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三分种、七分管,提升单产——
上好“技术到田”这堂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预计一亩地可以增产370斤左右。”6月下旬,乐山峨眉山市九里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玉米即将成熟,种植户胡鹏程对这一季玉米的产量很有信心。
增产的信心来源于技术的支持。今年,胡鹏程种植的玉米采用了扩间增光技术,一亩地可种植3700株,不仅增加了亩均株数,每株玉米棒还能增重一两。
夏至已过,我省大春粮食生产由抢种全面转向抢管阶段。根据今年省级目标,全省水稻、玉米要实现亩均增产8公斤以上。三分种、七分管,把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实实在在推广到田间,是提升单产的关键。
关键在人 培育专业过硬的基层队伍
近日,在乐山市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一场种粮培训正在田间展开。作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乐天专合社每年都要为周边农户提供多场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教学、田间种植、土壤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
忙时田间种粮、闲来课堂培训,这得益于乐天合作社有一支专业的农机人才队伍。
“合作社5人有高级技术职称,6人有中级技术职称,还有38个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王涛介绍。
“技术到田,关键在人,基础在于专业过硬、力量充实的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省组织了1.2万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行动,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将试验田示范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省将统筹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市(州)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和各级农技推广力量,建立健全包市包县包乡服务工作机制,大力招募特聘农技员,全方位培养乡土实用人才,力争每村培育3到5户科技示范户,持续推动各级农业技术人才向农民聚拢、向一线聚集、向高产聚力。
如何“到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推进
6月底,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秧苗已经返青。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是鸭池村的土地“大管家”,育、耕、种、防、收、烘,他把专业的农业技术延伸至水稻种植全流程,覆盖了鸭池村3000多亩托管田。
“技术到田”,到的不是一块块散田,而是规模化的种粮大田。“要系统化、一体化推进‘技术到田’,把先进适用技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推广开来。”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就是系统化、一体化推进“技术到田”的生力军。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正加快建设“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乡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点)+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三级服务体系,年底前全省除三州外的县乡均要设立挂牌。接下来还要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1966个村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托管”。
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则是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站”和“样板区”。接下来,四川将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依托园区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每县建成1个优势作物高产示范。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把粮食安全责任履行到位,把‘技术到田’抓深抓实。”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省上还将把“技术到田”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的指导、扶持以及考核,要进一步增加科技要素、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等权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5 05: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