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技术传承 贵在匠心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1-18 07:1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为了尽快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要领,每次下班后,他都会跟在老师傅们身后“偷师”几个小时。通过长期努力学习,他从数控机床的技能“小白”成长为专啃技术“硬骨头”的专业名师——

技术传承 贵在匠心

技术传承 贵在匠心

近日,王明明(右一)与徒弟讨论产品加工细节。

技术传承 贵在匠心

扫码阅读更多内容

好学 技术“小白”成长快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六安市经开区的六安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加工车间里,王明明正在和徒弟周晨阳讨论一款零件的加工工序细节。

前一天晚上刚刚上了小夜班,王明明这时候本应该在家休息,但徒弟的一个求助电话,王明明便又回到了车间。作为一名“技术控”,只要说起工作,王明明总是精神十足。

1985年出生的王明明,长得颇为白净,乍一看很难把他和车间工人联系到一起,然而他已经获得了安徽省技能大奖和全国优秀农民工、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数一数二的数控车工好手,专啃技术的“硬骨头”。

2010年,王明明从杭州回到老家六安,进入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数控车加工工作。“我在杭州的工厂工作了4年,但从事的工作和数控机床毫无关系,也没有什么科班学习的经历。来到‘永达’,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回忆起自己当学徒工的日子,王明明笑眯眯地说。

作为一名学徒工,在车间里可不能“等靠要”,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数控车工,就要眼里有活。王明明在工作之余,总是“牢牢”跟在几名老师傅身后,仔细观察老师傅们的每一个工作细节。遇到问题,他就向老师傅们询问。“为了尽快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要领,每次下班后,我都会‘厚着脸皮’跟在老师傅们身后‘偷师’几个小时。厂里的师傅们也很亲切,总是愿意在忙碌中指点我一二。”王明明说。

没有科班学习的经验,王明明便自己买了数控加工方面的书籍在家苦读。“操控数控机床要求有全面的知识,要会编程、会看图,对产品结构、材料特性也要了如指掌。”王明明告诉记者,刚开始接触数控机床,自己编写的加工程序冗长无比,而车间里老师傅编写的代码却十分简单明了。好学的王明明一边请教老师傅,一边啃专业书籍,拼命填补知识上的空白。

2017年,王明明得到了一个进一步学习的宝贵机会。在六安市开展的“名师带高徒”活动中,他作为学徒,跟厂里著名的技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詹求锋学习技术。成为大师的徒弟后,王明明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跟着詹师傅,一方面是学习他的技术,更多的是学习他钻研的精神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王明明告诉记者,詹求锋在工厂里负责技术攻坚,需要对技术进行各种创新升级。王明明抓住这个机会,了解了很多工作上先进的经验,在攻关项目中与师傅充分讨论,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么多年来我带了不少徒弟,王明明是其中最爱学习、最喜欢讨论的。遇到了问题,他从不畏难,总是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钻研难题。即便是现在,每每遇到技术攻关难题,我还是喜欢找他一同琢磨。”说起徒弟王明明,詹求锋竖起了大拇指。

钻研 技术“达人”屡破难题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王明明在公司的产品生产研发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渐承担起了新产品的试制研发任务。

2016年以前,“永达”在生产动齿轮的过程中,多采用内花键加工,造成了端面跳动变大,后续还要4道工序加工才能完成。落后的工艺使磨床砂轮损耗特别严重,且产品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针对此,王明明和车间工人一起研究解决方法。他大胆地采用静涨芯轴替代磨床芯棒,用车床替代磨床直接加工,工序一下就减少了2步,而且不再使用砂轮。“这款动齿轮是我们公司的主力产品,每月产量有几万件,靠着王明明的技术改良,为我们公司创造了很大的效益。”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2020年,王明明接到了一项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批2000件蜗杆的制作。“这批蜗杆对齿形加工要求很严格,精度要求控制在0.01毫米以内。我们工厂以前就生产过这款产品,但批量很小,采用螺纹磨床加工,用这种工艺,一天两班工人最多只能生产20件。”王明明告诉记者,这次要求10天交货2000件,公司上下非常重视,将这一技术攻关难题交给了王明明。

