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辟谣600年不积水!故宫排水防汛系统揭秘→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8-05 10:37: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连日的强降雨中,故宫是否安好?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始终把防汛工作作为故宫建筑保护和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了防汛工作小组进行水灾防范。”记者进行探访时,故宫博物院故宫世界遗产监测部主任狄雅静介绍,在日常管理上,不仅建立了包括排水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管网信息系统,而且雨后及时进行院落巡查并记录排水堵点,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会对排水沟进行系统检查、清理工作,以保证故宫在大雨后的积水能够尽快通过排水系统排出。

辟谣600年不积水!故宫排水防汛系统揭秘→

7月22日,故宫博物院今年入夏以来遭遇第一场强降水,24小时降水量达到93.5毫米,接近大暴雨级别,故宫博物院部分区域出现短时间的积水,观众很关注。

“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对全院所有区域进行地毯式巡视、排查。”狄雅静说,经过巡视,开放区域有一处严重积水,位于慈宁宫院落西侧,由于短时强降雨,瞬间积水达到17厘米,通过人工排水等措施,积水迅速排出;8处轻度积水,在雨后半小时内完全排出。

“大家所说的‘600年故宫不会积水’,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故宫即使有了积水,也能迅速排干。”狄雅静介绍,“实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依靠的是故宫良好的古排水系统,另一方面,日常清理维护工作也是防汛不可或缺的环节。”

辟谣600年不积水!故宫排水防汛系统揭秘→

自然灾害中水灾一直是古建筑需要重点应对的风险,水灾也是北京地区出现频率较高且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自古以来北京地区的城市和古建筑群都设计有防洪排涝系统,紫禁城也不例外。

目前,故宫拥有相互独立的两套排水系统,其中,故宫市政污水系统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为了保障故宫博物院开放后观众如厕问题等,经专业规划设计、上级单位审核审批后建设。

“另一个排水系统就是沿用至今的古排水系统。”狄雅静介绍。

紫禁城院落一般中间高边上低,北高南低,将院落的水通过“钱眼儿”导入暗沟内或是排到院落两侧的明沟之中,明沟遇到台基和建筑就从其下开石券洞,使水流过,明沟暗沟沟通各个宫殿院落,最终将水导入金水河中,汇入城市河道。

“排水沟渠,纵横交错,如同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狄雅静进一步解释到,这些沟渠系统建于明代,工程之浩大超过地面上的金水河。明、清两代均有规定,每年按时掏修宫内沟渠,比如清代大多是在每年3月开展此项工作。历代不断疏通保养,才能够保持600年的基本畅通。

“根据记录和经验,我们也总结了故宫易积水、漏雨的区域和建筑,并对其加强巡查和保养。”主要负责院内防汛工作的故宫博物院行政处副处长于翔介绍。

每年故宫博物院的防汛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汛期前期,一般是5-6月,会对院内古雨水、市政污水系统进行日常清理,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汛中期7-8月,除了做好日常清理工作外,还备有10人的防汛抢险队伍,随时对院内积水区进行清理;汛后期9-10月,对雨后的古雨水和市政污水系统进行清理,同时总结汛期出现的问题,古建部门和修缮部门对存在隐患的点位进行修复。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紫禁城古排水系统设计建造,以及修缮维护时,考虑的主要是屋面夹垄灰、枯枝落叶等常规的淤泥等,对于这些污物,通过雨水冲刷、日常清掏等就能够基本保持排水网络的畅通。”于翔说,近年来工作人员在日常维护时,在排水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的塑料袋、矿泉水瓶、纸张等杂物,甚至还发现过毛巾、衣物等“大型”物品,这些现代工业产物无法像泥灰、落叶一样被雨水冲刷、降解,反而非常容易堵塞在排水暗沟的拐角处、支沟与暗沟的连接处等狭窄、不易发现和清掏的部位,一旦出现几个点位的堵塞,往往就可能导致部分排水设施工作不畅。

“来故宫参观的观众朋友们,大家都是因为喜欢故宫、热爱故宫而走进故宫,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一定文明参观,不要随意丢弃杂物,希望大家能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故宫、保护故宫。”于翔呼吁。

辟谣600年不积水!故宫排水防汛系统揭秘→

防滑提示牌、防滑垫、防汛桶……汛期期间,故宫博物院已提前准备好各类防汛物资。

“下雨天,工作人员将为没有雨具的观众免费提供一次性雨衣。”故宫博物院开放管理处处长房小妹说,同时加大对开放区域内古建筑的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据了解,根据《故宫博物院气象灾害开放应急方案》,遇到险情,将关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皇极殿、咸若馆、寿康宫前后殿及前殿东配殿,确保文物、古建及观众安全。

