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7 21:31:00 来源:戏说三国

如今华北范围内暴雨引发热议,此次由台风引起的暴雨是北京市140年以来的最大暴雨,河北、北京等地先后遭遇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北京暴雨受灾最严重的为门头沟、房山两个区,暴雨不但引起了该区域内多条道路内涝,还引发塌方小规模山洪等自然灾害,给两个区的居民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但本次暴雨除了这些地方引起大家的关注之外,几张故宫的积水图也在网络上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讨论,有网友拍摄慈宁宫积水没过小腿的图片,遭到了大量网友的质疑。

甚至有人表示北京故宫自建成六百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积水,为何到了现代的专家手里就被淹呢?难道真是因为专家的改造而导致故宫积水吗?

故宫真的600年来从未有过积水内涝吗?看来我们是时候为过去吹过的牛而买单了!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故宫排水系统的确非常精妙

1420年,北京故宫在明朝明成祖朱棣统治期间建成。

其历经明清两代王朝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故宫是古代宫殿发展史上的典范,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可以说,北京故宫从设计到建设都凝聚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作为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故宫的排水系统设计也非常巧妙和精细。

北京的地势北高南低,整个故宫建筑也是完全按照这个地势来建造的,这样更利于故宫的积水向南部的更低处排放。

在故宫内部的整体建筑结构上,同样采取了中央高两边低的设计结构,有利于积水通过两边的排水渠排出。

另外,在设计时为凸显皇家威严和利于排水,故宫的整体地面是要比北京的地平面高上三米左右的,有这三米的差距除非北京特大洪水,否则故宫一般不会受到外来洪水的侵扰。

而且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比较重要的建筑,建在三座高台之上整体建筑又远高于故宫地平面,更是不会受到积水的困扰。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故宫的排水系统分为: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暗沟。

建筑排水顾名思义就是建筑上的各种琉璃瓦设计,而这些建筑上的水在流向地面之后,便顺着地面的明沟流入暗沟。

明沟如果遇到台阶或者建筑物,便会由暗沟代替最终流入错综复杂的暗沟排水系统,而暗沟的积水则由支沟排入干沟,最后由内金水河排入京城的外金水河。

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但科学细致,而且很多地方都做得十分美观。

——像著名的九龙吐水,就是故宫精美的排水设计,另外这些沟渠和排水支流与故宫的花园相搭配,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人文景观。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故宫不会被淹,但不代表不会积水

的确,这样细致合理的排水系统,加上故宫原本就高于京城平均地面的高度,被淹的情况一般不会存在,北京故宫在建成六百多年以来也没有内涝被淹的记录。

但这并不代表着故宫不会积水,近期网络上有网友发帖提问:故宫六百多年没有被淹,为何被改造排水系统后就形成内涝?

这样的说法事实上是不严谨的,因为在历史上故宫就有过很多次因为暴雨受灾的记录。

最为严重的一次京城大水,故宫围墙被浸泡导致城墙出现垮塌,故宫内部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灾。

毕竟整个北京城都成为“一片泽国”,故宫即便地势再高没有可以排水的地方,再好的排水系统也是白搭。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而且故宫排水系统再好,在面对一些特大暴雨短时间雨水骤降的情况下,还是会导致排水不及,形成短时间内部积水的,这是无论怎样都不可避免的。

毕竟不管什么样的排水系统都有最高排水量,一旦超过这个量级多余雨水自然很难排出。

所以网友们所说的故宫六百多年从没有过内涝被淹的记录,是一点也不科学不合理的,如今一场特大暴雨大家就要为我们曾经吹过的牛买单了。

另外像网友所说故宫的排水系统经过科学改造,才造成故宫今天内涝的局面,也是纯属胡乱猜测没有任何根据的。

事实上故宫的排水系统的确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改建,但这些改建与原本故宫的排水系统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排水系统改造只是新加了一些排污管道,这些管道的主要作用是处理内部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卫生废水。

而且这些管道与故宫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管道完全独立,互相没有丝毫的干涉。这些污水也是通过管道输送到故宫外,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处理,与故宫内的积水排放完全不相干。

