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西晨报
希望送孩子们奔向更好的未来
思明区玉秀小学校长万秀红坚持办学,热心帮扶困难学生
思明区玉秀小学校长万秀红。 记者 王世伟 摄
通讯员 黄嘉佳 记者 李慧婷
“希望尽我所能帮助孩子们,送他们奔向更好的未来。”盘起的长发、盈盈的笑容,谈起思明区玉秀小学的点点滴滴,校长万秀红滔滔不绝。
办学初衷
让更多外来工子女有书读
“为外来工子女办学”的初心,来自万秀红女儿的求学经历。
1994年,万秀红和丈夫荣继达从四川老家来厦门务工,她进入一家民办幼儿园当老师。1998年,万秀红把7岁的女儿荣悦接到厦门,孩子的上学问题随之而来。
“那时候,我们到处找学校。因为孩子的户口不在厦门,想找个学校读书太难了!”经过一段时间奔波,万秀红发现还有很多和自己女儿一样的外来工子女也存在“上学难”问题。
“既然如此,我就自己办学校。”万秀红下定决心。经过不到一年的筹备,1999年,在洪文石村的一栋居民楼里,玉秀小学正式成立。
玉秀小学的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1999年小学成立,到2005年转型为中学,2013年再次过渡回小学,经费、师资、场地……万秀红遇到了不少困难。
“我们曾经要刷信用卡才能付得起老师们的工资。我也曾经有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如果学校没了,这些孩子该怎么办?我就觉得还是得再坚持一下。”万秀红说。
“从一开始只有48名学生,到现在学生已经有近1600人。”万秀红告诉记者,能让更多外来工子女有书读、有出路,让他们的父母可以更安心打拼,就是她办学最大的目的。
往日善举
热心帮学生教职工解难题
在万秀红的校长室里,一排锦旗十分醒目。这些锦旗,有的来自学生和家长,还有的来自学校的教职工。学校的许多教职工早就和万秀红成了在异乡相互支撑前行的“家人”。
“这面锦旗是刘老师一家送来的。”万秀红向记者讲述了这面锦旗的故事。那是一天傍晚,万秀红接到医院的电话,称刘老师突发急症正在医院救治。由于刘老师的亲人不在身边,赶到医院后,万秀红忙前忙后,为刘老师办理住院手续、置办住院必需品,直到刘老师脱离危险才松了口气。
前一段时间,万秀红参加了一名学生的婚礼。她告诉记者:“办学之初,这名学生和我是邻居。后来,学生的父母因工作致残,家庭比较困难,我就想着,能帮就多帮一些……”万秀红不仅为这名学生的父母提供了工作岗位,免除了他们大女儿的学费,还帮他们向社区申请了几年救助补贴。
谈到这些善举,万秀红认为,只要自己能做到,就要带着善意、带着爱尽力去做。不管帮多帮少,只要能解孩子们、教职工们的燃眉之急,能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就是好的。
扶贫济困
将常态化帮扶困难学生
“刚到厦门时,我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一直很感恩,所以想要将爱延续下去。”万秀红坦言,当初在居民楼里创业办学,若不是有街坊邻里、社会各界帮助,她肯定支撑不了那么久。
有一次,在和同学聊天时,万秀红了解到家乡四川仪陇的一所学校学生需要衣物,就把闲置的上百套新校服打包寄了过去。“对我来说,这可能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只要能帮助别人,就是有意义的大事。”万秀红说。
2023年年底,万秀红组织学校的教职工一同为有困难的学生家庭送温暖。“所有支出都由学校承担。当年没有能力帮忙,现在有能力了,我就想多帮一点。”万秀红说,将来要将帮扶困难学生变成常态化的行动,每学期末都摸排一次,组织上门慰问,把心意和温暖送到困难学生家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7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