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0 14:4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公元168年,冀州一带遭遇旱灾,与此同时,钜鹿人张角携张宝、张梁三人,创立了太平道,在当地展开了传教活动。

传教讲的是“广而告之”,因此,张角的举动在当时并不算是什么秘密,当地官吏乃至朝廷都对此清楚的。然而,对于张角的举动,满朝文武居然没有一个人感觉有什么不对劲。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道教本是东汉时期张道陵所创建,而张道陵传说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在讲求门第、论资排辈的东汉,这一身份简直不亚于“圣人转世”,正因如此,朝廷上的诸多公卿都对道教颇为青睐。

而从影响上来讲,道教继承了先秦道家思想,既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不会谋求和官府对立,因此,当时的朝廷总体对其也是支持的。甚至汉章帝、汉和帝还先后想要征召张道陵为太傅,只不过对方没有接受。

时隔百年,道教的这层“无害”的光环早已经深入人心,正因如此,哪怕知道张角在搞宗教,朝廷百官也没有什么看法,认为其充其量只不过是民间文艺活动罢了,无人在意。

然而,就在这时,谏议大夫刘陶站了出来,向汉灵帝上书了这样一段话:“圣王以天下耳目为视听,故能无不闻见……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大概是:

“我听说先圣先王用天下人的耳目去看去听,所以能够了解天下全部的事情,现如今张角的信徒遍布天下,对于汉朝的江山已经构成了威胁。

司徒杨赐曾经下达赦令,要他们就地解散,但是这一命令如同虚设,并且张角的部众还愈发扩张,甚至已经潜入京师,打听朝廷政事。

州郡官员害怕张角,不敢以正式公文报告朝廷,所以,陛下您应该应该明确下诏捉拿张角,谁能抓到,那么就应该奖赐他为国士,如有人看到张角不捉拿的,那么久应该视作与张角同罪!”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刘陶的这一番话说的很重,他把张角比作成了汉朝的亡国之兆,认为谁能抓到他,就该赏个“国士”的地位。

国士是什么级别?有汉一朝能够称上国士的屈指可数:韩信、张良、萧何可以算,霍去病、卫青也可以算,如果不限制身份的话,汉光武帝刘秀也勉强能入此列,除此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出一个。

现如今,抓个名不见经传的老道士,就要分一个国士头衔,这在当时的语境中是不可理喻的,对于刘陶的话,汉灵帝并未在意。

然而,任谁也没有想到,刘陶的这一番话,居然说中了。眼下不起眼的张角,在日后会成为汉朝的掘墓人。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刘陶这个名字十分冷门,或许很多熟读三国之人都未曾听说过。事实上,刘陶也是在《三国演义》中出过场的,只不过他的戏份很短。

在《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中,有一次,汉灵帝正在和十常侍饮酒作乐,谏议大夫刘陶在这时劝谏皇帝远离阉宦,重视边患。

当听到刘陶的话以后,十常侍纷纷摘掉帽子跪伏在地,表示自己收到了刘陶的污蔑:“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既然国家容不得我们这些可怜人,干脆就把我们的所有钱都拿去资助军队吧,只求一条老命,回到家乡种地养老。

十常侍的这一番话,可谓是戳中了汉灵帝的心里,看到自己的宠臣受委屈,汉灵帝勃然大怒,对刘陶说:“你家里尚且有亲近之人,难道容不下朕也有亲近之人吗?”

随后,便让人拖刘陶下去斩首,然而正要行刑之时,司徒陈耽大喝曰:“勿得下手,待我谏去。”

然而面对陈耽的进谏,汉灵帝仍然执迷不悟,愤怒之下,陈耽“以头撞阶”,最终被汉灵帝下令“与刘陶皆下狱”,到了当天夜里,十常侍便派人将二人害死。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演义与史实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但是关于刘陶的死却几乎一致。在真实历史上,刘陶也的确是因为你能言善谏著称,并且最终被宦官集团下狱而自杀。

刘陶本是颍川人,是济北贞王刘勃之后,虽然也算是汉室宗亲,但是他的身份并不高,和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属于一个档次。

刘陶为人简朴,不在乎小节,不攀附高枝,与旁人交往,他只看志向,如果和自己志同道合,那么就会成为莫逆好友,反之,再怎么富贵的人,也不会入得了他的眼。

刘陶这样的性格在汉朝“举孝廉”的选官制度中,是不怎么吃香的。按照常理来讲,他极有可能和刘备一样,潦倒半生。

但刘陶的运气要比刘备好上不少,刘陶的同宗当时有一位在朝为官的大臣名叫刘恺,在听说刘陶的德行之后,十分器重他,最终在刘恺的帮助下,刘陶成功入朝为官,成为了一名侍御史。

