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268年九月,忽必烈任命刘整为镇国上将军、都元帅,派他协助蒙将阿术袭击襄阳以南的宋朝沿江诸郡,并在俘获数万百姓后北返。
这一次,吕文德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急令各地加强防御,并命令吕文焕不断派兵出城干扰蒙古军筑城。
然而此时反击,为时已晚矣。吕文焕的多次出击均被击退,未能改变被困的局面。
1269年初,忽必烈命令史天泽在万山、鹿门山等地修建壁垒与壕堑,切断襄、樊两地与南宋的陆地补给线。
很快,史天泽便围着襄、樊二城构筑了三条防线。
这三条防线就像枷锁一样,将襄阳、樊城这对双子城死死围住。
见情况不妙,吕文德一面上书朝廷,申请支援。一面从京湖各地抽调兵马,驰援襄阳。
1269年三月,“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奉命驰援至襄阳,与蒙军在樊城外围展开大战。结果由于准备不足,张世杰未能战胜蒙军,无功而返。
六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从黄州出发,率水师沿汉水逆流而上,突破蒙古军防线,将大量衣甲兵器粮草运进了襄阳城内后,又再次突破蒙军防线,顺利返回黄州。
七月,汉水暴涨,夏贵带着三千艘战船、五万水军,满载粮草盐布,再次浩浩荡荡驰向襄阳。因为有上一次的成功经验,夏贵这一次信心满满,意图拔掉蒙古军在襄阳以南,汉江西岸的堡垒。然而,由于宋军战力羸弱,夏贵大败而归,损失了两千多人和五十多艘战船。
八月,见夏贵兵败,黄州都统制范文虎急忙引兵北上驰援。结果,由于范文虎的大意轻敌,宋军在行至灌子滩时,遭到蒙古军伏击,死伤无数,身为主帅的范文虎仅以轻舟小船逃遁,场面极为狼狈。
从三月至八月,后方一连向襄阳派出四批援军,结果有三批都被蒙古军打得惨败。这个结果令身为京湖制置使的吕文德羞愧难当。
1269年十二月,吕文德在羞愧中病死于鄂州。
临死前,吕文德为自己晚年所犯的错误深感愧疚,表示:“误国家者,我也!”
吕文德死后,贾似道任命李庭芝为京湖制置使,全力负责解围襄阳。
1270年正月,李庭芝进抵鄂州,整军备战,准备再度北上驰援襄阳。
可是,就在李庭芝准备进军时,此前被蒙古军打得大败的范文虎却因为不愿意接受李庭芝的节制,公然拆台,拒不配合。
当时,范文虎给贾似道写了一封信,说只要朝廷给他数万兵马,他就能解襄樊之围。只是希望朝廷能让他自由发挥,不接受李庭芝的节制。功成之日,他不要名利,全都送给贾相公。
这种便宜时,贾似道当然不会错过了。他旋即提拔范文虎为福州观察使,享有独立军政大权,可以继续统领本部人马,不必接受李庭芝的指挥。
由于贾似道的瞎指挥,于是在当时的京湖战场上,宋军便有了两个负责人。一个是京湖制置使李庭芝,一个是福州观察使范文虎。
京湖宋军的战力、兵力,原本就弱于蒙古军,现在又有两个负责人,兵力被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个负责人还是废柴。这仗还怎么打呢?
