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俩亲戚:一个儿子定居上海,一个辍学本地打工,晚年生活天差地别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7-04 11:57:00 来源:感受你的温柔

去年春节,初二照例全家聚餐,爷爷奶奶去世后,这是老规矩了,延续了很多年。

可近几年,人越来越少。大姑身体虚弱,二叔卧病在床,老姑两口子又去了上海,老叔前年也走了,我一度以为没人来了。怕老爹老妈伤心,一大早我就拽着老公拎着东西回娘家了。

没想到,老婶一家子全都来了!

老婶,儿子儿媳妇还有两个可爱的小孙女,客厅里热闹非凡,俩孩子围着屋子嬉戏,老婶陪我妈在厨房忙活,弟弟弟妹打下手,我老爸一手搓着核桃一边美滋滋看春晚回放。

进门的瞬间,我立刻被感染了,自从女儿出国读研,家里已经好久不这么热闹了。

老婶哈哈的大笑声不时从厨房响起,她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俩亲戚:一个儿子定居上海,一个辍学本地打工,晚年生活天差地别

老婶没工作,也没有退休金,她1980年嫁给老叔,因为我爸答应帮她转成城市户口,介绍人说,男方条件一般,但架不住家庭好啊,婆婆有工作,大哥大嫂通情达理,而且还能给你迁户口。

老婶动心了,那时候城市户口吃香,她嫁过来后,一直跟着老叔过苦日子,老叔身子骨弱,工资也低,全靠她蹬着小三轮四处买水果,被城管追,凌晨三点就爬起来进货,无论酷暑寒冬她都得在外边,风吹日晒。

她不怕吃苦,她最愁的是儿子不爱学习,她和叔叔都没没文化,儿子成绩也不行,从小学就是倒数。她也给孩子请了家教报了补习班可是儿子依旧学不会,也不想学,可看看其他兄弟姐妹的孩子,一个个都考上了大专,中专,大学,尤其老姑家的儿子,考上本科后,还获得了交换生的名额,去英国读了大学。

(为了方便理解,老姑家儿子称二表弟)

而表弟只能在我爸的帮助下,当了兵,本想他在部队奔个前程也好,可是他没考上军校,也没提干,四年兵役服完,回了老家。当时,老婶每次家庭聚会都羡慕的看着老姑,她儿子有出息啊,英国留学回来在上海找到了工作,刚上班月薪就大几千,比我爸高一倍,着实让人羡慕。

那几年,老姑走路都带风,到哪都昂首挺胸,直到儿子谈了对象准备买房才傻了眼。当年,上海一套房子比现在便宜太多了,可也要小200万,老姑姑父为了供儿子已经掏空了家底,哪有钱啊。

老姑和姑父想卖了保定的房给儿子凑首付,可保定的房价哪能和上海的比,就算卖了也买不起。老两口的退休金挺稳定,可管不了什么用,解决不了儿子在上海的窘迫和拮据。

看着儿子住在地下室,省吃俭用的攒钱,拼命的加班,凌晨还在熬夜,老姑心酸落泪。直到很多年后,二表弟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买了房,安了家,老姑还是开心不起来。

大城市真的太难。

本以为的天堂,却是另一个不见底的深渊,本以为是一场美梦,没想到却是梦碎的地方。老姑不止一次叹息,都怪自己没眼光,见识浅薄,总觉得进了大城市生活就好了,总觉得儿子努力几年也就好了,可是,房价越来越贵,尽管儿子靠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可他十几年一直都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即便双方父母掏空了积蓄,儿子掏空了腰包,只买到这套几十平米的老破小,学区房,儿子压力太大了。

不仅仅是房贷的压力,孙子高昂的教育费用更是吓人。

俩亲戚:一个儿子定居上海,一个辍学本地打工,晚年生活天差地别

越是大城市,家长们越重视教育,从小就拼了命的卷孩子,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培训班,网课,一节课俩小时,一个月就要好几千,各种夏令营,活动更是贵到离谱,好一点的都要上万!