根据史书记载,刘陶入官不久,便做了一件近乎断绝自己政治生涯的事,那就是向当时的汉桓帝上书。

在这次上书中,刘陶可谓火力全开,他不但对宦官集团和权臣大喷特喷,对于皇帝本人,也没有留下丝毫颜面。

他先是列举了一番汉高祖、汉武帝等人的功勋,随后说道,到了陛下这一代,既不能为祖宗增光添彩,反而糟蹋了祖宗的基业,使得“虎豹窟于麑场,豺狼乳于春囿”,贪官污吏横行,朝政黑暗,民不聊生。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刘陶甚至还将桓帝比作是秦二世胡亥,权柄自己不能掌握也不知道,威力自己不能行使也不管治,打眼望去,陛下您简直就是天下第一昏君。

刘陶这些话是实打实的大实话,但在当时盘根错节的朝堂上,几乎把所有人得罪了个遍,虽然没有人治他的罪,但这份奏折送上去,也无没了下文,书奏不省。

刘陶本人非但正直,在个人能力上也是十分出众的。

汉桓帝时期,当时国家十分贫困,有人认为这是“货轻钱薄”所造成的,便提议“改铸大钱”。用现代术语讲,就是通过超发货币的方法以此赚笔快钱。

超发货币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造成市场动荡,使得钱更不值钱。

但那时的人并没有什么经济理论,汉桓帝召集“四府群僚及太学能言之士”共同讨论时,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了支持。

但就在此时,唯独刘陶站出来反对,刘陶认为:现在真正的问题在于百姓贫弱,天下所有财物都是取之于百姓,必须先让百姓有饭吃,才能使得国家富强。大臣们不懂得农业的重要性,反而认为铸钱就能改变一切,这就好比在滚烫的锅中养鱼,在燃烧的树上养鸟,舍本逐末,如果国家继续这样糜烂下去,那么恐怕就算铸出来一尺见方那样大的钱,也要亡国。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刘陶的一番话,震耳发聩,这一次他赢得了几乎全部文官的支持,最终迫使铸钱之事流产。

刘陶这一举动看似只是尽了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但实际上他所伤害到了无数人的利益,因此在不久之后,他便被人下派到了盗匪横行的顺阳,任为顺阳长。

刘陶不过是一介文人,就算他能力再怎么出众,也很难降服当地的盗匪。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刘陶一到任,便宣布从当地百姓中招募勇士,不论出身,不问过往,哪怕是曾经犯过罪,也可以前来。

在刘陶的一番努力之下,当地的豪杰纷纷响应,决定见一见这位新上任的地方官。

在见面中,刘陶先是谴责了他们以前的罪过,随后表示如果对方今后能够好好表现的话,自己可以对此既往不咎。

在刘陶的一番动员之下,他很快便聚集了数百人能够办实事的干吏,凭借着这支队伍,刘陶得以查办当地的奸猾不法分子,没用几年,顺阳大治,刘陶也得以返回中央。

为了纪念刘陶的作为,当地百姓们还曾经专门做了一首歌:“郁郁不乐,思我陶君,何时再来,安此下民。”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刘陶虽然能力出众,但是他在朝廷中的处境并不乐观,无论是权臣还是宦官,都将他视作为眼中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在刘陶进言堤防黄巾作乱后,由于奸臣的作用,汉灵帝并未听从,直到第二年,张角作乱,天下骚动时,汉灵帝才回想起刘陶的话,封刘陶为中陵乡侯,三迁尚书令,想要重用。

但此时的奸臣们惧怕刘陶,便利用种种手段,将他的官职改为京兆尹,削弱刘陶的地位。

刘陶刚刚到职,就被人索要上千万的“修宫钱”,所谓修宫钱也就是“买官钱”,刘陶拿不出来,手下的官吏和部门便不服从他管制,无奈之下,刘陶只得托病不办公。

汉灵帝这一时期是真的想要重用刘陶,在听说以后,便重新征授谏议大夫,让他到朝廷里来。

当时国家的局势已经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前有张角造乱,后遭边章寇掠,但最为危机的仍然是宦官干政。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刘陶一赴任,就连忙上书汉灵帝列举了宦官八大罪,请求惩治。这一次,宦官集团彻底坐不住了,开始动用一切手段对刘陶进行攻击。

有人向汉灵帝进言说:“从前张角作乱以后,朝廷下达诏令,现在已经基本安定。可刘陶本人仍抓着此事不放,想必他是看不得朝廷政治清明。要知道,现在就连地方州郡都没有上报黄巾作乱,刘陶又是怎么知道呢?因此,刘陶必定和贼人有所联络,其心不轨。”

汉灵帝本就没有什么才能,听完这一切以后,信以为真,最终将刘陶关进黄门北寺狱。

此时的刘陶心灰意冷,最终,在监狱里自杀“遂闭气而亡”。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是没有办法通过自行停止呼吸致死的,而汉朝官方也没有能够使人闭气死亡的刑法,这也让人不由得好奇,史书记载是否有误?

