多人。目前也以“可持续生活的一天”进行展览,模块化展区可以自由组合、循环使用,实现布展零废弃,而这些以回收材料如瓦楞纸、塑料瓶RPET打造的展架却予人毛毡材质的触感。位列其中的展品则丰富呈现了一天24小时里所能支持的可持续产品,比如起床后刷牙用的牙刷由酸奶杯回收材料再造,甚至牙刷也能再回收制成地板,有着非常清晰的回收链条;早上喝的产自喜马拉雅的茶叶能够帮助当地茶农,出门用的背包材料由8个塑料瓶回收再造,晚上的家居用品来自藏区或者云贵高原妇女的巧手,用行动支持她们赋能就业……
在Yufei的耐心讲解中,一个个关于可持续生活的专业名词钻进耳朵,却始终需要再好好消化一番,但也突然意识到她在工作之外的所有探索,都在试图消除这种来自专业的距离感。“业余投入的时间其实也给了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新的尝试机会,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规则限制想象力,哪怕没有达成效果也没有问题,只要我们尽力做过了。”虽然Yufei认识很多在可持续生活方面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她也清晰认识到,他们还是很小众,“我们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多一种的生活方式的可能与选择,通过轻松的正向影响力来引导一点点变化发生。”
在一部经典音乐剧《吉屋出租》里有一首广泛传唱的歌曲《爱的季节》,其中一句设问直击心灵,“你如何衡量一年的时间?”也就是歌词所计算出的“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分钟”该如何度过,于是便有了用日出日落、路途远近、欢笑争执等一系列计算方法,但是对于Yufei而言,她这52万多分钟都以低碳态度畅游生活,不仅认真过完365个“可持续生活的一天”,其中还穿插着100多个与可持续相关的节日,比如2024年多达120个。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可持续生活可以很艺术
Yufei是“地球一小时观影局”活动发起人,与地球工作组团队10多位志愿者一起从事着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行动,一切缘于她有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一部《我们的星球》自然纪录片,大家都觉有趣的同时,立下一个flag,“不如大家一起看,并且每个月组织一次观影?”于是,Yufei就贡献出了以往整理的纪录片片单和笔记,组织起了线上观影,并逐步踏进了线下相聚时光,从20人到近1000人的观影社群不断壮大着规模。纵使在破纪录的夏日高温的天气,他们心想着既然奔着可持续生活的目标而来,何不试试不开空调,于是大家纷纷自备蒲扇而来,在由自己创造的袅袅清风里感受清凉。他们还将观影场地索性搬到农场与田间,在特定的自然场域里感受身临其境。
“当你走近冰川,你能听到它们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正要掉下来。”Yufei热爱穿行在山川河流里的自然旅行,尤其对冰山情有独钟,当她亲眼感受冰川之前,也跟大部分人一样仅有融化的名词概念。“我以前在格陵兰岛买过一套邮票,呈现的是十年间的变化,第一张全部都是冰川和北极熊,海豹从一小块海面探出头,而十年后冰川融化变成海洋,北极熊脚下变成了一小块冰。”Yufei告诉记者,居住在城市的人很难接触到自然,但是通过自然纪录片或者艺术的创意形式,同样也能打动人心,只不过如果身在现场,这种力量便会更加强大。比如看了《塑料海洋》的纪录片,再去城市里或者山林里参与捡拾垃圾的活动,就会发现原来存在很多平时压根没有注意到这么多的垃圾;在《给我翅膀》这部纪录片里观察过某一种鸟类,那么在现实里听到这些鸟叫声,也会变得更有亲切感,无形中已经与自然建立了连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