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
“百乡园”里万般情
■沈红飞 陈俊铭
在远离大陆的波涛之中,有一个无淡水、无市电、无居民的“三无”小岛——南澎岛。东部战区某部的官兵就驻守在南澎岛上。
一
“金成,我要离岛的时间快到了,‘百乡园’以后就交给你了。”
司务长俞李文在即将离队之际,把自己悉心照料多年的“百乡园”交到了副班长刘金成的手上。
这片海域常年大风,特定的季节,极端天气可能导致补给船只无法靠岸。早年间,岛上官兵会因吃不到新鲜蔬菜而缺乏必需的营养。因此,官兵多次尝试在岛上种植蔬菜水果。可是,南澎岛土地贫瘠、土壤含盐量高,无论官兵如何精心照料这些菜苗,它们都难以在岛上存活。直到有一天,一名休假结束返回南澎岛的战士,从老家带回了一包肥沃的泥土,让大家看到了开辟菜园的希望。从那时开始,每一位休假的官兵都主动将自己老家最适合种植的泥土带回来,撒在菜园中。这是官兵故乡的土,一包包土壤慢慢汇聚成了现在的小菜园,大家给它取名叫做“百乡园”。
今年,是刘金成守岛的第3年,他对岛上的一草一木已经十分熟悉了。他热爱着这片土地,打理好“百乡园”,他责无旁贷。
“走,带你去转转。”俞李文扛起锄头带着刘金成来到了菜地。到目前为止,这片菜园里已汇聚全国23个省、百余乡镇的土壤。在守岛官兵的照料下,先后有20多种蔬菜在岛上安了家。
俞李文详细介绍了每一种土壤的作用和每一块区域划分种植的蔬菜特性。他挥舞着锄头,手把手地将修菜畦技艺传授给了刘金成。
“咱们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刚上岛的新兵可能还不太理解种菜的困难……”话还没说完,俞李文赶紧纠正一名新兵:“慢点慢点,浇水不要一次性浇太多,等水渗下去了再浇,不然土会流失的……”
望着眼前的“百乡园”,刘金成心中感叹,大海很广阔、家乡很遥远,在日复一日的工作训练中,南澎岛早已成为官兵的第二故乡。
二
去年10月,刚下连不久的新兵刘杨在码头等候着休假归队的班长夏超。不多时,一个肤色黝黑的瘦高个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他弯着腰,身后背着沉重的背包。刘杨赶紧上前帮忙,和班长一起拎着背包直奔菜地。
一到“百乡园”,夏超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一袋袋仔细包装的土。夏超笑着解释道:“这次休假回家,我带爸妈去了峨眉山和九寨沟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我就挑点当地的土装进袋子里,想着带回咱们岛上,就像把我一路旅程的记忆分享给了南澎岛。”说完,他拿着一袋土撒向垄里。他指着菜垄说:“菜园里的土都是我们守岛官兵一点一点带上来的。这么多年来,南澎人都有休假归队带土上岛的习惯,现在我们吃的菜都带着家乡味!”
听完班长的讲述,刘杨看着“百乡园”里写着“华东区”字样的木牌怔怔出神,思绪也飘回了家乡,他有些想念家乡的菜了。在“百乡园”里生长的鲜绿菜苗,正无形中拉近官兵与故乡的距离。
“等有机会我也要带点费县的土回来,撒在华东区的地里。”刘杨默默在心里说。
三
守岛12年的老班长廖铭坚结婚两年了,这是他的妻子第一次上岛。
一下船,廖铭坚就向妻子介绍起了南澎的风貌。走到“百乡园”时,妻子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整齐的菜垄上绿油油的黄瓜、红彤彤的西红柿……没想到,在这样偏远的海岛上还有一座“世外桃源”。
廖铭坚骄傲地向妻子讲述了“百乡园”的来历。“百乡园”不仅是守岛官兵亲手开垦的一方菜园,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漫步营区,营房前有一块写着“难舍南澎”字样的巨石,这正是守岛官兵对南澎岛热爱的缩影。在了解丈夫和战友的工作、生活后,这群守岛官兵骨子里透出的淳朴让廖铭坚的妻子心生敬佩。
聚少离多,是每一名海岛官兵的生活常态。离别之际,他从口袋掏出了几个西红柿递给了妻子:“乘船还要好几个小时,把我亲手种的西红柿带着在船上吃吧,可甜了。”
送别妻子一周后,廖铭坚收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打开的一瞬间,他闻到了熟悉的味道。包裹里有一张纸条,上面是妻子娟秀的字迹:这是从老家小院里挖的土,希望给你们的“百乡园”添砖加瓦。
这是一名军嫂对军人丈夫的支持。在遥远的小岛上撒一把故乡的土,能让丈夫感受到故乡的温情与家人的守望。
四季轮转,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石壁。“百乡园”里,官兵正在忙碌着。他们无惧风雨、以岛为家、以苦为荣,在贫瘠的小岛上种出了生机与希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7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