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0 10:1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自称世界第三大强国、亚洲第一大强国的印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算起,印度已经6次申请入常失败了,即印度提出的要求联合国修改宪法,让印度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提议屡屡被五常否决。

在印度艰难入常的道路上,2004年,印度曾尝试拉拢同样想入常的日本、德国和巴西组建“四国联盟”,以此来借助舆论攻势捆绑联合国同意自己的提案,但印度万万没想到,美国仅用了一招就瓦解了印度逼宫的计划:

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可以,但只同意增加两个没有一票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也就是强迫“四国联盟”四选二。

仅此一招,四国联盟便不攻自破。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比如日本和德国以自己当年缴纳的会费贡献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为由,认为自己获得席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原本是它们“盟友”的印度却打出了“人口牌”和“民主牌”来驳斥日本和德国的“出资贡献论”,就连“四国联盟”中最不起眼的巴西也对印度的人口牌提出了质疑……

这场闹剧结束后,印度又尝试过多种入常的方式:

扩充军备、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向联合国展示自己是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向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签下巨额军火大单,来获取支持;以自己的经济优势、人口潜力,向联合国推销自己……

每一次印度都获得了盟友的“口头支持”,但到了投票的时候,印度就知道那真的就只是“口头支持”。

印度戏剧性的申请入常的道路,让我想起了科举制未兴起前,寒门子弟想出头的难度。

门阀制度下,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比印度入常还难。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1.门阀制度的祖先——察举制的开始自汉代秦后,西汉的诸多政策和法律都沿袭秦制。

在对人才的选拔制度上,起先也是如此,西汉初期同样采用了先秦的军功爵制。

可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汉代皇帝们迅速意识到了这个制度的局限性——首先是追随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军事贵族数量庞大,再者由于和匈奴与诸侯王的战争仍频,许多新的大臣依靠着这些战争挣得的军功走进朝堂后,其家族便开始掠取全国的财富,企图垄断朝政,与从前那批军事贵族沆瀣一气,甚至经常团结在以太后为首的外戚派麾下,给皇权的施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和危害。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于是,当雄才大略并且同样深受其害的汉武帝继位后,为了集中君权,给自己的领导班子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经过了一系列准备后,察举制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可汉武帝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制度会最终形成一种新的阶级与垄断,影响中国政坛长达千年。

而这便是困扰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的发端。

2.两汉时期门阀制度的演变何谓察举制?

何谓门阀?

这个制度又为何会成为门阀制度的开始呢?

简而言之,察举制就是地方人才通过自己所在地的地方官的举荐为官;当然,在察举制颁行早期,地方官的举荐只是入仕的第一步,还远非一步到位;之后人才便会被分为孝廉,茂才,贤良诸项等级,然后通过试用考核方可为官;像是后来《三国演义》中孔明丞相怒骂王司徒时说他是“初举孝廉入仕”,意思就在于此。

可以说,察举制是皇帝成功集权和皇权扩张到民间的典范,让皇帝可以更大面积,随心所欲地遴选人才,还丰富了选才标准,使得又一批寒门人才得到了谏言皇帝,治理国家,开创盛世,发家致富的机会,一时可谓双赢与官员选拔制度的一大进步。

可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的能力能决定99%的事,自私和贪欲也是人性中无法改变割舍的劣根性。正如同前文那些成为恶龙的旧军事贵族一样,这些通过察举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寒门子弟其中许多人也渐渐长出了同样的龙鳞。

他们也开始舍弃国家,本末倒置,只专注于研究如何发家致富,然后把一部分钱财拿出来,想方设法贿赂和他们一样贪婪,自私的高级官员,甚至直接贿赂皇帝,博取欢心,制造、购买虚假的政绩,以求仕途平步青云。

除此之外,身处在政治漩涡中的他们为了仕途长久,形成势力,便把魔爪伸向了察举制。

他们开始采用贿赂或是暴力手段胁迫地方官选择他们的门生故吏和亲戚家人为官,实现上文中所说的一步到位;那些地方官为了捞钱加上中国社会讲究的裙带关系,自身也往往难保客观公正。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长此以往,那些出生于寒门的真正人才为了生存,踏入仕途,便不得不依附于这些脑满肠肥的官僚,成为他们的门生,然后再通过不断地谄媚与贿赂捞得一官半职,最后继续充当他们新的马前卒。

