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加速认知螺旋,实验室来了“机器化学家”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4-19 05:4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文汇报

AI驱动的科学研究正在多个领域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大幅提升科研效率并催生更多创新

加速认知螺旋,实验室来了“机器化学家” ■本报记者 许琦敏

走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综合楼一楼,一条人工智能(AI)化学实验线正在进行测试。如果一切顺利,它将在今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一位博士生花五年时间才能获得的数据,在这里只需一个月就能完成。而且,实验不会受到个人的实验技术水平、心情好坏、数据偏好等影响,可以确保实验数据规范准确。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正在推动科研范式变革。AI在解放科学家双手、提高科研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也在催生更多创新。在科学数据、算法、算力的支撑下,面向科研“第五范式”的智能化科学设施,将实现“AI科研助手+操作机器人+智能实验环境+可信多方协作”的高效迭代。

常规实验观察高度依赖人的体力和经验,而基于AI算法的无人实验将颠覆这一切。比如这条由上海科学家研发的AI化学实验线犹如一位“机器化学家”,让人类专家告别简单劳动,将智力集中于最前沿的创新探索。而这种“身边的变革”不仅发生在化学合成领域,不少新材料、药物发现等领域的实验室都已经与AI融合相伴,一个全新的科研时代已然来临。

告别摇试管、守仪器,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精力

根据实验方案,称量取样、放入通风橱开始实验,再将样品送入仪器分析——实验数据在送达研究者手中的同时,也进入数据库。无需多时,实验分析报告就传到了研究人员手中。这就是AI化学实验线未来的工作模式。

负责搭建AI化学实验线的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左智伟觉得,实验线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把博士生从摇试管、守仪器这类简单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至少可以节省他们三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

事实上,无论有机、无机材料,抑或生物制药,实验步骤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主要以取样、顺序加料、设定反应条件、分析实验结果为主。这些程序性事务正是机器所擅长的。

之所以决定将引入AI这件事付诸行动,基于左智伟的一个粗略计算:五年学习毕业时,一名硕博连读生通常会有15本实验记录本,多的可能有30本。按每本100页计算,一般平均每页会有两条有效数据,那就相当于可以积累6000条反应数据。而AI化学实验线可以24小时运转,同时进行多个实验,只需一个月就能完成一个博士生五年的积累。

从事热电材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立东研究员也有同样的感触。在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多所高校与硅酸盐所联合开展了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新材料探索研究。得益于高通量计算、数据挖掘研究平台的建立,新型热电材料的筛选与性能优化的速度获得了成倍提升。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科研提速的同时,实验室收获的还有宝贵的研究智力。在左智伟看来,科研“体力活”的大幅减少,可让实验室里的年轻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中。而且,有AI帮助,人类专家萌生的各种科研想法能够更快地执行,“预测—分析—改进—再实验”的认知螺旋式上升也会推进得更快。最为重要的是,年轻人的科研兴趣不会被枯燥重复的实验所消磨,这会吸引更多人投身科研,从整体上加速科技创新。

从存量数据中“淘宝”,突破数据和算法瓶颈

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范式一直在“迭代”。几千年前是经验范式,几百年前是理论范式,几十年前是计算范式,十几年前是数据范式,而今是AI范式。近年来,“AI for Science”正在引发一场科学革命。AI在预测蛋白质结构、自然语言学习上的表现,不断在社会上引发高度关注。在这股变革大潮下,科学家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实现数据和算法这两大核心要素的突破。

为发展AI化学,从2021年起,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从国内外引进了多位青年人才,组成了20多人的研究团队,专攻AI驱动的有机合成。薛小松就是其中之一。“数据库是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他坦言,机器学习需要大量数据,应用也受限于数据。国外很久之前就开始布局科研数据库,在这方面有着丰厚的积累;相比之下,国内大量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有些“先天不足”。

为此,左智伟正带领团队努力挖掘存量实验数据。毕竟,“发表论文只会用到一小部分数据,而且往往带有结果导向的偏见”。而实验过程中会对成千上万种新催化剂、新配体进行研究,从这些存量数据中“淘”到AI训练所需要的“宝”,概率相当高。同时,他们也期待实验线早日启动,因为AI实验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也可用来“投喂”训练算法模型。

