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普通工人何以“逆袭”成大师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1-08 00:0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今晚报

人世间

普通工人何以“逆袭”成大师

——记第四届“海河工匠”刘元明

普通工人何以“逆袭”成大师

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车间里,刘元明(右一)带着他的技能大师团队一起改进和研发设备。本报记者 张立摄

“师傅,我只有初中学历,刚从农村来天津,不懂啥技术,是不是永远达不到您的水平?”

“小刘,你得有自信!干咱技术工人这行,最要紧的是勤学苦练。再聪明,如果不认头学、不认头干,那照样不行。但只要任劳任怨,日后就可能超过别人,成为被尊重的行家里手!明白了吗?”

新年伊始,虽说并非产盐旺季,但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车间里干劲正酣。看着厂里中青年力量对着一个个小零件精益求精,为设备技术的迭代创新孜孜以求,57岁的公司后勤工区党支部书记、工区长刘元明感到格外欣慰。三十多年前初进厂,第一次见到师傅的画面浮现在他的眼前。

“师傅的教导和传授改变我的一生,如今我也这么带徒弟,教他们守‘匠心’、习‘匠术’、明‘匠德’。”刘元明感慨万千。从没摸过机器的学徒,到精通车工、钳工、铆焊的“全能”,仅凭一把卡钳便精准检测出一个零件0.002毫米的误差。蛮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但他从不止步,专注创新研发,让企业以行业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实现海盐采收集运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彻底改变盐工艰苦工作环境并提质增效降本……他的经历激励无数工人。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技术能手、第四届“海河工匠”、天津市技能大师,刘元明“逆袭”的密码是什么?

成功凭运气?没有真才实学改变不了命运

1987年,21岁的刘元明背上简陋的行囊,从老家河北黄骅来到天津,“最初进厂时当盐工,深知他们的辛苦,这也是立志改善收盐作业环境的原因。”刘元明说他是幸运的,4月进厂,9月就赶上厂里开办技校,学习时光对他来说可谓“一寸光阴一寸金”,“我家穷,没上过啥学,就格外珍惜机会。”

三年弹指一挥间,技校毕业考,刘元明以不错的成绩被分配到塘沽盐场机械修造厂(现长芦海晶第一分公司),负责盐业机械设备、化工设备的维修、制造等。

“盐业与其他工业不同,是细分领域,意味着制盐环节用到的设备大多买不到,也没有企业去研发生产,全凭老师傅们代代传承,自己设计、制造、维修、改进。”刘元明说,长芦盐场的规模、工艺、技术水平等在全国制盐行业一直数一数二,因此全国各地的盐场都来长芦订购设备或零件。

进厂之初,刘元明既兴奋又担心,“当年能干技术工,那是好职业。但一个车间八十多人,个个比我强,我心里就没底了。”看出“小刘”信心不足,师傅及时鼓励。“他跟我说,每个人学技术就像练武功,要刻苦打牢基础,年轻时不努力,没点真才实学改变不了命运。”师傅的话激励着刘元明苦练技术。

成功有捷径?只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精密电子测量仪器还是稀罕物件,价格不菲,加之大型设备“摩肩接踵”,测量仪很难伸进缝隙中,因此多靠技术工人拿着一把形如镊子的卡钳测量零件误差。“真正优秀的技师,手测数值精确到微米,和高端仪器毫厘不差。我问师傅如何做到的,他说了一个字:练。”

师傅的教导再谆谆,也不如一场教训让人“长记性”。“进车间半年,老师傅们开始考徒弟,一来是督促年轻人上进,二来是看谁教出的徒弟更好。那时给每人一台机床加工零件,再由师傅检验。”加工盐场设备零件,其实并不容易。“零件误差要精确到微米,才能严丝合缝装到设备里。维修也得精准,比如设备有问题,得查出是哪个零件磨损变形了多少,用机床给它修复原貌才行。”刘元明解释道。

