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话说朱元璋洪武年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向以廉洁自律、两袖清风著称的忠臣曾秉在告老还乡之际,被朱元璋突然处死。
一来没有贪污腐败,二来忠心耿耿,三来没有过错;为何横遭厄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直言进谏,反遭革职
曾秉正是科举出身,饱读儒家经义,胸怀四海,敢于直言不讳,忠心耿耿。他经常上书奏报皇帝做得不好的地方,并请求皇帝改正。
刚开始,这招十分奏效;曾秉正不仅靠着直言进谏积攒了良好的声誉,更是一路高升官至三品。可是后来,时代变了。
怎么个变法?
1.随着明朝逐渐安稳下来,四夷平定,国家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祸患了;自然也不再需要那么多尖锐而直指问题的谏言。
2.时光荏苒,朱元璋已经老了,人一老就容易昏庸;很难再像年轻时一样从谏如流。
可惜曾秉正看不到大势所趋,看不到时代的迅速变化与风起云涌,没有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依靠自己的经验在官场上盲打误撞,这又怎么会不出事呢?
再说了,没有任何人能够一年四季只吃同一道菜而不感到腻歪的。而曾秉正却考虑不到这些,只一味的继续给朱元璋上直言不讳的直谏这道“菜”。
曾秉正上奏的奏折质量越来越低,国家政局安稳稍有一点事,他都要拿出来上报。这令号称史上最勤奋的皇帝、日夜不停批改奏章的朱元璋头痛不已。
加上今朱元璋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曾秉正却像考验朱元璋的阅读量一样变着法的玩;可以说朱元璋早已对他恼恨在心。
终于有一天,量变积累质变了,朱元璋再一次收到曾秉正连篇累牍,但细读没有实质内容的奏章。他龙颜大怒,下令马上将曾秉正革职,遣送回乡。
三品大官,无钱返乡
若说朱元璋是史上最勤奋的皇帝,那曾秉正也同样有一项史上之最——史上最穷三品大官。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这事儿还得从朱元璋小时候说起。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寒,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八,因此父母给他起名朱重八。
后来朱重八反元起事,功成名就,觉得重八这一名字听来不甚光彩,便改名朱元璋。潜含义是诛灭元朝的玉质利器,璋是一种古代用玉制作的利器。
朱重八打小备受贪官污吏和地主豪绅压迫欺辱,甚至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的时候,他和他的哥哥都找不到一块地埋葬他的父亲。
那时候,十几岁的朱元璋和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哥哥一起去哀求他们租种土地的地主家,求地主给他们一小块地安葬父亲。
谁知地主铁石心肠、不近人情,不论如何都不肯答应。最后还是在场的地主家邻居,看到兄弟两可怜,为积福德,遂给了一小块地让他们安葬父亲。朱元璋这才得以用草席裹着父亲的遗体下葬。
后来,朱元璋一路征伐,见证了无数贪官污吏对百姓的无情压榨和迫害;因此有着极其强烈的仇官心理。
以至于朱元璋当政后,独创了独一无二的朱氏养廉法——低薪养廉。大家都听说过高薪养廉,是指发给官员较高的薪俸,以使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从而不再想着贪污腐败、鱼肉乡里。一般情况下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而朱元璋首创的低薪养廉则反其道而行,出于自己对官员的痛恨,朱元璋就想打压官员,企图发给他们较低的薪水,让他们俭以养德,同时规戒自己和穷苦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不要每天高高在上,从而断绝欺压鱼肉乡里的想法。
说得直白一点,朱元璋也要让当官的尝一尝自己当初经历的苦日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朱元璋的想法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实践中,就出了问题:收效甚微。
大部分官员的脑回路跟明太祖截然相反:我们辛辛苦苦几十年读书,好不容易当官;再不让我们捞钱,就告老还乡了。再加上当朝圣上还变着法的降工资,这让那些官员就想在贪污这条道路上“找补”一点。
因此虽然明初严刑峻法打击贪官,但往往收效甚微。
所以再回到曾秉正这里,他跟别的官员一样,深陷普遍贫穷的漩涡。而别的当官的还知道多少捞一点补贴家用,刚正不阿的曾秉正却视之为原则性问题,触碰不得。
再加上他的老家偏偏距离京城路途遥远,盘缠少了根本回不去;所以这时候,不是他不动身,而是没钱真回不了家。
但是没钱也得想办法,皇上下诏让他辞官返乡,他若不返乡,就是违抗皇命,抗旨不遵严重的是要株连九族的。
曾秉正眼看形势严峻,又借不到钱,就出了一个下下策——卖女折钱。没想到这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很多读者就说,为什么借不到钱呢?封建社会,一个得罪了皇上被罢免的人,谁敢去资助他?没有人想跟着他一起掉脑袋。
卖女折钱,反遭砍头
大家肯定很好奇,他得穷到什么地步才能想出卖女儿筹路费的法子。这得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解释了——通货膨胀。
当时三品大官的年俸是35石。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斤。好奇的读者会想,这3500斤到底是什么东西?粮食?当然不会,其实,是3500斤纸币——洪武年间发行的宝钞。
可能大家都震惊了,这不是大富大贵吗,哪来的低薪养廉?殊不知,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同的。
这3500斤,是现在的京巴布韦币,而不是人民币。
洪武年间,草根出身没学过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的朱元璋,只看到纸质货币的方便,却不懂滥发货币的危害。
明太祖发行货币都是随着性子发,想发多少就发多少;滥发货币导致货币急剧贬值,甚至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大家不妨参考二战末期的德国马克和21世纪的京巴布韦币。
所以事实上,35石宝钞可能和35石粮食的价值相差无几。话说,苦不堪言的曾秉正好不容易卖掉女儿凑够路费,准备回家,朱元璋却把他扣留,要杀他的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又是为何?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三品大臣无钱返乡卖女折钱的故事早就传遍京城,坊间都讥讽朱元璋抠搜。
这还了得?朱元璋更生气了,一来,他以为曾秉正故意惹是生非跟他作对。而来,老眼昏花的朱元璋自认为35石宝钞已经很多了;殊不知货币贬值还不够官员全家糊口。
就这样,一代忠臣曾秉正惨死于朱元璋的刀下。
回顾整个事件,曾秉正不顾时移世易,迂腐不变,空有书生意气,而不具进退之明;明太祖罔顾人之本性与经济学原理,闹出了一出大笑话,千年之后,仍被传为笑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4 06:45:3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