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五一”假期,电影市场迎来观影小高潮。一片火热中,也有电影临时宣布撤档,被不少网友吐槽。
电影撤档并不新鲜,简单说就是以时间换空间。为了寻求更好的宣发效果,很多电影都会选择变更上映日期,以获取更大关注。这两年,也有一些大片通过延期上映斩获不俗票房。不过,相较于过去的“未映先撤”,近年来越来越多影片是在上映后宣布撤档。比如今年春节档,先后有四部片子经过厮杀临时退出,也引发舆论集体追问:“打不过就跑”,管用吗?说撤档就撤档,合理吗?
从行业规则看,影片上映属于市场行为,上映后撤档也由片方拍板。即便因爽约出现纠纷,也视发行方等合同约定情况而定。在商言商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方就能任性而为,甚至将撤档当成逆转票房的“灵药”。且不说于观众而言,临时跑路多少有点“耍赖皮”的意味,无形之中也会降低大家的期待值与信任感。日后重映也更像是炒冷饭,大家很容易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改变档期或许可以暂避竞争锋芒,可对于自身品质不过硬者,时间也很难换来空间。纵观这些年临时跑路的电影,除了极少数“以退为进”,大多都难逃“归来仍被碾压”的命运。更何况“无理由退货”的多了,良性竞争的电影生态也会受影响。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档期选择、宣发营销等因素,但决定胜负的核心要素还是作品本身。伴随电影产业的发展,观众已不是影视领域的“外行”,对影视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单纯的“炫技”、炒话题和堆砌明星,很难再吸引眼球。想要打动人心、撬动口碑,需要拼创作、拼诚意,在内容品质上下功夫。
观众是识货的,好作品是有市场的。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除了不断规范产业生态与档期秩序,为优质影片搭建舞台、拓展空间,更需要创作者们拿出真心匠心,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北京日报5月8日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9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