“零件精准与否得用卡钳量,我没学好,测得不准。做完后,大家把零件5个一摞码好,我动了个心眼,把做得不好的放在每摞最下面,没想到师傅们专挑最底下的零件检查。人家用卡钳一量,说:这是你做的?你这套把戏我们年轻时就用过!师傅们都笑了,我羞了个大红脸。”但最触动他的,是自己的师傅没有半句责备,而是语重心长对他说:小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

“从那以后,我跟自己较上劲,苦练卡钳技术。”白天练晚上练,走到哪儿练到哪儿,刘元明用的是笨办法:每天清晨到厂里练习,人家休息、吃饭他也不停,别人做一遍,他做四五遍。于是,“不准”渐渐变成“偶尔准”“经常准”“次次准”,车间里的测量精确极值也不断被他刷新。“我给自己加大难度,戴上手套用卡钳测,日积月累就练出来了。”这个练出来,是指卡钳一挥,他能把零件内孔直径的误差控制在0.002mm之内,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

一次,洗盐振动筛设备故障,他测出一个零件细微变形,并修复如初,实现了维修不拆卸大型轴承套,为企业降本增效。“师傅对我说:你出师了,测得比我还准。”在刘元明看来,这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1997年他当上机加工车间副主任,后又升为主任。2009年车间并入长芦海晶集团第一分公司,他成了后勤工区长。

成功就满足?不创新哪来的发展

从“小白”到管理着实验室、制造车间等24个班组近300人的工区长,并荣获2006年度天津市技术能手称号、“五一劳动奖章”,很多人会考虑“躺赢”了,可刘元明偏偏“不知足”:“研发创新刻在海晶人骨子里,是几代技师研制出无数个‘全国第一台’,让原盐的收盐、集坨、运输实现机械化,人拉、手推、肩抬成为历史。”

“第一”为何还要创新?“安于现状,哪儿来的发展。我是一线工人,清楚每处生产环节哪有短板,怎样改进和创新能让工人得心应手。”正是凭着对设备的精通和对创新的执著,刘元明获得过多项专利。

时间来到2016年,一次接到大型筒形泵件加工任务后,他发现车间现有机床的车削直径无法满足加工要求,便在镗床上设计一套加工胎具,圆满完成任务,为企业节省外加工费15万元,这项发明还获得国家专利。自此,研发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市人社局也为他成立“刘元明技能大师工作室”。2017年,用于铣床箱体箱盖类零件表面加工的辅助装置;2018年,用于镗床箱体端口平面加工的辅助装置;2019年,用于斗轮装盐机的进料斗轮……手握的专利越来越多,他更有信心,把目光投向集团核心业务——海盐采收集运。

“随着盐滩调整改造,当时的收盐设备暴露出使用不便、效率低等问题。”他用耗电量举例:“以前一台‘塘—30’收盐机装有盐泵和水泵,一个抽一个排,两台泵装机容量45千瓦/时,平均收盐20吨/时。我们通过颠覆式工艺改进,在2020年发明‘塘—40’,只需一台30千瓦/时的盐泵,再加装新研发的可调节固液比的进料盒、360度可旋转弯头装置等,无需把结晶池的卤水排出就能收盐,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提升,一年可节电价值一百多万元。”

原本是好事,但万万没想到,新设备一经推广,反对的占大多数。“完全改变传统收盐方式,干了几十年的盐工不接受。四个收盐工区,只有一个同意试用设备。”扑面而来的非议让当时已54岁的刘元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研发投入不少,大家却不用,他常常夜不能寐,就连他爱人也问:你一个快退休的人搞什么创新,图嘛呢?“就图我当过盐工,知道盐工有多苦,得改变他们的工作环境!”

