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追溯有清一代的历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08:1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镇江日报

追溯有清一代的历史

——访《镇江通史·清代卷》主编戴迎华

追溯有清一代的历史

追溯有清一代的历史

摄影 花 蕾

本报记者 花 蕾

戴迎华: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镇江通史·清代卷》主编。

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

在位于江大附近戴迎华教授居所宽敞明亮的书房里,记者见到了她。窗外是突然来袭的寒流,室内却温暖馨香,一如戴教授说到她所爱的历史带给人的舒服感觉。

误打误撞和历史结缘

戴迎华出生在泰兴农村,爸爸在供销社工作,妈妈在家操持家务,家里姐弟四个,忙于生计的父母根本管不了孩子的学习。戴迎华的父亲曾经当兵,在部队吃了没文化的亏,虽然家里孩子多,但他坚持供所有的孩子上学。而戴迎华从小就是个乡里有名的聪明孩子,学习根本不用家长操心,虽然只能在村小、乡镇中学就读,却一路顺利地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读历史专业纯属误打误撞,因为那个时候学校为了保证录取率,让学生都填报了提前录取。对大学专业懵懵懂懂的戴迎华因为外语成绩很好,本来填的是英语作业,却被调剂到了历史专业,但是甫一入门,她就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越学越有意思,兴趣十足地钻了下去。

1990年,戴迎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泰兴黄桥中学工作。因为丈夫在镇江工作,1993年,戴迎华调到了江苏理工大学社科部工作。1995年,她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师从谢俊美进行晚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刚读研,对选题还有点摸不着头脑,很善于启发学生的谢教授看戴迎华是从镇江过来的,就建议她重点研究一下长江运河交汇处的镇江的开埠史,最后戴迎华的硕士论文就是《镇江开埠问题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戴迎华主要进行了镇江近代社会变迁相关研究,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她的选题《镇江开埠及其近代社会变迁研究》入选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5年,戴迎华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读博,师从张海林教授,研究清末民初旗民生存状况。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她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她的《清末民初旗民社会变迁与国家认同研究》《清末民初旗民生存状态研究》分别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镇江是个可以让人时时亲近历史的地方

1993年7月,戴迎华刚到镇江工作的时候,学校附近还不像现在这般繁华。那时她住在丁卯,交通远没现在方便,很多路还没修,上班得乘公交车或中巴从东门绕到学府路。她记得东门往东的学府路两边是高大的梧桐,往东渐渐就是一片田园风情了。学校位于镇江东郊近当时的丹徒镇,旁边有很多农田,她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附近的大片茨菰田,开花时节,茨菰小小的白花如玉般脱俗,有空的时候她很喜欢去田边散散步。购物一般在附近的丹徒镇。有时候下个决心,乘公交车摇摇晃晃进城,去大西路和大市口逛逛,印象中一开始大西路比较繁华,渐渐地就是大市口更热闹了。

由于交通不便的缘故,戴迎华来镇初期活动范围更多是在学校周围,闲暇常去学校北门外的长江边游玩,感觉很特别。江堤内,鱼塘星罗棋布,鱼儿时而跃出水面,渔舍零星点缀,现实岁月美好之感扑面而来。江堤外,一江横陈,气势非凡,西眺镇江城,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辛弃疾词句的意境:“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仿佛置身于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感觉非常震撼。江北,是一览无余的平原,而一过江,就有青山连绵。戴迎华来了没多久就爱上了镇江这座山林城市。

历史专业的出身使得她探寻镇江历史的念头日显。来镇大半年后,戴迎华约了几个好友从学校北门出发,沿着江堤一路骑行至焦山门口,再由轮渡登上焦山游玩,初次游玩了焦山的定慧寺、碑林,观摩大字之祖《瘗鹤铭》石刻,然后登上焦山古炮台,她想起了镇江保卫战,感觉镇江如此真实而易于感知,仿佛走进了当年读的历史里。寻访过镇江的历史古迹后,戴迎华觉得历史的镇江在生活中时隐时现。

作为一个外来的新镇江人,戴迎华感觉镇江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无论是从饮食、风俗习惯还是文化成果上看,镇江有移民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镇江文化有非常强的包容性,外来文化沉淀下来和镇江本土文化融合得非常好。

同时镇江又是个非常宜居的地方,地方不大,有山有水,生活各方面非常方便。所以即使后来先生调到南京工作,南京他们也置了个家,但是戴迎华还是喜欢待在镇江,一直以在镇江生活为主。

