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关阅读:一代文豪女儿惨死路旁,他让江山改姓,百姓爱戴,为壮阳离奇身亡
一、
人们普遍认为,韩愈被贬潮州是因为上了一篇言辞激烈的《论佛骨表》,得罪了唐宪宗,从而导致祸从天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
我们探讨历史问题,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到复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中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把一件事的发生简单地归结于与此事件有直接因果联系的人或事,是肤浅的,也是片面的。
唐宪宗在位期间,鼓励大臣直言进谏,形成了贞观、开元之后从未有过的良好风气。韩愈的《论佛骨表》虽然过分,但是韩愈这个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他的功绩都是十分出众的,唐宪宗断不可能因为这点事而将他贬黜蛮荒之地的潮州。
笔者认为,元和年间复杂的内外斗争,才是韩愈被贬潮州的根本原因。
这下有意思了吧?先点个关注吧……
二、
公元806年,28岁的宪宗继位,改元“元和”。他年富力强,力图有所作为。然而藩镇割据严重影响朝廷权力,主要有北面的成德镇,东面的淄青镇,东南的淮西镇。淮西(又称彰义)节度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去,在朝廷没有任命的情况下,其子吴元济自封为候补节度使。这在过去来说,是割据藩镇的常规操作,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是这次不同了,宪宗权衡利弊,决定以此为契机,揭开讨伐割据势力的序幕。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宪宗下诏正式讨伐淮西,令宣武等十六道兵马合围进剿,然而进程并不顺利。
元和十年(815年)九月,以宣武节度使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但韩弘“欲倚贼自重,不愿淮西速平”。
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以李愬(shuò)为随唐邓节度使(随州、唐州、邓州),李愬成为平定淮西极为关键的人物。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任命宰相裴度兼领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慰处置使,出征淮西。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李愬在密报裴度并得其同意后,率领九千人马,雪夜奇袭蔡州城,生擒吴元济,淮西平定。
三、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宪宗命主战派宰相裴度为统帅,出征淮西。
此时,主和派宰相李逢吉担心裴度在淮西立下大功,不断给裴度使绊子。跟李逢吉一伙的有个翰林学士名叫令狐楚,这人后来也当过宰相,是个雄才。
裴度出征前,皇帝要下诏书,好让裴度师出有名。起草诏书的任务刚好落到了令狐楚头上。于是令狐楚在制诏中玩起了文字游戏,意图“激贼怒弘”,趁机挑拨裴度与前线都统韩弘的关系,被裴度识破。
裴度在草诏上圈出了几个关键错误,还标出了正确答案,请求宪宗按他的意见修改。宪宗完全同意裴度的修改意见,还咔咔两下就免去了李逢吉的相位,同时解除了令狐楚的内职。
当时还有个叫皇甫镈(bó)的,利用财政权,克扣讨伐准西诸军的粮料钱,同李逢吉立场一致。如果被这三人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双方的尖锐斗争中,李逢吉、令狐楚、皇甫镈一方暂时失败,伺机报复。
这时候就要提一提韩愈了,再不提都要把他给忘了。
韩愈在此之前就上书了,不过大家不要紧张,还没到《论佛骨表》那集。
韩愈上的是《论淮西事宜状》,“条陈用兵利害”,提出了系统的策略,坚定了宪宗讨伐淮西的决心,给了裴度以极大的支持,因此他跟裴度一样,是坚定的主战派。
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主和派,身不由已地卷入了早期的朋党之争。
四、
裴度出征的时候,韩愈被任命为行军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韩愈跟随裴度赴淮西作战都做了什么呢?
根据《韩文公神道碑》可以看出,韩愈至少显示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才能。
一是超凡的外交能力。仗还没开打,就巧妙地说服了“欲倚贼自重,不愿淮西速平”的宣武节度使、淮西诸军都统韩弘,使其听从裴度调遣,为裴度争取了重要力量。
二是敏锐的军事嗅觉。淮西战役,关键一战在于李愬雪夜偷袭蔡州城,活捉吴元济。但首先提出此计划的却是韩愈,只是裴度没有批准他带兵去执行,不然韩愈可赚大了。
三是突出的大局意识。活捉吴元济后,韩愈向裴度建议,借着当前浩大的声势,写信劝降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结果不费一兵一卒,招降了王承宗,极大地扩大了平定淮西的战果。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韩愈不是个只会舞文弄墨的文人,他真是个文武全才!
