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3 22:11:00 来源:戏说三国

话说朱元璋洪武年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向以廉洁自律、两袖清风著称的忠臣曾秉在告老还乡之际,被朱元璋突然处死。

一来没有贪污腐败,二来忠心耿耿,三来没有过错;为何横遭厄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直言进谏,反遭革职

曾秉正是科举出身,饱读儒家经义,胸怀四海,敢于直言不讳,忠心耿耿。他经常上书奏报皇帝做得不好的地方,并请求皇帝改正。

刚开始,这招十分奏效;曾秉正不仅靠着直言进谏积攒了良好的声誉,更是一路高升官至三品。可是后来,时代变了。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怎么个变法?

1.随着明朝逐渐安稳下来,四夷平定,国家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祸患了;自然也不再需要那么多尖锐而直指问题的谏言。

2.时光荏苒,朱元璋已经老了,人一老就容易昏庸;很难再像年轻时一样从谏如流。

可惜曾秉正看不到大势所趋,看不到时代的迅速变化与风起云涌,没有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依靠自己的经验在官场上盲打误撞,这又怎么会不出事呢?

再说了,没有任何人能够一年四季只吃同一道菜而不感到腻歪的。而曾秉正却考虑不到这些,只一味的继续给朱元璋上直言不讳的直谏这道“菜”。

曾秉正上奏的奏折质量越来越低,国家政局安稳稍有一点事,他都要拿出来上报。这令号称史上最勤奋的皇帝、日夜不停批改奏章的朱元璋头痛不已。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加上今朱元璋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曾秉正却像考验朱元璋的阅读量一样变着法的玩;可以说朱元璋早已对他恼恨在心。

终于有一天,量变积累质变了,朱元璋再一次收到曾秉正连篇累牍,但细读没有实质内容的奏章。他龙颜大怒,下令马上将曾秉正革职,遣送回乡。

三品大官,无钱返乡

若说朱元璋是史上最勤奋的皇帝,那曾秉正也同样有一项史上之最——史上最穷三品大官。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这事儿还得从朱元璋小时候说起。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寒,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八,因此父母给他起名朱重八。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后来朱重八反元起事,功成名就,觉得重八这一名字听来不甚光彩,便改名朱元璋。潜含义是诛灭元朝的玉质利器,璋是一种古代用玉制作的利器。

朱重八打小备受贪官污吏和地主豪绅压迫欺辱,甚至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的时候,他和他的哥哥都找不到一块地埋葬他的父亲。

那时候,十几岁的朱元璋和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哥哥一起去哀求他们租种土地的地主家,求地主给他们一小块地安葬父亲。

谁知地主铁石心肠、不近人情,不论如何都不肯答应。最后还是在场的地主家邻居,看到兄弟两可怜,为积福德,遂给了一小块地让他们安葬父亲。朱元璋这才得以用草席裹着父亲的遗体下葬。

后来,朱元璋一路征伐,见证了无数贪官污吏对百姓的无情压榨和迫害;因此有着极其强烈的仇官心理。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以至于朱元璋当政后,独创了独一无二的朱氏养廉法——低薪养廉。大家都听说过高薪养廉,是指发给官员较高的薪俸,以使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从而不再想着贪污腐败、鱼肉乡里。一般情况下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而朱元璋首创的低薪养廉则反其道而行,出于自己对官员的痛恨,朱元璋就想打压官员,企图发给他们较低的薪水,让他们俭以养德,同时规戒自己和穷苦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不要每天高高在上,从而断绝欺压鱼肉乡里的想法。

说得直白一点,朱元璋也要让当官的尝一尝自己当初经历的苦日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朱元璋的想法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实践中,就出了问题:收效甚微。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大部分官员的脑回路跟明太祖截然相反:我们辛辛苦苦几十年读书,好不容易当官;再不让我们捞钱,就告老还乡了。再加上当朝圣上还变着法的降工资,这让那些官员就想在贪污这条道路上“找补”一点。

因此虽然明初严刑峻法打击贪官,但往往收效甚微。

所以再回到曾秉正这里,他跟别的官员一样,深陷普遍贫穷的漩涡。而别的当官的还知道多少捞一点补贴家用,刚正不阿的曾秉正却视之为原则性问题,触碰不得。

再加上他的老家偏偏距离京城路途遥远,盘缠少了根本回不去;所以这时候,不是他不动身,而是没钱真回不了家。

但是没钱也得想办法,皇上下诏让他辞官返乡,他若不返乡,就是违抗皇命,抗旨不遵严重的是要株连九族的。

曾秉正眼看形势严峻,又借不到钱,就出了一个下下策——卖女折钱。没想到这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很多读者就说,为什么借不到钱呢?封建社会,一个得罪了皇上被罢免的人,谁敢去资助他?没有人想跟着他一起掉脑袋。