为了孩子以后的前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儿子儿媳妇拼尽了全力,教育投资不管多贵,眉头都不皱一下,信用卡咔咔一顿狂刷。

全家都挤在六十多平的小两室里,听着月薪好几万,身上却永远穿着一两百的衬衣,一条西裤洗的毛边了还舍不得换,皮鞋一双恨不得穿几年,因为压力大,常年出差加班,不到四十就秃顶了,大腹便便,满脸油光,灰头土脸。

老姑心疼儿子,可她没办法,她已经把所有的退休金都补贴了家用,可她和老公所有的收入加起来,只够在上海孙子补习半个月。

她尽力了。这几年,她每逢孙子暑假去夏令营的时候,总要回保定过俩月,她说只有回了自己的家,回了保定,才发现生活是多么的轻松,钱才像钱不是纸。

以前都是老婶看着老姑一脸

俩亲戚:一个儿子定居上海,一个辍学本地打工,晚年生活天差地别

的羡慕,现在换老姑看着老婶眼冒金星。

老叔生前只是个普通的工人,积蓄并不多,老婶做了二十多年小买卖,老了风湿严重干不动了,可她闲不住,就在附近超市找了一个理货员的工作。工资2400。

大杂院拆迁,老婶在我妈的帮助下,买了两套房,一套三室一厅给儿子,一套一室一厅自个住。儿子复员后靠着在部队学会的汽车维修进了本市的一家汽车企业,后来进了维修部门,工作轻松,月薪六千,儿媳妇是护士,普通的小医院,一个月也五六千。听着不多,可没有房贷,车也是单位员工的福利车,十来万的七人座,又大又宽敞。

俩孙女还小,可是很听话,一个五年级一个二年级,都花不了多少钱,保定前几年早就取消了课外班,老大一直学跳舞,一个月千把块。一家人,老婶的工资就足够开销,儿媳妇每个月还补贴一千。

老婶日子过得很舒心,天天上几小时的班,帮儿媳妇接送一下孩子,其余时间都自己过,闲暇之余打打麻将,跳个广场舞,过得潇洒自在。她手里攥着点存款,儿媳妇也给她买了医疗保险,她心里挺踏实。

虽然一家人收入并不高,过的也是普通的生活,可没有房贷没有车贷没有高额的教育支出,他们没有什么压力,生活的很幸福。

老婶说,这样的生活她特别知足,至于孙女以后考大学,毕业后也不想让她去大城市,就在保定找个工作挺好,而且俩孩子学习成绩都一般,没所谓,有个学上,小姑娘学个护理,剪发什么的也行,留在身边,一家人乐呵就行了。我们不指望孩子飞黄腾达,多有出息。

老婶的话,深深刺痛了老姑的心。

儿子拥有了上海户口,成了上海人。可她却从儿子身上看不出成功二字!毕竟,儿子的好多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都在二线城市住着大房子,开着几十万的车,就看老婶家儿子吧,两口子月薪不过一万出头,生活的却比儿子幸福多了。

可儿子呢,奋斗二十年,还是蜗居在几十平的小房子里,天天加班加点,还得担心被裁员,这几年能保住工作就很不错了,毕竟有不少同事都失业了,为了生计甚至去送外班,跑滴滴。

大城市是很繁华,可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承受更多的艰难,真不如小城市生活得开心自在。

老姑也快七十岁了,身体也开始出毛病了,可她还在节衣缩食的过日子,尽管在大上海大都市,方圆活动范围也就一公里。

她说,她现在挺后悔让表弟去英国了,不如就国内读完大学考个公务员,留在保定,多好啊。

我爸劝她,各有各的好,大城市眼界开阔,机会多,孩子更有发展前途。

俩亲戚:一个儿子定居上海,一个辍学本地打工,晚年生活天差地别

我姑叹了口气,但愿吧,我已经想好了,孙子一上高中我就回保定,在保定养老,孩子大了,再挤着不方便。

我还能照顾自己,回保定还能攒几年钱,给孙子凑学费,给儿子凑钱换大房子。

小房子房贷要还完了,儿子琢磨着再买一套,孙子以后要成家,没房可不行。

房贷,背负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一生,到底何时才是尽头!