而上文中提到的这些官僚,便是早期的门阀,概括起来便是只知党争与敛财,颇似现代学阀的一群国家蛀虫——察举制已经渐渐变成了他们的游戏与党争,敛财的工具。

而到了王莽时期,由于王莽的改革将全国上下所有势力全部得罪光了;于是,这些早期门阀们便开始倾尽家财大搞投机倒把,拥立自己心仪的刘姓宗王讨伐王莽。

可以说,新朝时期的种种战争,与其说是王莽与刘氏诸王的不共戴天,倒不如说是王莽与门阀势力的不共戴天和门阀们的政治投机与博弈。

最终,刘秀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胜出,东汉建立。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这是一场属于南阳和颍川的门阀的狂欢,借此机会,他们终于成功将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谨慎的刘秀不是没有察觉到门阀心里那点小九九,曾经在民间务农的他也深知他们的危害,因此,当门阀出身的大司马张安世的五世孙张纯带头建议他封禅时,他直接下了一道措辞非常严厉的诏书批判,敲打群臣:

“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

可他能做的也仅限于此了,门阀势力终究还是太过强大,如果要和他们公开对着干,势必会成为下一个王莽。

之后,门阀势力在前几代有作为有才干的东汉皇帝心中便一直是块心病,可表面上他们还是只能不断放纵、启用这些门阀以确保政权的合法性和运转。

而这种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最终的结果是,当他们全部去世时,门阀势力已经彻底无法解决了。

“公侯子孙,必复其始,贤者之后,宜宰城邑。”

在那段时期,朝野的大小官员已尽是门阀出身和门阀扶持的寒门子弟,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他们还特别重视编纂家谱,讲究世系源流;做官已经根本不需要任何才学,只需拿着身份凭证,证明自己是何家族,便能踏入仕途,平步青云。

不仅如此,全国的土地、财产也在东汉皇帝的默许下被他们巧取豪夺,任用私党仆从乃至私兵蛮横兼并,直至几乎完全吃干抹净;他们还在地方修建堡垒,俨然一副土皇帝的做派。

而在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四世三公”家族——汝南袁氏——在官渡之战中完美避开所有正确答案的袁绍出身的家族。

而寒门子弟的处境则更为悲惨,例如满腹经纶,能力出众的王充,只因出身“细族孤门”,每每提出政治主张时便会遭到上司百般羞辱,最终不得已愤而辞官归隐,王符也是如此。

后期有见识的东汉皇帝不是不想打击他们,像汉武帝那样重拾皇权,可这时的门阀已经远比西汉初期军功爵制度下的旧贵族要强大得多,不仅寒门子弟独木难支,就算汉武帝复活、上身,也不好使了。

而这,便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雏形,东汉,危。

3.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演变“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公元184年,由于实在受够了门阀们的欺辱与压榨,同时怀揣着对刘姓皇帝的彻底绝望,黄巾起义终于爆发,几十万农民起义军从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出发,瞬间席卷了河北许多郡县,整个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甚至一度包围洛阳。

战乱有时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黄巾起义便是如此。由于不少门阀的根基都在地方,在农民军满怀仇恨地猛烈进攻下和坚持斗争的三十多年中,他们轻则财源受损严重,重则全家老小一同被杀,家族灭亡;虽然黄巾军最终失败,但他们留下的这些地方权力真空,则给寒门子弟和一些野心家们留下了机遇,也让中国的未来时局为之一新。

而在这些野心家里,最著名的当属曹操。

在争霸天下的进程中,曹操的口号一直都是“唯才是举,不论出身”,也一直在践行这个口号,这显然触犯了那些门阀的利益。

在那个门阀的权势基本趋同于皇帝,甚至有时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时代,加之曹操自己的阵营中也有以荀彧为首,戏志才、郭嘉、荀攸等等为辅的门阀子弟派,曹操难道不明白这样“蛮干”不仅会导致霸业不保,甚至有性命之虞么?