时间紧、任务重。王明明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技术改良中。既然使用螺纹磨床技术效率难以提高,王明明便果断摒弃了老加工方法,从改制刀具、优化程序等方面入手,只用了短短一两天就完成了技术升级,全程使用数控机床完成了该款蜗杆的生产。采用新技术,一个班的工人一天便可以生产100多件产品,最终成功在期限内完成了该批次蜗杆的生产任务。

钻研图纸、琢磨材料、装备刀具、编写程序……心细如发的王明明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每一道程序都认真小心对待,每一次都成功完成了产品的试制工作。

传承 匠心精神是根本

从技术“小白”到“达人”,王明明始终不变的是一颗匠心。从入厂之初指点他技术的老师傅,到“名师带高徒”中教导他的大师詹求锋,工匠精神在以詹求锋、昌春海、王明明等人为代表的永达机械一批批工人师傅中传承不已。

“技术要进步,企业要发展,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一同发光发热。我希望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大家一同前进。”王明明说。这些年来,他注重以身作则,为公司培养更多高技术人才。

2018年底,王明明被六安市人社局评选为2019年度“名师带高徒”名师。周晨阳、刘绪成两名青年员工成为王明明第一批徒弟。面对两名并不比自己小多少的徒弟,王明明尽心尽力,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还积极带领他们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每当刘绪成和周晨阳在生产操作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王明明总会亲自示范加工过程,讲解编程难点,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自掏腰包为徒弟们购买专业书籍让他们自学。

“王师傅就比我大5岁,既是我的师傅,也是我的大哥。遇到问题,他从来不藏私,总是倾其所有,将技术和经验与我们分享。每次他接到了新产品的攻关任务,也总是叫上我们两个徒弟,一边讨论一边教学,让我们受益匪浅。”说起王明明,周晨阳的语气中既有尊重、也有感激。

在王明明的教导下,刘绪成、周晨阳取得飞快进步。2020年,两人参加六安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分别获得数控车项目一、二等奖。

