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20 15:56: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9月22日至11月3日,“季风有信——蔡里安与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事”将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基于清末以来广东地区深厚的华侨史资源,逐步延展关注更早期侨居海外甚至出生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群体,他们当年的回归对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启蒙和美术学科建设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此次展览的主要艺术家蔡里安先生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早期重要的创立者之一。1912年,蔡里安先生生于越南西贡,祖籍广东东莞。1930年开始参加越南民族独立斗争工作。1934年,毕业于越南南圻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因老师黎文义反殖活动失败受牵连,被迫逃亡香港。1936-1941年,在香港聚英中学和九龙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其间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多次参加话剧团、歌咏团、赈济会等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从1940年代开始,蔡里安先后创作了《工人头像》《青春》《灾民(组雕)》等雕塑作品。其中,《工人头像》⼊选1949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也称“第一次全国美展”),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师生首件⼊选全国美展的作品。广州解放后,蔡里安先后在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和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创作有《青年工人》《女青年》《北方农民》等作品。蔡里安晚年深居简出,2005年春在广州谢世。蔡里安颠沛人生与二十世纪亚洲反殖民运动深刻地缠绕在一起,他对劳工难民群体朴素的关注、同情和表达,又以纯熟的法国学院派雕塑技法,将深刻且生动的现实主义叙述凝结在这批独树一帜的雕塑作品中。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工人头像》,蔡里安,雕塑,1945年

蔡里安说:“我没有学过哲学,自然不懂得什么是阶级感情,更不懂什么是阶级斗争。”但他接受过法国输入越南的“工运”及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并在南圻美术学院学习过罗丹式的现实主义雕塑。作为雕塑家的蔡里安,竟画得一手好的水彩,干练、沉稳、宁静,似有自然现实主义者米勒的富足精神。可惜的是,在一次台风灾难中,他所居住的木屋倒塌,作品亦损毁殆尽。1950年冬天,其所居住的木屋区(九龙界限街九龙仔村)又突然起火,北风凛冽,火势迅速蔓延,而蔡氏当时并不在家,故使十余件雕塑和数百幅水彩,及收藏书籍、家具、衣物,尽化灰烬,此又为一次巨大损失,可见作品余数寥寥。当蔡里安回家时,所见木屋区居民因痛失家园与亲友而悲痛欲绝之景,心中极度难过,蔡里安以灾民为原型,创作了系列头像组雕,分别为《痛苦》《哀号》《绝望》《愤怒》《挣扎》。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灾民组雕(绝望)》, 蔡里安,雕塑,高48cm,1950年

从他回国后的雕塑作品来看,蔡里安本人也有意转向苏联现实主义。但并不算十分成功。他似乎还是执着通过形象获得生命,而不是获得某种正确的精神象征。这就像“五四”思想强调的关注现实和左翼提倡的深入生活有别一样。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蔡里安与其雕塑作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蔡里安先在华南文艺学校任教,后又随校迁往武汉,任教于中南美专雕塑系,1958年回到广州,在1965年因身体原因全休,晚年作品较少。蔡里安不善于交际,活动空间也不算大,他似乎仅存在于偏僻的报刊文献,或画会、学校偶尔出现的集体名单里。我们很难判断他是有意的疏离者还是被动的跟随者。目前存留蔡里安本人的少量作品原件及照片、教学记录、相关的学生作业以及藏书。所有有限的文献材料勾勒出的,是这样一位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沉静不语的亲历者,在变动时代之中的谨慎、有限度的主动,和艺术实践上的持守。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少女》, 蔡里安,雕塑,1950年代

以上便是蔡里安一生中可以关涉到艺术史的景观,得不出什么可交流的结论,你或以为有“经典传颂”的作品,退一步,有没有“激动人心” 的事迹?但偏偏没有,除了和李铁夫一起画过水彩,他和其他艺术界名流没有什么交往,对整个20世纪热火朝天的艺术现代性、民族化的探索也没兴趣,左翼现实主义艺术运动里,他站在队列中却又不在冲锋的前阵,也更没有为名人巨贾造像的花边轶事可供江湖流传,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些现代派艺术家也不一样,他甚至都不属于在新时代“被遗忘”的艺术家。因此,展览没有权利修辞他的美好,或企图挖掘什么被忽视了的价值。正如蔡里安回国后的回避和隐匿,既是某种判断,也是性情——他不让我们在艺术史的背景里看到他,所以生前不办展览不出版,但却通过有意识的涂画安顿垂暮之年。而他的涂画又没有明显的风格、思想,甚至都没有技术和内容上的指向——他像是这个乱哄哄的世界的“游手好闲”者。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无题》,蔡里安,纸本水彩,29×31.2cm,1940年代

在以广东作为中心进行区域艺术史观察时,当我们的视线跨越文化与国界甚至陆地中心主义的限制后,还会看到一个以航路为连通路径的港口城市群,从蔡里安在西贡(胡志明市)、香港、广州湾(湛江)、香港再到广州的流散旅程中,会看到在这些港口城市间流动的群体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所发生的深入交往,创造了更复杂多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正是这些早期全球化时期复杂的艺术互动与融合,构建了广东地区更为国际化的、开放的现代美术教育基础。蔡里安先生在后期因政治运动影响和身体原因较少创作作品,主要着力于雕塑系的教学工作,从他留下的教学笔记中,可以看到20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不同时期的雕塑教学大纲让这种绕道于越南的法国学院派雕塑教育,成为广美雕塑系的现实主义风格训练系统的基础和某种严谨风格的间接来源,也随之构成了区别于国内其他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艺术面貌和教育传统。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雕塑系三年制素描教学一点想法》“文革”期间,手稿原件,25页