班师回朝后,朝廷按功行赏,韩愈以军功迁升刑部侍郎。
当时有个我们很熟悉的大诗人刘禹锡,在写给韩愈的信《与刑部韩侍郎书》中说:“退之从丞相平戎还,以功为第一官”,可见当时社会上对韩愈的评价极高。
韩愈功成名就,是裴度一方的重要人物。正当裴度、韩愈意气风发之时,危险已然临近,李逢吉、令狐楚、皇甫镈他们要下死手了。
五、
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十四日,韩愈奉宪宗之命撰写《平淮西碑》,“请纪圣功,被之金石”。韩愈知道“兹事至大”,足足花了七十天才写成,于三月廿五日上呈宪宗,当然,此前肯定是经裴度同意过的。
四月一日,宪宗命人将碑文写赐韩弘,并刻石立于蔡州城头,这说明宪宗是认可碑文内容的。韩弘看了碑文,“寄绢五百匹”给韩愈“充人事”,表示感谢,可见韩弘也是认可碑文内容的。
淮西的平定,李愬活捉吴元济的雪夜奇袭相当关键,他几乎亲手结束了耗时三年之久的战争,其功绩无疑应充分肯定。但总的来看,裴度之功属于战略决策性质,李愬之功属于战术执行性质。
韩愈的碑文,并没有什么问题。
李愬能有这样的功劳,其实是此前李逢吉提拔他当随唐邓节度使的结果。可见李逢吉对李愬有大恩,李愬对李逢吉的感情,必然比裴度更深。
因阻挠裴度讨伐淮西而罢相出朝,伺机报复的李逢吉,终于等到了这天。他以韩愈撰写的碑文过分夸奖裴度为由,向李愬进行挑拨。李愬中计了,他要争居首功。
于是李愬的妻子到宫中诉说碑文“不实”,当然,这肯定是得到李愬同意的,甚至可能就是李愬指使的。李愬的妻子是谁?她可是宪宗皇帝的亲表妹。
宪宗迫于种种压力,将韩愈的《平淮西碑》作废,叫人重新写。真是欲加之罪、御加之辱。
六、
仗毕竟打完了,既然打完了,打仗的人就可以靠边休息了。
当初裴度进入蔡州后,就有人造谣诬陷他没收了吴元济妻女的珍宝占为己有,宪宗当时就对裴度的人品产生了怀疑。造谣的不会有别人,肯定是被裴度搞过的皇甫镈,此人在财政方面颇有手段,因此很得宪宗宠信。
元和十三年九月,宪宗任命皇甫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裴度等人以群臣的反对意见极言进谏,宪宗非但不予采纳,反而怀疑裴度搞朋党。宪宗说:“人臣事君,但力行善事,自致公望,何乃好树朋党?朕甚恶之!”
宪宗不怀疑李逢吉、令狐楚、皇甫镈他们结党营私,而断定裴度搞朋党,可见这时宪宗信任皇甫镈而开始厌恶裴度,双方斗争向有利于皇甫镈一方发展。
危险越来越近了。
韩愈呕尽心血撰写的碑文又却遭到李逢吉、皇甫镈、李愬妻子等人的强烈反对,心情肯定是不好的。韩愈要写《论佛骨表》了,历史终于来到了这一集。
《论佛骨表》彻底激怒了宪宗。
天降大罪,宪宗要杀韩愈,就连裴度等人求情,宪宗都说“固不可赦”。毕竟这时候宪宗已厌恶裴度了。厌恶裴度,也就看不惯他身边的韩愈。
在宪宗看来,裴度反对任皇甫镈为相,是伐异;为韩愈求情,是党同。党同伐异,裴度搞朋党证据确凿。
七、
宪宗不杀韩愈而将其贬潮,不是由于裴度等人的求情,而是“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是宪宗看了皇亲国戚的面子。
人啊,还是得有名声,韩愈毕竟是公众人物。
皇甫镈这边更来劲了,居然怀疑《论佛骨表》是冯宿代韩愈起草的。冯宿这人也追随裴度参加了平定淮西,是裴度的人,就这样被怀疑出朝廷了。
后来,裴度也被赶出了朝廷。
韩愈贬潮后,曾上《潮州刺史谢上表》,措辞悲苦,深悔失礼。说些颇为动情的话,或许有可能会给韩愈的命运带来转机。宪宗看了之后,也说韩愈“大是爱我,我岂不知?”想重新起用韩愈。
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担心韩愈复出后对自己不利,毕竟韩愈被贬潮州,他“居功至伟”。于是说韩愈还是太狂妄了,建议先往北调一点,以观后效。于是韩愈并没有马上被召回朝廷,而是从潮州调到了江西宜春。
皇甫镈借《论佛骨表》打击裴度一方的险恶用心,再明显不过了。
但是皇甫镈毕竟只是宰相,宪宗才是幕后真正的主宰。
当初为了平定淮西,重用裴度,于是将裴度的对立面李逢吉、令狐楚贬出朝廷。如今任用皇甫镈搞财政,将皇甫镈的对立面裴度赶出朝廷,同样是宪宗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久之后,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就被物理磨平了。
抑制功高的裴度,牺牲韩愈的文名,调整朝廷内部关系,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韩愈,只是权力漩涡中的一叶浮萍,而已。
后记
因《论佛骨表》险遭杀身之祸,是韩愈一生中所受的巨大挫折,但并不是他被贬潮州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放到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2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