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东汉晚期法治松弛与德治偏重的社会矛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12 15:07:00 来源:戏说三国

东汉晚期除了名实相乖,法治松弛也是较严重的社会流弊。最主要的表现是滥用赦赎。

崔寔在其《政论》中描述说:“顷间以来岁且一赦,百姓忸饮,轻为奸非。每迫春节,檄倖之会,犯恶尤多。近前年一期之中,大小四赦。谚日‘‘一岁再赦,奴儿喑噁。’况不轨之民,孰不肆意,遂以赦为常俗。初期望之,过期不至,亡命蓄积,群辈屯聚,为朝廷忧。如是则劫不得不赦,赦以趋奸,奸以趋赦,转相驱踧,两不得息。虽日赦之,乱甫繁耳。由坐饮多发消渴,而水更不得去口,其归亦无终矣。”王符著《潜夫论》专写一篇为“述赦”,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于数赦。赦赎数,则恶人昌而善人伤矣……凡民之所以轻为盗贼,吏之所以易作奸匿者,以赦赎数而有侥望也。若使犯罪之人,终身被命,得而必刑,则计奸之谋破,而虑恶之心绝矣。”由此可见当时滥用赦赎问题之严重。

东汉晚期法治松弛与德治偏重的社会矛盾

如果说,滥用赦赎破坏的是法律的威慑力,那么东汉晚期只具软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或是被无视,甚或根本就缺乏。比如,官员因没有考核制度的督促而尸禄素餐。“今群臣之不试也,其祸非直止于诬暗疑惑而已,又必致于怠慢之节焉。设如家人有五子十孙,父母不察精愞,则勤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业彼家之道也。父子兄弟,一门之计,犹有若此,则又况乎群臣总猥治公事者哉。”(《潜夫论·考绩》)

再如,官员缺乏严厉的奖惩措施而普遍渎职。“令长守相,不思立功,贪残专恣,不奉法令,侵冤小民。州司不冶.令远诣阙上书诉讼。尚书不以责三公,三公不以让州郡,州郡不以讨县邑,是以凶恶狡猾,易相冤也。侍中博士谏议之官,或处位历年,终无进贤嫉恶拾遗补阙之语,而贬黜之忧。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オ,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器暗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潜夫论·考绩》)“今者刺史守相,率多怠慢,违背法律,废忽诏令,专情务利,不恤公事。”(《潜夫论·三式》)

东汉晚期法治松弛与德治偏重的社会矛盾

其实,作カ一种学术思想,儒家的德治倾向固然不言而喻,但却并未対法治作用持否定恣度。孔子有言:“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孟子対舜父杀人,舜应如何的问題作答曰:“执之而已矣。”荀子提出应礼刑兼施。儒家的重要经典也都有类似的表述,如《易·噬嗑》象曰:“先王以明罚敕法。”《尚书·康浩》曰:“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尚书·皋陶谟》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从上述儒家圣人及经典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无论儒家多么強调仁德教化的根本性,也还是給法治的补充作用留出了余地。

东汉晚期法治松弛与德治偏重的社会矛盾

但东汉晚期的社会现实表明,对德教的强调是畸重,而法治则过于松弛了。这与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有密切联系。其原因在于,儒学的官方:意识形志化,使得政治思想领域内,儒家占据了理论界的霸主地位,有傲视别家的优越感和强权,而在国家政治重德教还是法治的根本问题上,儒家明确肯定德教的思想,其与法家的对立是明显的。因此,尽管在理论上,儒家政治思想対法治的作用亦持肯定态度,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对法治的认可却总是处于被挤压的状态。与此相反,德教的言论再偏颇,也能被人接受。