卖女折钱,反遭砍头

大家肯定很好奇,他得穷到什么地步才能想出卖女儿筹路费的法子。这得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解释了——通货膨胀。

当时三品大官的年俸是35石。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斤。好奇的读者会想,这3500斤到底是什么东西?粮食?当然不会,其实,是3500斤纸币——洪武年间发行的宝钞。

可能大家都震惊了,这不是大富大贵吗,哪来的低薪养廉?殊不知,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同的。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这3500斤,是现在的京巴布韦币,而不是人民币。

洪武年间,草根出身没学过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的朱元璋,只看到纸质货币的方便,却不懂滥发货币的危害。

明太祖发行货币都是随着性子发,想发多少就发多少;滥发货币导致货币急剧贬值,甚至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大家不妨参考二战末期的德国马克和21世纪的京巴布韦币。

所以事实上,35石宝钞可能和35石粮食的价值相差无几。话说,苦不堪言的曾秉正好不容易卖掉女儿凑够路费,准备回家,朱元璋却把他扣留,要杀他的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又是为何?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三品大臣无钱返乡卖女折钱的故事早就传遍京城,坊间都讥讽朱元璋抠搜。

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竟下令将其处死是为何

这还了得?朱元璋更生气了,一来,他以为曾秉正故意惹是生非跟他作对。而来,老眼昏花的朱元璋自认为35石宝钞已经很多了;殊不知货币贬值还不够官员全家糊口。

就这样,一代忠臣曾秉正惨死于朱元璋的刀下。

回顾整个事件,曾秉正不顾时移世易,迂腐不变,空有书生意气,而不具进退之明;明太祖罔顾人之本性与经济学原理,闹出了一出大笑话,千年之后,仍被传为笑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4 06:45:3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这位清官卖女儿凑回乡盘缠,却因此丢了男儿身
...可以举另外一个故事做一个佐证。也是明朝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有一个来自于江西南昌的官叫曾秉正,后来由于文章写得比较好被中央看中,中央决定调他到南京工作。到了南京之后,给
2022-12-23 19:33:00
明朝反腐斗争的背后:朱元璋的决心与官员的艰难处境
...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而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做到皇上后,下定决心惩治贪官污吏,所以制定了严苛的法律,但凡贪污六十两以上的官员,一律枭首示众,同时还要遭
2023-10-01 08:57:00
曾秉正:洪武年间的清官,因贫穷而受刑的官员
...。 不过曾秉正这个人有点魄力,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召集群臣一起商讨关于“天变对国家的影响”,其实就是“自然气象与国家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个在今天来看并没有什么值
2023-10-30 08:00:00
明朝清官曾秉正清正兼洁,为何被处于腐刑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家境很穷,甚至还乞讨过一段时间,所有在他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对贪污腐败尤其重视,一直都处于打压状态,那清官就高枕无忧、相安无事了吗?当代就有一位清官被朱元璋罢
2023-05-19 22:15:00
明朝官员告老还乡,为筹路费卖女儿,为何被阉了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内部的吏治很是注重管理,可谓是眼里容不下一丝沙子。所以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但凡是政事上有什么过失的官员,基本上都是难逃脱惩罚的,而那些贪官污吏,最后的结局基
2024-06-19 21:30:00
聊聊古代最惨的清官曾秉正
...事情发生在明太祖洪武年间,明朝刚刚建立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是平民皇帝,见多了残暴的统治者,压榨百姓的贪官,作威作福的污吏,所以他即位后除了采取轻徭薄赋等惠民政策,最主要的就是整
2023-08-12 16:16:00
曾秉正:朱元璋时期的清官遭遇的困境与挑战
...才华满腹,又有的皇帝公正严明,各有各的特点。而对于朱元璋这个人,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他便是那种公正严明的,了解他的人也都知道,他本人对于贪官污吏是非常厌恶的,所以在见到有贪
2023-10-02 17:59:00
明朝哪位清官没钱回家,于是卖了女儿做路费
...明朝的官员的日子就不太好过,其实都是因为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太过于小心眼的原因了,朱元璋在年幼的时候居无定所,后来成年之后还是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最终和自己的兄弟一起打下了江
2024-10-17 12:52:00
明朝最悲催的清官,穷得回家没路费
...的清官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人并没有得到善终。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出了这样一位“清官”。他的结局,可以说是明朝的“清官”里最悲催的了。他就是原朝廷三品大员——曾秉正。以“万言
2023-03-15 22: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