在本次展览中,同时还会看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类似处境的东南亚华侨艺术家中,蔡里安不是孤例,这些并不总在高光和耀眼处的艺术个体和他们的艺术生涯,构成了另一种更接近生活层面的“边缘”艺术史,他们是中西艺术交流中静水流深的支脉,对他们艺术实践的梳理与重思,不但是对已有的主流艺术史的重要补充,还可以弥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书写中的诸多裂缝。艺术史的研究、写作和展览总是围绕着杰作和伟大的艺术家展开,但在宏大叙事之外,还有一些日常的、悲悯的、同情的、沉静的艺术史,这些边缘与主流的共同书写则让我们接近更真实的历史,他们的生命故事共同构成艺术浪潮中的整体生态。而在其中,更看到作为个体的人,如何以艺术抵挡汹涌的命运和时代。

季风有信,何以为家?这场展览,看到上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悲欢

侨批:家书及妻,嘱托日贼陷广州后各项家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0 1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啥叫“双核型”变化?科学研究揭示亚洲高山区降水变化特征与成因
...悉,该所科研人员与国外相关科研机构合作,揭示了引起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双核型”变化以及未来喜马拉雅降水变化拐点的驱动因子和动力机制,为应对
2023-10-12 10:13:00
追“球”往事 “足”够精彩
...报近期,贵州“村超”让广大球迷意犹未尽。你知道吗?上世纪80年代,龙海双第华侨农场的居民就已赶赴一场场体育盛宴——追“球”往事 “足”够精彩上世纪80年代双第足球赛 陈志明
2023-08-02 02:57:00
“泼”天快乐 嗨翻校园
...的烦恼,向亲朋好友送上真诚的祝福。据悉,华侨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举办泼水节活动。
2024-04-22 09:41:00
东南亚的造像艺术
...以室利维加亚造像来概括地区的几种造像风格是合适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纽约和伦敦的亚洲艺术周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东南亚地区的造像,以铜造像为主要材质。其中有一些现在看来属于典型的S
2023-08-05 17:49:00
百年侨史文物“落户”厦门 陈嘉庚后人盼带回更多东南亚珍藏
...品为主。“厦门永远是我的家,我一直希望,能带回更多东南亚的珍藏,放在华侨博物院给更多人观赏。”陈立人先生说。如今,华侨博物院拥有文物6000多件,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
2023-08-31 13:33:00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文化创意园 会所 通燃气有明火
...魅力与活力的创意圣地——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这里曾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来一补”工业厂房,如今华丽转身为创意产业的摇篮。园区占地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20万平方米,分为南、
2024-08-27 16:48:00
新加坡电视剧的生存空间为什么会传到中国大陆?
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加坡电视剧在中国大陆地区轮番上演,陪伴了70后、80后成长的全过程,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我们比较熟悉的新加坡电视剧有80年代的《雾锁南洋》
2022-12-14 10:36
...包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近现代峇峇娘惹(指移居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后代。“峇”音读bā)使用的茶具。工作人员介绍,此套茶具以中国传统龙凤纹样为装饰,象征吉祥如意。色彩上除了有
2023-09-05 08:06:00
首批国产榴莲已挂在树上 距离“10元3斤”还有多远?
...?3月的海南三亚,榴莲长势喜人。杜百忠介绍,海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榴莲种植,但限于种植技术,坊间流传着“海南种榴莲是跟风炒作,榴莲不开花不结果”的说法。早些年,杜百忠在
2023-03-13 10: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
1993年,一名采购员私自拿走27万公款,劫机潜逃台湾省,下场如何
1995年的春节,中国各地都是张灯结彩迎接新春的到来,而在海峡两岸的台岛监狱中,一位神情复杂的中年男子拿着电话迟迟不肯拨号
2025-04-01 17:00:00
鲁网4月1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来到位于曲阜明故城东北的周公庙。周公庙又称“文宪王庙”“元圣庙”,是祭祀周公的庙宇。‌说起周公
2025-04-01 10:25:00
活动回顾|河图洛书的前世今生:《易学导论》读书分享会于上海图书馆顺利举办
3月29日,“河图洛书的前世今生”于上海图书馆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岘携其新书《易学导论》来到现场
2025-04-01 10:25:00
水浒传人物志——于友善《武松·天伤星》作品
董平·天立星136cm×68cm║纸本水墨║2024年董平,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一百单八将之一,绰号“双枪将”
2025-04-01 10:38:00
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他的儿子
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很多人觉得他是通过弑兄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即“烛影斧声”。但是这种观点难以解释一个事实,赵匡胤在位十六年
2025-04-01 11:20:00
金陵"浮世绘"——徐建明《燕子矶》作品
徐建明《燕子矶》作品燕子矶景区是幕燕滨江风貌区的核心景区,燕子矶老街内外山环水绕、街巷纵横的格局,区别于南京近郊其他街镇
2025-04-01 09:02:00
忍辱复仇的悲剧英雄:伍子胥
伍子胥作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留给后代最浓墨重彩地一笔,不是他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而是他一朝被灭满门而后逃离他国
2025-04-01 09:14:00
董文运笔下的人物,用小平台营造了大天地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臧叶飞董文运先生这幅作品,人物众多,但毫不凌乱,主次有致,神态各异。居于C位的老者,白发苍苍,貌似是众人的先生
2025-04-01 1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