坚持,让他换来另一个“没想到”:工区试用效果比预想还好,人力、时间节省一半,效率、产量增加一倍。“大家口口相传,换设备的呼声越来越高,曾经拒绝的工区长主动找我,‘刘工’又变回最‘抢手’的人。”他笑道。

成功靠自己?是好几代人干出来的

翻开刘元明2023年个人工作总结,大型废旧设备的维修利用、研制自动集盐堆坨机……一年里共完成六项创新或改进项目,每项少则降本三五万元,多则为厂里节省百万元。总结里不曾提及个人,所有研发是“技能大师团队完成”。他总说:“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一代代海晶人创造的,决定企业和行业发展得靠团队力量。”从业三十多年,他保持每天6时30分准时到岗的习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动工区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浓厚氛围。

厂里的技术工人趋于“老龄化”,亟待培养年青一代,他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作用,组织开展各种培训、练兵和技术交流,推动青年骨干成长成才。“与其说是师徒,不如说是好朋友。”在工作上他因材施教,采取“师带徒”“一帮一”“结技术对子”等办法,带动全员技能、创新水平整体提升,不让一人掉队。生活中他关心每个人,有迷茫拉一下,有困难帮一把,大家都愿意跟他说心里话。

“现在我也是老师傅,一次我们考较年轻徒弟做零件,他们也把做得不好的‘藏’在底下,那一刻忽然明白了师傅当年的苦心。”刘元明用师傅的方法教导徒弟:技术工人绝不能说“差不多”,必须精准、精湛,比别人更勤奋刻苦。

刘元明越发感受到,技能人才如今迎来新发展机遇。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给了技术工人广阔的进步空间、受人尊重的地位和荣誉、职称评审的肯定、越来越高的待遇等,让更多一线工人特别是年轻人才看到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就算原始学历不高,一样能成大师。”刘元明说,新年拼干劲,他将带领团队,继续在创新之路上奋力奔跑、一路向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8 06: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技术传承 贵在匠心
...年出生的王明明,长得颇为白净,乍一看很难把他和车间工人联系到一起,然而他已经获得了安徽省技能大奖和全国优秀农民工、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数一数二的数
2023-01-18 07:16:00
矿井里的“机电神医”
...学一身技术。大工匠、首席技能大师的评聘,畅通了技能工人成长通道,让一名普通工人收入更高,在单位受尊重、在社会有地位。”张工厂说,各级工会组织注重把长期工作在生产科研一线,在平
2024-01-11 01:58:00
6位“大国工匠”如何抵达职业高峰?
...、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大国工匠的带动作用能在产业工人中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产业工人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理解和践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冯喜良说。04追求卓越“不断
2024-01-18 14:01:00
...公司节约27.3万元。除完成本职工作,彭小彦还不忘发挥大师工作室平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近两年来,她带领团队完成各种工艺、科研试制项目攻关20项,围绕生产攻克加工制造难题120
2024-02-29 01:00:00
0.1微米!超精密加工全新利器来了
...间位置停留时间的专用计算机程序等。机械取代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借助新工艺,戴一帆团队突破了基于精度进化原理的控时磨削加工技术,形成了圆柱类零件在位加工检测一体工艺方法,成功研制出
2023-11-29 07:05:00
【向上吧 新工匠】当好大国重器上的“螺丝钉”
本文转自:工人日报12年与精度较量,刘志刚感到,小零件里有九天揽月的浩瀚,也有成就自我的确幸——【向上吧 新工匠】当好大国重器上的“螺丝钉”本报记者 陶稳《工人日报》(2023年
2023-07-17 02:57:00
挥洒青春 逐梦蓝天(守望·特别策划)
...岗位上。无论技术上,还是道德品行等方面,他都是年轻工人的榜样。 耳畔机器低沉轰鸣,王刚粗大有力的手掌抚摸着铣床,回忆起往事。那时正值我国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起步阶段。这
2023-02-09 06:07:00
让更多青年成为行家里手(党代表在一线)
...近,我们公司又顺利完成了一次等级评定考核,23名一线工人获得缝制机械装配调试工三级认定,39名工人获得缝制机械装配调试工五级认定,看着这些年轻工人们在岗位上扎实磨练自身本领的
2023-09-07 05:26:00
高鹏祥:工匠梦又近了一步
...摆放也都经过了反复训练,最终在大赛中获得优胜奖。(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王维砚 通讯员孟晓辉)举报/反馈
2023-06-10 15:5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