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又是清明节,我更加怀念离开我们一年的母亲。
母亲是宁德人,生于1931年,很小的时候就被送人做了童养媳,靠帮人放羊、打零工、讨小海养活自己。在苦海里挣扎的母亲,1949年终于迎来了大救星共产党,一无所有的她分到了田地。从此,母亲衷心拥护共产党,积极投身土改工作,由于表现出色,被村民推选为妇女主任。她在工作中认识了父亲,并追随父亲加入解放军,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53年,父母转业,被分配到刚成立的福建省公路局,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的第一批筑路建桥人。那时的八闽大地交通极为不便,为了改变恶劣的交通状况,作为工程负责人的父亲常年带着施工队伍,在深山老林中开路架桥,而母亲在龙岩工作,他们像牛郎织女一样,难得有相聚的时光。后来,单位鼓励双职工家庭的女职工回家,单位的领导想,父亲的行政级别高,每个月工资有一百三十多元,没有经济压力,母亲应该会答应,可一辈子听党话的母亲这回却坚决拒绝了。她据理力争,单位只好让她继续工作,但是把她从实验室调去了招待所。
招待所工作繁杂,特别是每到年底单位都要进行年终总结,这时,招待所里会住满来开会的人。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家里能劳动的姐姐们就会被母亲要求去招待所帮忙打扫卫生、清洗杯具、端茶送水。开完会人走了,母亲和姐姐们又开始洗被子、洗床单。冬天里,冷水刺骨,母亲和姐姐们的手被冻得发紫,姐姐们经常是边流着眼泪,边帮母亲洗被子、床单。
1975年,父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母亲变得沉默,但她把悲痛埋在心里,默默地做好本职工作,终于如愿以偿入了党。
20世纪70年代末,母亲所在的单位来到厦门,成了第一批到达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队伍。他们填海造地、跨海建桥,在建设者的努力下,一个个码头、一座座大桥横空出世。路桥建设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亲在世时,时常自豪地提起当年他们在厦门的建设成就。
从深山老林里修一条路、建一座桥耗费建设者半生精力,到现在几年便可建成一座现代化大桥,母亲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八闽大地上路桥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路桥建设,母亲付出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她无怨无悔。安息吧,我坚强的母亲。(1958年,母亲与同事的合影,后排右一为母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4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