“无奋斗,不青春。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对我既是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我将不忘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把匠心传承接续下去。同时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将继续在岗位上尽心尽力,帮助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王明明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8 08: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改变。”美中电商贸易协会执行会长、风雷集团执行总裁王明明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参与创办跨境物流公司起,王明明深耕跨境电商行业14年,在她看来,当前跨境电商行业正处在蓬
2024-10-26 21:29:00
《我们的日子》五个小孩结局:雪花考清华,思宇接替杨大山成老板
...体检,到处问医生,就想在他长大之前治好他。可是医疗技术太落后,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后,王明中依然没有办法治好,还被一群孩子堵在厕所,揭穿了父母一直以来的伪装,原来他有病,原来他
2023-02-14 19:55:00
《我们的日子》王明中的结局,真是令观众失望,白白牺牲了严冰
...和刘淑霞这个大家庭,可以说是一地鸡毛。王宪平的儿子王明中因身体的残缺,长期被姥姥偏爱,养成了自卑敏感的性子。而王雪花从小到大风风火火,总爱闯祸。至于弟弟王宪安,更是让王宪平操
2023-02-27 21:33:00
《我们的日子》雪花永远不知,明中的日记本背后
...宪平和刘淑霞心里永远的痛,他们一直想要治好他,奈何技术不够,钱也不多,不敢轻易尝试。明中知道家里的情况,知道爸妈问他这话的意思,是想让他妥协,选择工大,可他不想呀,于是他用“
2023-02-15 15:52:00
“大师列传”国际版|王明明:诗心涵泳,丹青立境
...话,你就会有信心。中国的艺术必须得按中国的来走。”王明明,五岁习画,六岁已拿下国际绘画大奖,被誉为“神童画家”。师从李苦禅等多位当代国画大师,深受传统文化滋养,并执着探索传统
2023-01-27 15:26:00
丁克18年,我42岁怀孕,没想到丈夫侄子得知后,砸了我的车
...没有孩子。原因是我们曾达成一个承诺——让王强的侄子王明在我们老去的时候来照顾我们。王明是王强的大哥的儿子,比我们年轻十多岁,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我们觉得既然是家人,让他来照顾
2024-02-09 14:16:00
突然听不见?别错过“黄金救治72小时”
...不少见。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科中心副主任、耳内科主任王明明提醒,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的治疗无效率,要注意抓住其治疗的黄金72小时。突发性耳聋发病率升高青少年儿童也不少见山东省耳鼻喉
2023-10-10 09:06:00
我们的日子6:看到严冰的结局,才懂为何大家都纷纷弃剧的真相
...活于他而言,没有味道,没有生机,更没有光。长大后的王明中自私自利王明中四岁,被检查出没有睾丸,会影响生育。妹妹还没有出生之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有的疼爱都集中在他身上。想
2023-02-24 20:41:00
照亮困境孩子的成长路
...照亮困境孩子的成长路——记巨野县交通局“爱心妈妈”王明明在今年全市的“三八”妇女节表扬大会上,来自巨野县交通运输局的王明明作为巾帼典型作了事迹报告。志愿服务7年,她组建了66
2024-03-20 10:4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对话陈铎:让更多人关注沙滩文化
多彩贵州网讯我觉得应该加大对沙滩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扩大影响力。”11月11日下午,受邀参加遵义沙滩文化诗文名篇朗诵会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2025-11-11 22:04: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 | “穿”上它,还能多走一公里!
大皖新闻讯 系好腿带、扣紧腰带,穿上“机械护膝”爬楼梯,竟然毫不费力。11月11日上午,“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5-11-11 21:29:00
融合艺术与体育,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穗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近日,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广州香江1号艺术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本次展览遴选雕塑家
2025-11-11 21:29:00
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今天,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开幕
2025-11-11 21:29:00
多国诗人相聚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与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2025-11-11 21:29:00
中国网11月11日讯(记者 孙晓彤)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文明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论坛暨《文明研究》新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11-11 13:45:00
短视频带火动物园 彰显流量向善价值
郭海英近日,贵州凯里市一家位居深山的动物园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70岁退休教师冯元勇守护的这家动物园位置偏僻、设施陈旧,但动物们被照顾得很好
2025-11-11 13:49:00
冰层下千年共谱的时光: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 》
“最后的渔猎部落”概念,最早来自于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先生的著作《最后的渔猎部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曹保明在吉林大学当教师
2025-11-11 13:52:00
普定县:一碗黔面闯市场 让“黔味”飘香全国
一把深山寻常的面条,经过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贵州大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热销爆款。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2025-11-11 11:29:00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开封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刘昱渤编辑:申久燕审核 :范昭
2025-11-11 11:35:00
为进一步发挥毕节市旅游协会搭建行业桥梁纽带、助推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宗旨作用,全面展现毕节市独特的城市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5-11-11 11:35:00
贺 信贵州省体育代表团: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拳击男子51公斤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张家茂不畏强手、奋勇拼搏
2025-11-11 11:35:00
小叶医探 | 刚上床就打呼,却说没睡着?医生科普:这是“浅睡眠”错觉
大皖新闻讯 “明明听到他打呼噜,叫醒后却说自己没睡着?”近日,合肥市民朱女士几次推醒丈夫时,却遇到这样的困惑。社交平台吐槽引来了不少“同款”
2025-11-11 12:12:00
西电程鹏飞教授团队研发“人体痕量气体探测装备” 助力重大灾害救援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程鹏飞教授团队接连收到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对该团队在“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事故”和“8·7兰州榆中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诚挚感谢
2025-11-11 12:06:00
山西太原一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当地辟谣:系暖气管道破裂喷水后带出泥沙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有网民在评论区称有粪便喷出
2025-11-11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