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 刘晓雨 通讯员 范超 宋利 潍坊报道
秋日沂山,层林初染。走进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食用菌种植基地,7座银灰色智慧方舱整齐排列,舱内恒温恒湿环境下,金耳菌菇舒展着橙黄菌瓣;不远处的草山亭村,村民们忙着包装黑木耳,分拣、晾晒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从传统菌菇种植到智慧农业赋能,从“单打独斗”到“片区联动”,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以党建为引领,用科技激活菌业潜能,蹚出了“产业兴、集体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领航:攥紧片区发展“拳头”
“以前各村发展像‘散沙’,草山亭木耳种得好,其他村学无门路;闲置场地不少,却没人牵头盘活。”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话,道出曾经的发展困境。为打破村域壁垒,沂山将党建作为破题关键,创新推出“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公司运营、镇村受益”片区化模式,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串联各村的“金纽带”。
该模式以党组织为核心,统筹草山亭、东镇庙等村的土地、闲置厂房、劳动力资源,由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对接专业企业提供技术与市场支持,构建“中心统筹+企业运营+村集体参与+农户受益”四级体系。“不是简单‘捆绑’,而是用产业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副书记、县国有沂山林场副主任宋健介绍,通过成立片区专班、定期召开联席会,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问题迎刃而解,分散的“指头”攥成了发展“拳头”。
草山亭村的蜕变颇具代表性。片区化模式推行后,统筹上级资金和自筹资金盘活了县农旅集团的闲置场地资源,引入企业提供菌种技术,木耳种植规模扩至20余亩,带动就业人数增至20人。“党组织牵头,我们发展产业心里有底!”草山亭村党支部书记赵明圣指着晾晒场的木耳,笑意十足。
科技赋能:智慧方舱撑起“致富伞”
“温度22℃,湿度75%,氧气浓度21%……”在智慧方舱监控室,工作人员轻点屏幕,7座方舱的实时数据清晰呈现。这些长12米、宽3米、高3.2米的“科技大棚”,搭载“五恒一智”系统,能精准调控温度、湿度等五大生长要素,为100多种菌菇打造“定制环境”。
“传统种植靠经验,智慧方舱靠数据。”项目负责人彭飞拿起一枚金耳说,金耳种植除采摘、换菌棒外,全程无需人工,单人可管7个方舱。通过精准调控,金耳出菇周期稳定在45天,全年产8批次,单棒产量400-500克,比传统种植增产30%以上。
效益更是亮眼。按单个方舱的标准化菌棒测算,年产金耳23万斤,参考16-20元/斤的批发价,单舱年收益36.8万-46.08万元,7个方舱总收益超320万元,净利润达156万元。“智慧方舱菌菇产量高、品质稳,还未采摘就对接客商预定采购。”彭飞翻着订单,满是自豪。如今,方舱已拓展种植秀珍菇等品种,可根据市场灵活调整,未来还将引入溯源系统,让“智慧菌菇”更具竞争力。
联农带农:“小菌菇”串起“大民生”
“每天分拣木耳挣80块,中午还能回家做饭,比打工强!”草山亭村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产业带来的实惠。在沂山菌业链上,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草山亭木耳直接带动2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9000多元;东镇庙村引入山耳珍农项目,30亩木耳基地解决15名留守妇女就业。
这得益于“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景区党组织协调华汇设备、八方聚菌业等企业负责技术和销售,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分红,农户通过“务工+种植”双增收——既可以在基地拿固定工资,也能承包菌棒在家种,企业统一回收,降低风险。
截至目前,沂山菌业已带动3个村集体增收,为农户创收超50万元。“要让红利真正落到村民口袋,让大家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宋健的话,点明了发展的初心。
从传统黑木耳种植到智慧方舱多品种培育,沂山风景区的食用菌产业正在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的转型升级。这种片区化发展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了产业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片区联动’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宋健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9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