我问过老姑,如果还能选择,还会让儿子留在上海发展?还是留在老家?

老姑说,我一定会选择后者,可儿子,估计还会选择上海。

因为那里凝结了孩子的梦想,他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的地方。

生活总会好的。不论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只要孩子喜欢,当妈的就得支持他。

听了老姑的话,我格外心酸,我闺女今年七月份也要研究生毕业了,她也面临着回家还是去大城市发展的选择。

我们娘俩沟通过很多次,各有各的意见,孩子肯定想去大城市,我却希望她回来考公,稳定的找份工作,安安稳稳的生活。

可我不想干涉她的自由。也说服不了。毕竟年轻人有自己的选择。

俩亲戚:一个儿子定居上海,一个辍学本地打工,晚年生活天差地别

一家人不管身在何处,生活的艰难还是舒适,只要努力了,生活总会越来越好。

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处境的?你们都是怎么选择的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4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帮儿子看大了孙子,亲家两口子来投奔女儿,我决定回老家养老
春节过后我就默默做了一个决定,离开上海,回河北老家养老。说实话,我心里挺惦记我的老房子,虽然老伴已经去世多年,我也在儿子上海的家住了十几年。可在我心里,保定那个家,才是自己的家。
2024-07-04 11:56:00
上海87岁老人把300万房产赠予邻居,老人亲戚:他是个骗子
...戚的强烈不满。这些亲戚一得到风声,就纷纷从各地赶到上海,劝说马林老人改变主意,把房子留给“骨肉亲情”近的他们。马林老人对这些突然出现的亲戚们冷嘲热讽,说你们平时连个电话都不打
2024-02-21 10:41:00
儿子去世1000天,他把上海300万的房子给了水果摊主,后来怎样了
1“我死了,房子归他,钱也归他,他管我。”2019年,在上海普陀区公证处出现了这样令人费解的一幕:公证员在要求亲属上台的时候,却将目光投在了旁边一“陌生”男子的身上。老人的侄子、
2023-04-16 14:32:00
...便。”姚金钟说,儿子也在这个小区分到了一套房,其他亲戚和街坊邻居也相继搬了过来。和一般的商品房小区不同,七里佳苑的居民都是亲戚或几十年的街坊邻居,大家重新相聚在一起格外有感情
2023-01-23 09:54:00
94岁老妈瘫痪6年,看到她每天的生活,不禁感叹:长寿真的好吗
...开这个家。我是第一个离开家的,但并不是嫁人,而是到上海投靠了我的舅舅。舅舅早些年到上海做生意,后来就在那买房定居了,我在那小住一段时间后,找到了一个代课老师的工作。后来,经人
2024-04-26 12:41:00
儿子去世1000天后,他把上海300万的房子送给了门口的陌生人
...己命运的掌握。保姆变成"家人"将自己对未来托付2018年,上海普陀区公证处。一位老人立下了一份遗嘱,要将遗产留给照顾自己的保姆小邓。因为不想别人闲言碎语,老人解释道,保姆小邓
2024-07-29 09:13:00
小巷人家:李佳永不知,考学逆袭买房办户口就是图南姑妈向往生活
...家里多付出,为弟弟铺路。她不甘这样的命运,拼命考上上海名校,后来又为户口放弃初恋,自己买房拿户口。她也改变了命运,比桦林还要彻底。怡姐想在这里,为你细细分析倔强二人组的李佳和
2024-12-06 23:25:00
大哥儿子结婚,二哥给一万我打算给五千,午饭后手机收到两条短信
昨天,亲戚的婚宴上我亲眼目睹了一对亲兄妹为了礼金当场翻脸。这次争吵的起因很简单,妹妹儿子结婚时,大哥给了三千,而妹妹回礼只出了二千。大哥在城里安家,条件优越,妹妹一直在农村,生活
2024-07-04 11:46:00
“跳水女皇”伏明霞、郭晶晶:同样嫁香港豪门,婚姻都有遗憾
...辟谣:不要相信谣言。当天网上出现了伏明霞与丈夫现身上海香格里拉酒店的照片,离婚的谣言土崩瓦解。伏明霞参加过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3届奥运会,是横跨3个奥运周期的“跳水女皇”
2023-06-11 15:06: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孤灯下的永恒守望——诗人浪子文清的精神坐标
当城市霓虹以刺眼的光芒吞噬最后一缕星光,当数字化浪潮用虚拟的喧嚣模糊灵魂的轮廓,仍有这样一位诗人,以孤勇为盾,以笔墨为剑
2025-11-03 15:12:00
【视评】亲人追思会上,出格表演不合适
文字/ 金妮视频/陈久菊编辑 李海钦二审 伍少安三审 马刚
2025-11-03 18:36:00
男子称电动车被错骑儿子还被撵下车 当事人:借同事车取快递回去锁车时才发现骑错