“计算除了需要数据输入,还需要给出算法、模型和判据。”陈立东说,早在十年前,国外就提出了“材料基因”的概念,而这正是如今“AI+材料”的前身,“可以说,材料就在那里,就看你用哪种工具去挖掘、去发现”。比如,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教授就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了一些传统合金性能最好的区域,使其长期以来未获突破的材料力学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AI加盟科研,科学家的发现意识比以往更重要

“AI已这么能干了,还需要科学家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大多数科学家似乎并未惊慌失措。他们很清楚,AI是一种得力工具,可让更多研究者将智力集中于最前沿的创新。

大约十年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史迅的一位学生,在实验中无心插柳发现了一种“砸不碎”的半导体,具有金属延展性。后来,研究组发现其中蕴藏着一些新机制,可惜用传统试错的实验方法很难获得有效结果。于是,研究组运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很快得到了一批具有类似性能的材料。

史迅认为,“AI+材料”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来建立研究体系。目前,上海硅酸盐所已建立起了计算材料研究中心、材料基因研究中心,为所内外不同方向的研究团队提供合作平台,拓展人工智能与材料研发的融合场景。

在迎接AI助手的同时,科学家愈发认识到“发现意识”的重要。不少研究者认为,在日常科研训练中,学生仍需要学会动手做实验,善于发现实验中的“秘密”。因为基础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往往就隐藏于“异常”的实验结果中。