他当然明白,而他之所以敢于“蛮干”,甚至敢于给荀彧寄个空食盒导致其忧愤而死的底气,就是利用黄巾军留下的这些权力真空和践行这句口号攒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同时又通过屡屡亲临前线作战在士兵们心中树立起了威信,从而牢牢抓住了军权。

可权力真空毕竟是有限的,终有一天会被塞满,而曹操想让继承人随军出征,以便在军中继续树立威望的计划也因曹植的贪杯误事和曹昂的死宣告破产。

当抓不稳军权,那些过去的权力真空里的自己人又逐渐演变成新的门阀时,以篡逆继位,权力基础并不牢靠的曹魏皇帝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是的,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选择向后退,继续变本加厉学习前几代东汉皇帝的“优良传统”,出卖更多东西与门阀们达成交换,以求得到他们的拥护。

而这,便是门阀们拥立曹丕称帝后,陈群便搞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属于门阀们的集体最后狂欢就此开始。

何谓九品中正制?

所谓“九品”,便是仿照察举制将人才分为几个等级的模式把人才分为九等,这九等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中正可以理解为选拔人才的裁判,理论上由贤良的中央官员充任,又分为大中正与小中正。

具体如何施行呢?首先,朝廷下发选才需求后,地方官开始举荐人才,再由中正将这些“贤才”编纂成册,再根据其德行,才学将其分为九等,授予官职,在职官员则根据中正的考评予以提拔或者罢黜。

可见,九品中正制表面上仍然是一项由贤良举荐贤良,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且将选才用才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相较于察举制似乎是一项进步,似乎也有效巩固了中央的权力。

但是结合上文,不难看出,此项制度的内核其实正是换汤不换药的察举制,丝毫没有脱离其以人选人的主观模式,皇权的施展更是相比于察举制大大倒退,在那个门阀充斥于朝堂之上,权势几乎与皇帝无二,实际上不受制约的时代,此制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

简而言之,此制度的诞生,实际上标志着皇帝被门阀士大夫阶级彻底架空,贵族政治的再度形成。

到了晋朝时期,情况更坏,因为司马氏本身就是士族门阀的领袖,又是被门阀们推举取代的曹魏;因此,在永嘉之乱前,整个中国政坛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面相大众的选才选官制度彻底荡然无存;除此之外,寒门子弟还要忍受占田制、八议、官当、赎刑等确立门阀特权地位的制度的压迫。

面对如此黑暗的现实,一些反抗声音也开始逐渐显现,例如因相貌丑陋,出身寒门,屡遭门阀排斥羞辱的左思。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其人有一首五言诗,名《咏史》,其中便深刻揭露,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在这方面与他志同道合的,还有鲍照等人,他们同样也对门阀制度采取了激烈,辛辣的批判。

那么,已经扩张到极致,无以复加的门阀制度与门阀政治,又是何时走向没落的呢?

4.门阀制度的没落与总结就在门阀们躲在洛阳城里继续享受着这最后的狂欢,醉生梦死,不知今夕是何年之际,洛阳城外,302年,伴随着氐族人李特在汉中首次拉起反晋的大旗,五胡乱华正式拉开序幕!

彼时的西晋,已经在八王之乱中耗空了国力,早年,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和瘟疫造成了人口锐减,西晋还不得不招抚数百万五胡内迁来充实人口,长此以往,直至西晋末年,晋朝的北方汉族人口居然只占北方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战败与覆灭已成定局。

东汉时期的寒门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五胡乱华

很快,西晋“王师”便在五胡铁骑面前屡屡败绩,毫无再战之力,长江以北的大好河山也就此全部沦陷。

而在古代的军队中,破坏力最强的当属游牧民族的军队,门阀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肥美的羊羔而已,什么权势,什么学识,他们通通不在乎,于是在这场北方彻底的大洗牌中,全国一大半门阀给西晋做了陪葬,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他们的其他财产也在日后十六国的激烈争夺中彻底化为乌有。

剩下的,跑得快的则以王导为首扶持着晋王司马睿衣冠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就此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北朝时代的序幕。