责编|赵雯 编辑|行家玮

来源|国家文物局 ID:guojiawenwuju 徐秀丽、人民网 记者:刘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5 14: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什么故宫的排水系统不会被淹?
...失。但本次暴雨除了这些地方引起大家的关注之外,几张故宫的积水图也在网络上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讨论,有网友拍摄慈宁宫积水没过小腿的图片,遭到了大量网友的质疑。甚至有人表示北京故宫自
2023-08-27 21:31:00
7月31日拍摄的雨中故宫。连日,北京迎来强降雨天气,故宫再现“九龙吐水”,依靠精妙的排水系统,宏大的故宫建筑群,在暴雨中安然无恙。紫禁城的雨水排水系统始建于明代,故宫的地面顺应北
2023-07-31 16:00:00
日前,网传视频显示故宫慈宁宫暴雨时积水,引发网友质疑:故宫不是600多年不积水吗?是否经过现代排水技术改造后才开始积水?故宫人员答疑解惑。首先,故宫沿袭了明清留下来的古排水系统,
2023-08-01 19:43:00
故宫前后六百年来为何从未有积水
故宫也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宫,同样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在故宫总共住过24位皇帝,前前后后达到了600多年,在这六百年里,故宫一直保持着一个记
2023-12-14 10:22:00
北京故宫博物院暑期防汛保畅通
早晨8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广场上游客已络绎不绝。8条安检通道、32个检票口协同作业,实行“先安检后检票”,确保游客有序进入,减少在炎热夏日中的排队等待时间。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游客
2024-08-13 01:04:00
7月22日,北京降雨持续,最大雨强出现在故宫,8时至9时降雨量为50.4毫米/小时。由于雨势较大,故宫再现“九龙吐水”景观。据故宫博物院微信公号介绍,故宫建筑群,在无数次骤雨中仍
2023-07-23 22:20:00
...市所有景区,并做好受威胁游客疏散避险。记者了解到,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雍和宫等文旅场所纷纷发布公告,于7月30日、31日临时关闭。房山区所有涉山涉水景区、乡村民宿临时
2023-08-01 00:15:00
故宫为何连鸟粪都未曾留下
故宫,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见证了明清两代的繁荣与衰落。如今,它已成为中国的象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然而,在这座宏伟的建筑群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令人费解:故
2024-11-09 18:59:00
神龙尽现紫禁城 你知道故宫内“藏”了多少条龙吗?
...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里集纳了众多内涵丰富的龙,或威猛,或灵动,或雄武,或华贵,栩栩如生
2024-02-13 08:00: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本报北京4月1日电 (记者韩鑫)记者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获悉:前两个月,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支持下,轻工业营收利润保持双增长
2025-04-02 09:26:00
直播带货是当下发展最为蓬勃的新兴行业之一,不仅有效提升了消费市场活跃度,也促进了网红主播、运营团队、电商平台、仓储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就业增长
2025-04-02 09:26:00
追溯码时代,医保购药六要六不要
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 (记者乔业琼)药品追溯码是每盒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一盒药品的追溯码
2025-04-02 09:51:00
家长求助:“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根本不理我!”“我说啥他都嫌烦,聊两句就吵架!”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成了“小哪吒”,难以沟通
2025-04-02 09:56:00
微短剧火了,横店被戏称“竖店”专家解析:需在“快节奏”与“文化深度”间找到平衡扬子晚报讯(记者 冯秋红)2025年4月1日
2025-04-02 09:56:00
追踪报道深夜起火电动车棚,聚焦赔偿问题:电动自行车火灾险,投保意愿为何不高?昨天,本报报道了“电动车棚深夜起火,48辆电动自行车被烧毁”的新闻
2025-04-02 09:56:00
28岁的小张是职场白领,这些年来,她每月都被痛经折磨得苦不堪言,止痛片从吃1片增加到3片,但效果却越来越差,有时甚至需要请假卧床
2025-04-02 09:56:00
一周4天火锅,患上口腔癌专家提醒:口腔溃疡经久不愈,要及时就医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朱诺 记者 吕彦霖)火锅是不少人的最爱
2025-04-02 09:56:00
中新网4月2日电(张乃月)彭博社当地时间4月1日援引知情消息人士称,受美国汽车关税政策影响,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考虑将入门级汽车撤出美国市场
2025-04-02 09:56:00
入住“地铁房”噪声超标该怎么办
自测噪声大开发商却说合格 业主希望建隔音屏却无人认责入住“地铁房”噪声超标该怎么办昌平区龙湖云璟小区的多位业主近日联系本报称
2025-04-02 09:56:00
气温回暖,迎来“养发黄金期”专家支招:日常做到这几点,留住“三千烦恼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随着气温攀升,人体新陈代谢逐渐旺盛
2025-04-02 09:56:00
昨天(4月1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本次展览包含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
2025-04-02 10:12:00
鲁网4月1日讯(记者 范梦琪 通讯员 王培录 靳业康)3月27日下午,一位女士焦急地来到农行宁津县支行营业部,大堂工作人员热情询问办理什么业务
2025-04-02 10:14:00
鲁网4月2日讯(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赵恒娜)为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3月27日,淄博市淄川区柳泉幼儿园开展师幼共读阅读活动
2025-04-02 10:16:00
黄山警方:26人在鸡鸣猪叫掩盖下聚赌被抓
大皖新闻讯 黄山市屯溪区某偏僻农家的猪圈与鸡笼之间,在鸡鸣猪叫的掩盖下,26人正沉迷于赌博,突然,大批民警来到,现场,涉赌人员全部被控制
2025-04-02 1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