大皖新闻讯 11月1日,在山西晋城高平市街头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男子高先生(化姓)从快递点取完快递回到路边,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不见了
2025-11-03 12:06:00
寻子三十年 终于等到这一声“爸爸”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你们辛苦了,找了我30年!”当电话那头传来这句问候时,60岁的梁三寿生再也忍不住泪水。这位父亲
2025-11-03 08:24:00
孝心暖乡邻:万家庄村“好媳妇”周娟用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亲情
鲁网10月31日讯在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家庄村,提起周娟的名字,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作为儿媳,她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2025-11-01 09:20:00
外卖小哥“耳尖”识电诈 保住女子12万元孩子读书钱
南报网讯(通讯员秦公轩刘叙麟记者王茸)近日,一名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听到一名女子在打视频电话,对方疑似教她如何转账,热心的外卖小哥赶紧报了警
2025-11-01 09:44:00
【天眼快评】女儿为留学欲卖病父唯一住房,一纸判决见温度
10月2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一则由广东珠海香洲法院审理的家庭纠纷案件。2008年,小美的父母购入一套房产,两年后登记在时年仅6岁的小美名下
2025-11-01 19:44:00
临沂三河口小学:读写分享润初心 文字力量伴成长
鲁网11月1日讯10月28日,临沂三河口小学读写团队的各位老师们齐聚一堂,将教学里的细碎故事、教育中的点滴思考,融进阅读的时光里
2025-11-01 20:41:00
“黄昏恋”她向他大额转账 这样的借款,可讨回吗?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海法宣)“恋爱期间钱款来往需谨慎。”这话不只对年轻人适用。厦门中院近日二审判决的一起因“装修垫资”引发的老人恋爱金钱纠纷案
2025-10-31 08:16:00
每天3块钱买的保险,出事了到底管不管?丨“法式”生活
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每天接单前被扣3块钱,说是买了保险,真出事了,到底能不能赔?本期“法式”生活,我们通过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审判的一起保险纠纷案件
2025-10-31 11:02:00
珍爱网:原生家庭不是枷锁,爱也可以被重新定义
都说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在最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给予温暖和爱,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可原生家庭的情况不同,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同
2025-10-29 14:31:00
东湖评论:别让“老漂族”的爱,漂在孤独里
桂香起,又重阳。这个承载着敬老与思念的节日,再次将“老漂族”的身影带到我们面前。他们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跟随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
2025-10-29 15:52:00
护理“小白”到养老“专家” 爱心女孩践诺“归巢反哺”
近日,2025 年第三次 “中国好人榜” 发布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举办,我省王志刚、李少全、张伟建、赵丹丹、赵君芳
2025-10-29 17:02:00
孩子满口“包的”?家长别慌! 老师支招:无需刻意禁止
大皖新闻讯 “包的”“因为我善”“我勒个豆”……中小学生张口就来的网络热梗,成了家长们的“理解难题”。有家长因听不懂而焦虑
2025-10-29 19:37:00
十五载相守 为爱续航
鲁网10月28日讯十五年前,泰安高新区北集坡街道魏家洪沟村的村民周仁华突发重病,医生给出的“植物状态”诊断,如晴天霹雳劈碎了这个普通家庭的安宁
2025-10-28 1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