而在南北朝时期,虽然南朝门阀依然如故,皇权更加弱小的东晋皇帝也更加依赖门阀的支持,甚至搞出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准则,士庶之间,实则天隔,还出现过朝廷大员乞做士大夫,却被门阀羞辱的荒唐故事,以至于门阀与庶族通婚,都要被免官下狱论罪,北方的少民政权也逐渐汉化,变得依赖残存门阀,或者摇身一变成为新门阀。

但是,从整个中国政治来看,此时的门阀制度和门阀政治已经是破碎残阳,偏安一隅了;而在少民与汉人的逐渐融合中,北方的人口正在逐步恢复繁茂,新的希望已经悄然孕育,科举制的前夜业已悄然到来。

未来,这些门阀将会发现,他们已是历史的弃儿,新生的帝国再也容不下他们了,站在他们面前的是远比他们最强大时要更强大的一股势力。

那便是人民的汪洋大海……

归根结底,其实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门阀势力,说难也不难。

如果当时的封建王朝肯搞普及教育,设立学堂私塾与各类教育机构,再资助百姓入学,让各类知识毫无保留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大范围流动与传播,使几岁的小孩都能通晓其理;同时舍弃以人治人的观念,改为依法治国,限制,明确官员乃至天子的权势与义务,门阀又从何谈起呢?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些假设一旦实施,便势必会得罪封建王朝内部所有既得利益者,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此路不通。

总之,门阀制度的产生与演变归纳起来无外乎那两句耳熟能详的哲理:

屠龙者终会变成恶龙。

历史,一直都在螺旋上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0 1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国古代的贵族,为什么没能延续至今?
...根基深厚,轻易不能动摇,入朝为官的人大多出自豪门,寒门子弟要想为官,必先拜入豪门才可被选拔入朝。这也就是人们常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来形容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东汉末年分
2022-12-26 21:00:00
魏晋时期皇、士之争,造成了“上品无寒门”的现象
...中正制\",也因九品中正制度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士族与寒门的阶级差异性不断扩大,皇权与士族的矛盾日益激化。并由此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产生,使得魏晋南北朝时
2023-04-25 11:07:00
黄巢虽然残暴,却为我国拔掉了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姓寄于厚望的“科举”这条上升通道,但这个大门依旧对寒门子弟紧紧关闭着,敲开的机会少得可怜。那到底是哪些人在占用着政治资源,又是哪些人创造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官场圈子?
2023-11-09 18:27:00
从唐到宋:士族瓦解与寒门崛起
...恐怕也只是自作多情罢了。因为天下英才之中,有不少是寒门之士,而寒门之士的真正崛起,直到宋朝才真正出现。整个唐代士族出身的登科者占进士科的比例在七成以上,特别是百官魁首——宰相
2023-10-12 15:34:00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制度
...的门路,他们只以家世背景定候选人品级。只要你是出身寒门,哪怕人品和才能再出色,也只能被定为下品。而如果你是出身于豪门世家,哪怕你品行不端,只要不出格,就能被定为上品。所以,这
2023-10-04 13:58:00
科举制与士族门阀的兴衰
...教育的人要么是士族门阀子弟,要么是依附于士族门阀的寒门,只有少数官员(如军功出身的寒门)在教育上不受士族门阀的影响。然而这些在教育上不受士族门阀影响的官员往往都是教育水平比较
2023-09-20 21:30:00
中国封建时期的门阀世家与科举制度的兴起
...得更多的利益。在未推行科举考试之前,有才华有能力的寒门子弟是根本无法在朝廷之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门阀世家就是朝廷的掌权者。诚然,在先秦之前,当时的社会就出现了
2023-12-09 14:50:00
魏晋士族门阀可“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为何还提倡家庭教育?
...标志,朝廷中的高位官职大多数是由这些士族门阀占据,寒门子弟只能在庙堂之外。因此,诞生在这个时代的门阀子弟可谓是天生的备选官员,“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就是他们的天然福利。然而在
2023-05-31 11:53:00
东晋寒门在淝水之战成功崛起,士族统治走向没落
...普通通的老百姓。站在这个维度来看,所谓的东晋时期的寒门,所指的就是来自于北方地区的那些等级比较低的士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一些士族以及当时的豪强和地主,但是他们
2023-02-15 21: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