所以这些管道改造,对故宫原本的排水系统没有任何改动。也就是说故宫六百多年来一直都是采用的原本的排水系统,又何来改造之后就引起内涝呢?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现代对于管道维护更加频繁,内涝纯属特殊原因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排水系统,都需要经常维护,不然大量沙土泥污堆积,再先进的排水系统也会堵塞。

据史料记载,故宫排水系统在明清时期基本上每年都会维护一次,宫中的工匠和太监们会打开暗沟,进行清淤和疏通排水系统的工作。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到了现代故宫的排水系统维护更加频繁,每年春夏秋三季故宫工作人员都对排水系统进行保养维护,每年都会对污水管进行检测和修复。

这样更加用心地维护,故宫的排水系统更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故宫排水系统维护得如此用心,为何此次暴雨还会造成故宫积水呢?而且还积水如此严重?

在暴雨过后,工作人员对故宫的积水原因进行了一番调查,经过调查后发现此次积水跟故宫的排水系统没有多大关系,造成此次积水的最大原因竟是人为。

如今故宫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都会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有游客自然也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最令人头痛的便是游客在故宫里随处乱丢垃圾。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这些垃圾如果不能被及时地发现清理,就会在下雨后被冲到排水管道中,如果是在明沟里还好说只要清理掉就可以了,但如果被冲入暗沟就会造成排水系统堵塞。

本次故宫内涝积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生活垃圾造成的,维护人员在暗沟中发现塑料瓶、毛巾和塑料袋等各种各样的垃圾。

这不得不让人嗤之以鼻,要知道在600年前故宫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生活垃圾。

所以我们在去往故宫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千万不要把生活垃圾丢在现场,或许你一个不经意的无心之举给这些上百年的建筑带来的,将会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辟谣600年不积水!故宫排水防汛系统揭秘→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连日的强降雨中,故宫是否安好?“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始终把防汛工作作为故宫建筑保护和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了防汛工作小组进行水灾防范。”
2023-08-05 10:37:00
故宫600年排水系统抵御暴雨袭击
7月31日拍摄的雨中故宫。连日,北京迎来强降雨天气,故宫再现“九龙吐水”,依靠精妙的排水系统,宏大的故宫建筑群,在暴雨中安然无恙。紫禁城的雨水排水系统始建于明代,故宫的地面顺应北
2023-07-31 16:00:00
网传故宫慈宁宫暴雨时积水?故宫人员回应
日前,网传视频显示故宫慈宁宫暴雨时积水,引发网友质疑:故宫不是600多年不积水吗?是否经过现代排水技术改造后才开始积水?故宫人员答疑解惑。首先,故宫沿袭了明清留下来的古排水系统,
2023-08-01 19:43:00
故宫前后六百年来为何从未有积水
故宫也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宫,同样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在故宫总共住过24位皇帝,前前后后达到了600多年,在这六百年里,故宫一直保持着一个记
2023-12-14 10:22:00
北京降雨持续,故宫再现“九龙吐水”景观
7月22日,北京降雨持续,最大雨强出现在故宫,8时至9时降雨量为50.4毫米/小时。由于雨势较大,故宫再现“九龙吐水”景观。据故宫博物院微信公号介绍,故宫建筑群,在无数次骤雨中仍
2023-07-23 22:20:00
北京故宫博物院暑期防汛保畅通
早晨8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广场上游客已络绎不绝。8条安检通道、32个检票口协同作业,实行“先安检后检票”,确保游客有序进入,减少在炎热夏日中的排队等待时间。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游客
2024-08-13 01:04:00
故宫为何连鸟粪都未曾留下
故宫,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见证了明清两代的繁荣与衰落。如今,它已成为中国的象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然而,在这座宏伟的建筑群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令人费解:故
2024-11-09 18:59:00
...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才基本恢复。重建时,大清记取了明代故宫火灾的教训,注重了防火工程,清朝期间故宫仅发生过两次火灾。一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御膳房用火不慎引发火灾,造成
2023-07-15 18:41:00
神龙尽现紫禁城 你知道故宫内“藏”了多少条龙吗?
...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里集纳了众多内涵丰富的龙,或威猛,或灵动,或雄武,或华贵,栩栩如生
2024-02-13 08: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