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云:“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这种“任德教而不任刑”的理论与东汉晚期“议者必将以为刑杀当不用,而德化可独任”的论调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现实政治生活层面被逐渐推向了极致,上述滥用赦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王符所论“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赦,今不显行赏罚以明善恶,严督牧守以擒奸滑,而反数赦以劝之。”(《潜夫论·述赦》)所谓“数赦以劝之”,就是因为过于相德化的效果而轻视了法律的威慑作用。再比如,当儒家伦理观与法律条文发生冲突时,前者可凌驾于后者之上,东汉末年复私仇之风兴盛,替父报仇,为友复仇,因符合儒家孝、义观而受到普遍称扬,所在地方的官吏为免这些人的牢狱之灾,甚至不惜弃官以私自释放之。这就是中外不少学者提到的汉代法律儒家化,或称为儒学法典化的现象。

东汉晚期法治松弛与德治偏重的社会矛盾

综上,儒学被官方意识形态化一一德治思想挤压了法治理念——法治松弛,构成了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汉末流弊之法治松弛之间的因果链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2 19: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南昌刘先生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单纯依靠法治的局限性:面对频繁发生的盗窃行为,警方因缺乏直接证据而无法立案,导致居民的安全
2025-03-15 15:04:00
...统化治理方式。在儒家治理体系中,并非不用刑政,而是德治处于优先地位德为治本,是儒家治道关键所在。《尚书·皋陶谟》中说治国要从修身开始“慎厥身,修思永”,这样才能“迩可远”。孔
2023-12-04 04:45:00
...治为基础“内消矛盾”,以法治为保障“定纷止争”,以德治为支撑“春风化雨”,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奏响清廉高都
2023-09-08 17:49:00
...本文转自:陇东报民主法治典型案例二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新路径铁角城村位于华池县乔川乡东北部,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03户678人,面积30平方公里。近年
2022-12-17 00:22:00
“三治融合” 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质增效。强化村民自治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长坪乡强化
2023-09-15 09:49:00
...支“红蜜蜂”党员服务队引导,“3”是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造以自治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的治理理念,实现乡村发展的自主性,让广大村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
2022-12-31 00:12:00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法治德治双管齐下,守护平安出行□特约评论员陈晓静 近年来,高铁霸座事件频频冲上热搜。人们不理解,购票乘车和对号入座本是基本常识,是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基本体现,
2023-09-23 00:33:00
...化信息平台和治理队伍基础,推进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社会力量整体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强引领、双基作支撑、三治聚人心、融合添优势、发展惠民生”的新路子。“宜都模式”是
2023-11-17 00:07:00
...)”示范带,做到了“法治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法治与德治共进”,“法治之花”开遍红色文化村寨。据了解,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过程中,遵义把“五民主·三公开”融入基层社
2023-04-24 10: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闽侯廷坪乡各村村干部为“宝藏山货”代言,你认识这些山货吗?
2025-11-20 11:25:00
鲁网11月2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邹城峄山。峄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拥有多处著名楹联,既有源自秦代《峄山碑》的篆书集联
2025-11-20 13:55:00
鲁网11月20日讯靖海卫故城位于威海荣成市人和镇,是明代海防体系的重要遗存,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见证了抗倭历史与卫所文化的融合
2025-11-20 15:10:00
河南首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发布,有你家乡吗?
大河网讯 地名,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是乡愁的情感载体,更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哪些地名能承载一方的千年记忆?近日,河南省民政厅正式发布《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5-11-20 16:33:00
大河网讯(记者 王怡潇)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这支两千多人的“娃娃军”,怎样鏖战独树镇冲出险境
2025-11-20 12:57:00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两种出版物获评2025年“韬奋好书”
2025-11-19 08:36:00
10位无名烈士生前容貌被复原,26位烈士遗骸完成DNA鉴定,怀揣照片的烈士颅骨破坏严重,“可能战斗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见习记者:边义婷 剪辑:刘响)
2025-11-18 17:18:00
《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出版发行
日前,由历史文化学者孙万勇创作的《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忠于史实
2025-11-18 17:23:00
傅山园里遇良师
中华傅山园牌坊重阳时节,我所在的三立书画院一行30余人,赴中华傅山园参加纪念傅山诞辰418周年的临摹画活动。见群中张喜淯老师等现场拍摄的精彩视频与照片
2025-11-18 18:27:00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