“有了‘机器化学家’,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实验的深刻理解,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被AI的加入屏蔽掉了,我们还需要找到其他训练方式来弥补这些隐性损失。”左智伟说,AI目前看来还无法主动思考实验过程中的机理,所以在为AI建立实验模型时,需要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未来一部分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很可能会被淘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9 0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识渊博,直言不讳。克里克是一个深受物理学家薛定锷和化学家鲍林思想影响的物理学家,战后从物理学转入生物学研究。他认为,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概念和精确的术语重新思考生物学的基本
2023-02-24 02:06:00
...立化学研究的精准化、智能化双驱动模式,并率先在机器化学家、离子膜、固态电解质等领域取得创新和突破。形成全新研究范式“我们希望有一个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做实验。”中科院精准智能化学
2023-05-14 16:22:00
...学技术大学,一台名叫“小来”的机器人,正在代替人类化学家做实验,它能将传统历时约1400年的工作量缩短到5周。这是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震宇、姚宏斌、江俊等为代表的科研人员,深
2023-05-01 03:24:00
AI重塑化学研究范式  “机器化学家”实现化学“最优解”
...些科研成果?论坛上,中科大教授罗毅在《人工智能机器化学家》主旨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将带来科研范式的变革和新的产业业态,“人工智能机器化学家”正是典型代表。中科大教授罗毅(李曼
2023-10-23 16:51:00
...试剂……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机器化学家实验室,一种全新的化学研究场景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看不到身穿白大褂的实验操作人员,瓶瓶罐罐的实验工作都由一台机器人完成。
2023-04-26 02:17:00
AI药物化学家登Nature子刊:重现职业化学家专业知识,有望加速药物研发
...中涉及到许多化学和生物子学科的交叉领域。而人类药物化学家凭借其多年累计的专业知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人工智能(AI)能否担任药物化学家在药物发现中扮演的角色呢?答案或
2023-11-04 17:00:00
智能机器化学家“小来”,来了!
...作者:江俊《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31日 06版)智能机器化学家“小来”。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火星陨石成功创制出实用的产氧电催化剂。这个成果最特殊的地
2023-12-31 08:07:00
本文转自:鲁中晨报机器变身“化学家”一周能干科研人员一生的活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在实验室搞研究的都是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化学家实验室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这
2024-05-15 07:41:00
DNA双螺旋发现70年:从认识基因走向合成生命
...探索生命奥秘过程中一个不灭的梦想。早在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就在实验室中利用氰酸铵合成了尿素,首次证明人类可以在实验室里利用简单的无机分子合成源自生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上
2023-02-25 05:46: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36氪首发|掘金“微醺”社交经济,精酿品牌「TAGSIU」获近千万 Pre-A 轮融资
作者 | 李小霞36 氪获悉,精酿品牌「TAGSIU 醍宿酿造」(下称“TAGSIU”)已完成近千万 Pre-A轮融资
2025-09-04 22:09:00
从形态突破到生态跃迁:华为三折叠的「鸿蒙时刻」
三折叠这个赛道,或许只有华为能够超越华为。华为Mate XT 非凡大师发布一年之后,三折叠这片“无人区”,仍然只有华为的身影
2025-09-05 00:13:00
大众网记者 张田夏荫 实习记者 张智尧 报道海信集团总裁、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芝涛正式以大赛形象大使与推介大使的身份
2025-09-04 10:04:00
第26届GOPS全球运维大会落幕,AI Infra赋能运维转型
2025年6月28日,为期两天的第26届GOPS全球运维大会暨研运数智化技术峰会在北京市圆满落幕。作为国内首个运维行业盛会
2025-09-04 11:33:00
三联家电“伙拼9.12”权益全解析!三重补贴省心省钱嗨购金秋
鲁网9月4日讯金秋家装季撞上三联家电第十一季“伙拼9.12”大型内购福利会!这场被万千家庭期待的消费盛宴即将引爆全城!多重补贴
2025-09-04 11:33:00
灵动集团旗下欢米粒心理:新学期,为青少年心理护航——以专业体系构建成长防护网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入 “刚性增长期” 的当下,资质与专业双轮驱动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灵动生活集团作为《互联网心理服务・心理测评服务通用规范》国家标准制定委员单位
2025-09-04 11:55:00
金秀之光,宏瑶传承千年瑶浴的现代创新之路
金秀大瑶山的采药人每日清晨踏遍青山,采集当地草药。这些草药通过广西宏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瑶股份”)的现代研发与技术加工
2025-09-04 11:55:00
井壁稳定“智能分析师”:Biot - Coussy PORORI团队研发井壁失稳风险分析系统
在深层能源勘探开发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钻井工程常面临地质条件复杂、井下环境多变等严峻挑战。其中,井壁失稳是导致钻井周期延长
2025-09-04 12:08:00
锦纶新材料首秀!南山智尚亮相2025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
9月2日至4日,2025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南山智尚(股票代码:300918)及旗下锦纶新材料公司共同亮相
2025-09-04 12:11:00
36氪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 | 思必驰定义对话式AI新价值
AI浪潮席卷千行百业,“中国式方案”正在无声地改写着全球科技产业版图,实现“AI+”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赋能。日前,36氪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主办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
2025-09-04 13:56:00
【宅男财经|专家面对面】近期“最快女护士”马拉松跑者张水华因赛后言论持续引发讨论。据澎湃新闻报道,基于双方发展路径的调整
2025-09-04 14:19:00
36氪:当运动消费提出“既要价值又要价格”,迪卡侬找到了解题思路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运动的快乐"。在大健康与情绪消费等推动下,运动正成为新一轮零售增长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
2025-09-04 14:26:00
再登 “福布斯中国最佳雇主”榜单,施耐德电气以数智人才引领行业发展
日前,福布斯中国公布了“2025福布斯中国·最佳雇主”系列评选结果。施耐德电气凭借在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战略布局等方面的卓越影响力和丰硕成果
2025-09-04 14:27:00
Polartec® AirCore™:以空气之力,突破性能边界
Polartec 作为美利肯公司旗下品牌,一直以推动更可持续、更具创新性的纺织解决方案而闻名。如今,我们自豪地推出革命性产品
2025-09-04 15:27:00
卡游”一月双展”亮相雅加达与东京 差异化布局海外市场‌
2025年8月,中国泛娱乐领军企业卡游(KAYOU)以“一月双展”的联动加速全球化进程。继8月20日亮相2025 IBTE雅加达国际玩具展
2025-09-04 1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