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山西日报
人这一生机缘有很多巧合,也很难说清楚。
我1980年参加工作,1982年夏天在当时的雁北地委党校参加了为期15天的新闻培训班。当时主要培训的是雁北13县通讯员,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并于当年年底调入山阴县委通讯组,开始了我这一生从事的新闻工作生涯。从山阴县委通讯组开始到朔州市委通讯组,到朔州日报副总编、总编,再到从朔州日报岗位上退休。
没想到我退休后,于2021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有机会以民间收藏爱好者的身份参加了山西省古籍保护培训班,受教于全国古籍版本鉴定和保护的泰斗级老师张志清、姚伯岳、陈先行、仲威、张继红等名家。这为我退休后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只是可惜,对我个人来说有点迟了,假如我在刚参加工作时就能够参加这样的培训班,那我的藏书成果就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苍白了。不过,也许对于退休后的我和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员正合时宜,谁能说清楚。这次培训班还促成了我为一家市级图书馆提供了自己一波三折抢救回来的古籍善本书——明嘉靖三十二年刻印的《泾野先生五经说》二十一卷,是我省未见之本,全国公藏也只有两套,已作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也算是为我省收集古籍善本作出了一点贡献。
2023年8月,山西省第一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省城太原开班,我又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班。学员中我年龄最大,自知已过学习技艺的年龄,也不想和年轻人抢机会。但谁让我爱好此道,还是来了。一心想作一点贡献,以慰我心。没想到机缘巧合,又给了我一次机会。培训班实习修复的书是高平市图书馆提供的《春秋榖梁传注疏》这套书,没有书牌,共6册20卷。由于我喜好古籍版本学,对此书的版本感了兴趣,但请教了几位老师无果。
这套书是东晋范甯注,唐杨士勋疏,每一卷都有“范甯注”的款,这个“甯”字在书中出现了20次,而且字还很大。多数人看了都认为是避清道光“宁”字讳,用了“甯”字,加之该刊本用的是很薄的竹纸,多数人认为是清道光或之后的刊本。但我不死心,因为太原市图书馆的张宜弘同学查看了该书“玄”“弘”不避讳,我又查正文中的“宁”字也不用“甯”字。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组修复的第二十卷最后一页有款,是“皇明崇祯八年岁在旃蒙大渊献古虞毛氏绣镌”。请教朔州老友李柱,说这几个字的意思是明崇祯八年乙亥年古虞毛氏刊刻的,但版心下方没有“汲古阁”3字。从版式和尾款看,与汲古阁本基本相同,只是版心下方缺“汲古阁”3字;从序传上看,前3页版心有“四友堂”3字,其后面版心下部再无落款,显然不完全是汲古阁本。这时,一个很重要的疑点就是“甯”字究竟是不是避讳字。我到处问人,结果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李玉茹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她说,说不定人家名字就用这个“甯”字。身边一位姓马的老师一查,范甯的名字就用这个“甯”字,这说明“甯”字不是避讳。这一主要疑问解决了,还有一个大的疑问就是“四友堂”是谁的堂号。培训班结束后,我回家查了《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堂号“四友堂”的人只有綦汝楫这个人名相符。
綦汝楫,字松友,明崇祯九年(1636)生,高密人。顺治乙未年(1655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国子监祭酒、内弘文院学士,37岁去世,留有《四友堂诗》。由此推断,这套书应该是綦汝楫复刻汲古阁本,只剜去了版心下方“汲古阁”3字,刊刻年份大概率是1673年前,距汲古阁刊本崇祯八年最多不超40年。这套书在《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中没有收录,虽不敢说是孤本,但“四友堂”本实不多见,成书时间比初期认定的清道光或道光后刊刻前推了近200年,也为我省或高平市图书馆发现了一套珍本,我的心中甚为高兴。我认为这是我这次培训班的一个很大收获。
我自己略知一点古籍版本知识,但如果能再学点古籍修复技术,就可以多一点鉴别古籍的本领。这也是我的心愿,也是我来参加这期培训班的初衷。3周的学习,我初步学会了线装书、金镶玉、蝴蝶装、包背装、册页等5种装订方法,也初步学会了古籍的简单修复等技术知识。我也深知,古籍修复是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现在发现,最早记载古籍修复的典籍是《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年—544年。但我敢推断,这项技艺应该是伴随着书籍的出现而存在的,只是尚需考证。
3周的培训时间,我只是学了点皮毛,尚需自己不断努力学下去。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套用欧阳修《集古录》中的观点,我以为也可以用“力莫如好,好不如专,专不如一”来概括。就是说我们即使有财力有能力学习古籍修复,不如喜好,喜好不如专攻,专攻不如一以贯之。我省这次举办第一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相信我们的这次培训,犹如火种,会为我省古籍修复和保护起到助推作用。我也有决心继续努力学下去。
古籍修复,是“三分技术,七分经验”。七分经验是练出来的,不是简单能学到的。我感觉眼观十次,不如亲手操作一次。而我往往是眼高手低,有不少技艺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很难。如包角、线装等技术我总是做不好。
通过这次培训可以看到,古籍修复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往往是坐在凳子上半天,修不好一页书。眼花、颈困、细心、手巧,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且成效不大。难怪有传言,清代大藏书家、校雠家、刻书家黄丕烈家里雇用的修书师傅一天有时只补一个洞。所以,修复古籍这一行的人,需要人们的理解,自己也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借此机会,草作4句顺口溜,送给不辞劳苦教我们古籍修复的师傅们,以表酬谢:从来古籍难复修,灵慧虚和补天手。心细如发朽化奇,糊笔染白少年头。
童文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