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华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与积淀,可谓是历经沧桑而不衰;愈发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博大精深,在悠久深远的中华文化中,说话的语言便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明朝文学家曾鹤龄便是汇聚中华语言文化艺术之绝妙于一体的杰出代表,满腹经纶的曾鹤龄在科考之路上面对其他考生的折辱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不理会、不反驳。
曾鹤龄厚积而薄发,将毕生所学悉数呈现于考卷之上,待到考中状元金榜题名后才不急不缓地写下一首诗,其中14字道出了人生之真谛。
天赋异禀,二十中举人
明朝年间,身为北宋农学家曾安止后裔的曾鹤龄出生于江西一乡县之中。天赋异禀的曾鹤龄先天资质优越,从小便极为聪明好学;在同龄黄发稚子还只知嬉戏玩闹的年纪,心智发育先于同龄人的曾鹤龄便懂得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中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要优于其他年龄段;所以按照惯例,如此先天资质优越、后天又肯刻苦用功的少年假以时日必将大有一番作为。
起初的曾鹤龄兄弟二人便是如此,互相监督学习、一同进步的曾鹤龄与哥哥曾椿龄在二十岁之际便双双考中举人,用中国传统古语形容那便是“双双中举的幸运简直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在古代科考制度中,一般读书人在中举之后能力强者便会紧接着趁热打铁,继续考取更高的功名,曾鹤龄兄弟二人最初的计划也是如此。
但当时曾家的家庭状况是上有年迈父母,下有黄发稚子,前往京城参加科考的道路漫长,古代交通又不发达,考生需要长途跋涉前取赴考,若是兄弟二人都外出考试,那么家中便无人照料。
所以兄弟二人一次只能去一人,另一个留下照看家里。而古代封建社会无论是皇室宫廷、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讲究以嫡长子为贵。所以身为弟弟的曾鹤龄便只得“孔融让梨”,将机会拱手让给兄长。
曾鹤龄的哥哥曾椿龄同样聪慧好学,承担着全家人希望的曾椿龄最后也不负众望赴京会试考中进士,并且被选为了庶吉士。曾鹤龄的自我牺牲没有白费,兄长一人的荣耀荫及全家。
不过,曾鹤龄并非是一个贪图享乐之辈,尽管兄长已经考中了进士,全家人都可以跟着沾光;但是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自己的科考梦。
所以,志存高远的曾鹤龄打算自己去参加下一年的科考,家中就可以暂时交给已经中举的哥哥来接管。
但不曾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曾鹤龄的哥哥曾椿龄在他即将参加科考之际忽然大病不起,而且病入膏肓的曾椿龄没过多久便英年早逝了。
如此一来,家中没有了顶梁柱,而作为家中唯一一位成年男性的曾鹤龄只得再次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毫无疑问,曾鹤龄的科考之路只得再次暂缓了。
造化弄人,不惑之年方才得以续考
自从20岁中举之后,曾鹤龄相继经历了兄长的暴毙以及父亲的去世;在亲情孝义的支撑下,他只得只得暂时先放缓自己的科举梦想,先先履行自己照顾家庭的义务,这一照顾须臾数十年时间转眼间便转瞬即逝。
很快,哥哥的孩子也长大了,同时辛劳半生的曾鹤龄自己也已近“不惑”之年,此时距离曾鹤龄年少中举已经过去了16年,当时心中有通世经纬之才的曾鹤龄无论岁月如何蹉跎,仍旧不忘初心,准备安顿好家事之后便即刻赴考。
曾鹤龄的前半生经历可谓是造化弄人,客观条件导致曾鹤龄的人生高开低走的情景并未吓退意志坚定的曾鹤龄。在安顿好家人之后,他便立刻启程前往京城赶考,这可能便是应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说法。
受辱不反驳,中状元后道人生真谛
古代不比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的现代社会,古时前往京城赶考的读书人需要经过千里迢迢地跋山涉水才能够抵达考试之地。科举考试的试题难易程度先不谈,单单是赴考这一项便是十分艰险的。
赶考之路不仅考验考生的意志,还考验他们的身体素质;许多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受到一点挫折便半途而返,显然曾鹤龄并非此类意志薄弱的群体。
不过,曾鹤龄作为家中顶梁柱,需要照顾一家老小的他饱经16年风雨里劳作的洗礼后,本就年纪偏大的曾鹤龄对比于同行读书人而言,更增添了几分粗犷与苍老,这引起了同行一些年轻气盛的读书人的讥笑与嘲讽。
不屑于宵小之辈争一时口舌之快的曾鹤龄受辱却不反驳,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试前准备。
以嘲笑曾鹤龄为乐的几个年轻人见曾鹤龄不予理会,索性更加肆无忌惮地直呼曾鹤龄为偶然中举的“老先生”、“曾偶然”等。
这些年轻气盛的读书人心智尚不成熟,与饱经生活洗礼变得老成稳重的曾鹤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面对对方的嘲讽与挖苦,甚至暗讽“老先生”不可能中状元的话语,曾鹤龄都不予理会,只是养精蓄锐等待上考场来一决胜负。
最终天赋异禀且久经磨砺的曾鹤龄洋洋洒洒的朴实文风打动了考官,大龄考生曾鹤龄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成功中状元后的曾鹤龄还写下一首诗来“回馈”曾经贬低自己的落榜考生:“捧领乡书谒九天,偶然乘得浙江船。世间固有偶然事,岂意偶然又偶然。”
其中“世间固有偶然事,岂意偶然又偶然”这14字道出人生真谛。
曾鹤龄在科考之路上受辱却不反驳,而是考中状元后一鸣惊人,在完成自己多年梦想的同时,也是对当时所有嘲讽自己的人的绝地反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9 10:45:2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