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加强对美容机构监管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百姓关注)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1-27 06:05: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向子丰 郝子薇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7日 第 07 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护肤品、美妆产品、美容仪等也逐渐成为热销商品。不过,美容消费在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

有网友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上反映,自己在线下专柜购买了某品牌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使用两天后,面部出现大面积发炎,但商家拒绝退货退款,更拒绝赔偿,“商家认为是我皮肤过敏的问题,不承认是产品质量问题。”

这名网友的遭遇并非个例。每个人的皮肤特性不同,护肤品使用效果也不一样。有的消费者购买护肤美妆等产品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问题,但如果想要退货或者赔偿,消费者又很难证明皮肤问题与护肤品质量问题直接相关,因此常常陷入维权难的境地。

美容仪也是近年来消费排行榜上的“常客”。但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仪器质量不过关、使用效果不显著、加价换代等问题。辽宁辽阳市的王女士在网络平台购买了某款热销美容仪,结果,产品很快出现无法充电的情况,在换货后仍然无法正常使用。

还有消费者遭遇了加价换代的“陷阱”。据安徽合肥市的赵女士反映,她去年在某品牌自营店购买了一款美容仪,使用后面部出现不适。商家告知可以退回原机器,加价换最新的“大师版”。但赵女士发现,“大师版”在其他网络平台的价格远低于自己购买的价格。“我与商家多次沟通,对方始终不肯退货,直到最后,商家说已经过了退货时间,也不再提供售后服务。”赵女士说。

一些美容机构的预付式消费则充满诱导性,产品标价不透明、先付款再体验等规则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刘美(化名)曾在一家美容院购买了近6万元的祛痘服务。“店员最开始跟我说长期使用肯定能治好痘痘。但我做了近3年,发现祛痘效果并不显著。没想到,店员又说,可以补偿我代金券,还让我继续充值消费。”刘美说。

还有的商家使用多种销售话术,诱导顾客消费。四川成都市的胡女士在美容院工作人员的诱导下,购买了约4万元的美容服务,由于金额较高,胡女士以贷款形式签下合同。没过多久,胡女士觉得价格难以承受,想要退款,虽然还没有使用任何美容产品,商家却要求她支付大额违约金。

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主任王成元提示:消费者要选择正规、口碑好的美容机构,不要轻信一些美容机构的宣传广告;消费前要查验确认机构的营业执照以及相关资质证明等;对美容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应进行认真评估。“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药监部门的官方网站,判断药物、器械等产品生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认证等。”王成元说。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丽华表示,消费者在消费前应明确自己所做项目、如何收费、缴费方式等,约定好要做的项目内容、收费价格、预期达成的效果、违约责任等。同时,在购买护肤产品、办理美容卡、接受美容服务时,应向商家索要购物凭证或者消费凭证,避免发生纠纷时,无法提供相关证据,不利于后期维权。“如果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消费者可以拿着相关证据,向消费者协会反映,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朱丽华说。

广东深圳市读者袁文良建议,应出台详细具体的行业规范,严格美容机构准入条件,明确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划出美容行业的经营红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美容服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协调机制和重大案件会商机制,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相关网络平台也应当承担起责任,明示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政策,畅通投诉、举报维权渠道,督促相关经营者承担法定义务和责任,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当前美容市场的消费陷阱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消费者要特别警惕拉客宰客、“三无”产品、不明码标价、无资质经营、会员卡欺诈等消费陷阱。美容消费要充分考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谨慎对待“美容贷”,不要选择超过自己还款能力的贷款产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7 0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发生在山西农信客户的身边,都是山西农信人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中,深植各种细节里的美好。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机制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金融工作政
2023-03-18 15:58:00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见成效(财经眼)
...自:人民日报改进产品优化服务,建立消保长效机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见成效(财经眼)本报记者 屈信明《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3日 第 19 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
2023-11-03 06:10:00
...微短剧诱导式付费令人欲罢不能;抢票软件加速包收费,消费者被迫一点点“割肉”;大促期间电商“全网最低价”的“低”而不“最”,直播电商“虚假比价”误导消费。凡此种种,屡禁难绝。市
2024-03-20 18:24:00
让老百姓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我省多地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让老百姓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 本报记者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
2023-03-16 07:07:00
四力齐发 走深走实 菏泽银行保险业扎实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第一时间印发“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通知,聚焦重点内容,突出区域特点,细化工作安排,为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打出“组合拳
2024-03-17 20:30:00
江南时报讯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海门农商银行始终将客户的利益和关切放在首位,在战略规划、制度建设、全流程管控、教育宣传等方面全方位推进,
2024-04-03 11:37:00
...强郁文近日,湖北省检察院召开以“发挥检察职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发布湖北检察机关履行检察职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做法和成效,介绍12件相关典型案例,
2024-03-17 12:13:00
未标明“支付”将受罚、重划两类业务,支付新规释放重磅信号
...定义、业务规则等,并对支付业务重新划分,同时强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内容。而随着《条例》的发布,市场上现存的185家支付机构也迎来了新考验。未标明“支付”将受罚北京商报记者
2023-12-18 11:00:00
青岛银行:“青诚消保”助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牌引领下,多维度持续提升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在“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青岛银行大力开展金融知识宣教工作,宣导金融政策、提示金融风险、倡
2024-03-16 23:2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