关于刘陶的死,《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有所提及,两者对此的形容也一模一样,都是:“遂闭气而死”,因此,不太可能存在讹传、误传现象。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但如果是真的,那么刘陶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代入到刘陶本身所处的情景寻找答案。闭气并不一定指的是自行停止呼吸,亦有可能是通过用物品堵塞呼吸道而死。

刘陶入狱以后,在监狱中一心求死。然而,监狱里是当然不可能给他准备自杀工具的,可能整间牢房连根绳子都找不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刘陶就无法自杀谢志,监狱中的两样东西,完全可以让刘陶闭气而死,第一样是水,第二样是土。

囚犯虽然饮食恶劣,但必要的水是肯定有的,而汉朝建筑大都采用夯土筑成,只要刘陶用水和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泥团,便能够用以堵塞呼吸道,最终完成“闭气而死”。

不过,猜想毕竟只是猜想,刘陶的去世已经过去了1800多年,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也根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刘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于汉朝黑暗局势的抗议。

刘陶去世的消息传出以后,在汉朝百姓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浪,史书记载“天下莫不痛之”。

黎民百姓的声音是微弱的,无论如何呐喊,也没有机会上达天听。

黄巾之乱的“敲钟人”,为何最终主动选择“闭气而死”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害死刘陶的宦官就将一直逍遥自在的快活下去,在刘陶死后的第四年,大将军何进密诏董卓入京,朝野顿时大乱,人人自危,十常侍也在这场浩劫中悉数被杀,汉朝最终以这样狼狈的姿态结束了宦官专政的百年岁月。

而在董卓入京之后,等待汉朝的将是更多的无数血雨腥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0 1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买官又不缺钱的金主,皇帝和大臣自然其乐融融,可朝廷主动任命的官员也强行收钱,画风就很难和谐了。刘陶是卖官政策的受害者。朝廷任命刘陶为京兆尹,却要收取上千万的到岗费。刘陶两袖清
2024-03-26 17:25:00
三国宦官十常侍乱政,灵帝为何不阻止?
...帝。于是,当汉灵帝在宫中和众人宴饮的时候,谏议大夫刘陶跑到汉灵帝身前放声大哭。灵帝心里有点窝火,自己正高兴,真是败兴!但还是压住火气,问刘陶为何大哭。刘陶就说:“天下危在旦夕
2023-02-18 20:47:00
敲响东汉王朝丧钟的黄巾起义,其实是一场宗教战争
...项建议,并给出了更可怕的信息:张角及其党羽已经开始主动在筹划颠覆东汉政权了。再次不幸的是,汉灵帝觉得刘陶是闲出毛病来了,一个类似于民营医院的民间组织能掀起什么风浪?于是,给刘
2023-06-08 20:15:00
聊聊汉末也即前三国时期的局势
...写“甲子”标语,传播“岁在甲子”的口号。(这和袁绍选择在“初平”起兵讨董一样迷信) 同时在183年令大方弟子马元义带领荆州、扬州数万徒众向洛阳和邺集结。马元义在洛阳大肆活动
2023-01-08 17:01:00
张角太平道成立初期很受欢迎是为何?
...贫是一个“卖点”,所以无论是底层民众还是高层,都会选择性地认同张角的行为。但是,当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现象,那就是清流士大夫和宦官作为朝廷中最矛盾的两个群体,相互不和,所
2023-05-06 13:17:00
黄巾起义是怎么发生的?
...起义,但由于叛徒的告密,起义被迫提前举行,当时正值汉灵帝统治期间,正是东汉时期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张角 由于太平道起义规模非常大,极大地震撼了汉灵帝,汉朝迅速开始了全国总动员
2023-08-25 21:57:00
揭秘张角:太平道创始人,掀起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官吏逃亡,致使京都震动。汉灵帝见太平道如此厉害,慌忙于同年三月以何进为大将军,率羽林五营镇守京师。一方面下诏各州郡可自行召集义军,训练士兵进行作战,
2024-03-04 12:52:00
...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黄巾军起义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
2023-10-28 17:12:00
...黄头巾,所以这就叫做黄巾起义。到了公元184年,也就是汉灵帝光和七年的时候,张角觉得时机成熟,准备在三月大干一场。可惜计划没赶上变化,二月就被一个叫唐周的叛徒给出卖了。张角的
2024-04-27 20: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