追溯有清一代镇江的历史

《镇江通史·清代卷》的编撰任务交给戴迎华的时候,她压力很大。因为, 她对修史这件事有很重的敬畏之心,作为地方通史的编者,首先得有负责任的态度,得有研究功底,也得有学术见地。地方修志,还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它会一直传承下去。戴迎华在高校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种情况让她很难有整块的时间来进行专门研究。虽然一直是搞历史研究,但是她的研究领域偏向于晚清以来的近现代史。而既有研究对于镇江清代史的整体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零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一领域的讨论,并更多地集中于晚清时期,基础相对薄弱。研究中,史料的搜集整理劳心耗力,全面梳理镇江清代史并同时凸显出地方固有的历史特征,需要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这让她不免心中忐忑。加上戴迎华做事是追求做到极致的人,如果在编撰中有什么瑕疵,那将是一辈子的遗憾。

但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戴迎华最终接受了这项艰巨的工作,让她决定加入编撰团队的主要原因在于:镇江可谓是她的第二故乡,在此生活工作三十余年,早已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作为新镇江人,理应服务镇江地方,贡献绵薄之力。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及相关领导的信任、鼓励和支持给了她足够的信心。还有一点就是,她从读硕士时研究方向就是镇江开埠问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镇江晚清历史的思考和研究长达二十余年,以此为契机,追溯有清一代镇江的历史,有学术价值。

接受任务之后,戴迎华就直面新的挑战,以前前清历史她只是大致了解,现在就得认真细致地去展开阅读和研究,形成自己的思考。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搜集到的清代前期历史资料。镇江清代史的特征,戴迎华认为有四个特点:一、清代镇江的历史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前后阶段性特征迥异。二、战争对清代镇江历史演进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极大程度影响了清朝国家的历史趋向。清代镇江的历史发展是清朝国家历史的缩影。三、在清代镇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商业和漕运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四、文化方面,镇江辖域不大,但科举教育相对发达,成果比较显著。嘉庆以前,今镇江府辖地理范围进士数总共有百余人之多。文化世家大族特征明显。文化成就方面,文学成就斐然,史学中山水地理和寺庙专志的撰写为一大特色。经学和诗词书画艺术亦有杰出成果。

经过三年的努力,经历过吃不好睡不好的精神压力,2023年12月21日,戴迎华已经完成了《镇江通史·清代卷》的初稿。她准备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开始修改,尽早完成《清代卷》的编撰工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1 1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讯(笪伟 裴伟)7月27日上午,镇江实验学校迎来了地方历史文化的挚友和发烧友,他们是镇江实验学校八(11)班的5名学生:陈杰瑞、杨宗玮、李洋、李宇翔、邓旻昊学,还来了一批大朋
2023-07-31 09:09:00
景区:21年前办活动时留下,非真实墓葬
...,而且镇江城内的柳氏家族家谱奉柳永为外地来镇江的第一代祖先。“据《京江柳氏宗谱》(光绪十七年)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
2024-06-07 21:26:00
...一种象征,我们讲传承历史文化,也就是讲中华典籍能够一代一代地去传承下去。如今,缩印版整部《四库全书》藏于文宗阁的二楼,走进文宗阁,抬头即可看到。镇江市图书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徐
2023-07-13 21:27:00
为镇江古代救生鼓与呼
...、无私无畏、侠肝义胆的高尚情操。长江拯溺救生的千年历史及其文化传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朵智勇仁义之花,而镇江救生,则是长江千古救生这一见义勇为优良传统的发源、发展、传承、传扬
2023-11-24 08:49:00
《冲天》与您“云”上有约!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的航空事业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镇江,有一群人逐梦蓝天,为航空事业发展奉献青春与汗水。6月14日10:30
2024-06-14 08:30:00
...用的吗?”2月14日下午,镇江实验学校王龙中队“红领巾历史研学社”的队员正与陕西渭南杜村小学少先队员“云中会”。为引导镇江、渭南两地少先队员感知文化力量,树立文化自信,提升研
2023-02-15 09:14:00
...,成为长江救生的标志;京口救生会成为世界上最早也是历史最长的民间救生组织。 乾嘉以后,江苏金陵救生局、浦(口)六(合)救生局、焦山救生局、泰兴救生局、江靖救生局、太湖救生局
2023-10-31 06:06:00
《苏州全书》《金陵全书》《镇江文库》……编纂地方文献,传承江苏地域文明
...强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在江苏,大江南北的多座历史文化名城或正在编纂,或已经完成各自区域内的地方文献集成。这些卷帙浩繁、蔚为大观的文献典籍,体现的是江苏各地对文脉传承的高
2023-07-06 23:57:00
...章的解释是,充满战略价值的独特地理位置,让镇江成为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军事枢纽。“军事气息覆盖整个城市,驻军成群,基地比比皆是,形成了强烈和持久的阵营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化大
2023-10-27 09: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