后来,范文虎故意不配合李庭芝。不配合也就算了,他每天宁可打马球,搂着妻妾宾仆饮酒作乐,也不愿意出兵驰援襄阳。
而李庭芝的兵力又不足,只能是干着急,坐视襄阳战局。
国难当头之际,前线将领竟然如此误国,南宋也着实是无可救药。
1270年春,距离上次夏贵送来给养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见援兵不至,吕文焕亲率步骑一万五千人、兵船百余艘,奇袭蒙古军设置在襄阳西北的造船基地万山堡,试图在西线撕开蒙古军的防线。
但蒙军统帅阿术早有防备,派出张弘范迎战,以诱敌深入之计将吕文焕打得大败。
不久后,吕文焕战败的消息传到临安,御史李旺向贾似道进言,说吕文焕难当大任,应当罢免,并建议贾似道委派湖北安抚使兼鄂州知州高达为襄阳知府,总领襄阳的战局。
得知朝廷有意换将,吕文焕急了,他很清楚失去兵权的后果。于是,他连忙派人在城外抓了几个蒙军的哨骑后,就赶紧向朝廷报捷邀功。
贾似道本来也不想罢免吕文焕,见其报捷,这个事情也就敷衍过去了。
不过,从这件事上也不难看出,吕文焕与南宋朝廷是一种相互不信任的关系。
可以说,正是这种相互不信任和相互提防的关系,为后来吕文焕和吕氏一族的集体降元埋下了伏笔。
1270年三月,针对蒙古军不善于水战,以致宋军水师可以依靠汉水在战场上来去自如的问题,刘整向忽必烈建议“造战船,习水军”,寻求在水上也建立制服宋军的优势。
忽必烈对此很感兴趣,当即同意了刘整的建议。
随后,刘整奉命造船5000艘,操练出了7万蒙古水军,抹平了宋蒙之间的水师差距。
宋元时期战船
在训练水军的同时,刘整还别有用心地在汉江中间修建堡垒、拉铁链、钉木桩,阻断宋军舰船对襄阳城的支援。
由此,襄阳与外界的沟通成本变得非常巨大。襄阳方面的战报和宋廷送往襄阳的升迁圣旨,往往都需要水性极好的潜水员才能传递。
此时的京湖战场,形势可以说是异常危险,急需一个大人物坐镇鄂州才能扭转颓势。
这个大人物的最佳人选,显然就是贾似道。
因为范文虎这些拥兵自重的将领,都是他提拔了。只有他亲自坐镇鄂州,才能将人心涣散的京湖宋军重新拧成一股绳。
可是,由于宋度宗离不开贾似道,不让其挂帅出征,这个事情也就始终悬而未决。
当然,“皇帝不同意”,这只是贾似道的一面之词。有很多资料可以佐证,当时其实是贾似道不愿意挂帅出征。每当百官督促他挂帅时,他就托人请愿,迫使宋度宗下诏平息舆论。
宋军这边的政局混乱,令蒙古高层欣喜不已。
1271年五月,忽必烈向前线增兵,加强了对襄、樊两城的围攻力度。
见蒙古增兵,宋廷内部吵翻了天,质疑贾似道指挥能力的声音不绝于耳。
为了平息舆论,贾似道一面扬言辞官,借此要挟宋度宗。一面从重庆、泸州等地抽调精锐增援襄阳。
可是,远水解决不了近渴。指望四川援军解救襄阳,未免过于理想了。
此时,无兵可派的贾似道也终于想起了废柴范文虎。
你小子不是跟我打包票,可以解除襄阳之围的吗?现在过去一年多了,你倒是给我去解围啊!
面对宰相大人的出兵手令,范文虎不敢再推诿抗命,随即亲率舟师十万、战舰千余艘,增援襄阳。
结果,范文虎这一次又被蒙军击败,而且是被蒙古水军击败!
在此之前,宋军能够对抗蒙古近四十年,一是因为善于利用地势打防御战,二是水师的战斗力远强于蒙古军。
如今经过刘整的精心操练,南宋水师所长期保持的技术优势,已经开始因对方的练兵成果而无法维持。
这个变量,可以说是宋蒙战争的又一个关键转折点。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大元。元王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再一次加强了对襄、樊的围攻。
1272年初,元军对已围困近五年的樊城发起总攻。
攻城期间,阿术和刘整亲自督战,元军士气如虹,攻破了樊城外城,斩杀宋军两千人,俘将领十余人,迫使残余宋军退至内城坚守。
此时的襄、樊二城,城内的粮食是够吃的。但盐、薪、布帛等物资奇缺。人长期不吃盐也不行,受此影响,襄阳、樊城守军的军心开始浮动。
见襄、樊守军人心浮动,李庭芝在调遣不动范文虎所部的情况下,将大本营从鄂州移至郢州(湖北钟祥),决心以郢州、均州(湖北丹江口)为反攻据点,对襄樊两城进行物资援助。
1272年四月,李庭芝以重金征募均州一带的民兵领袖张顺、张贵兄弟。
五月,受李庭芝的委派,张顺、张贵率领三千死士和大量物资从均州出发,走水路对元军的襄阳防线发动进攻。
在战斗中,张顺身中六箭,英勇战死。张贵带着剩余士卒,成功砍断元军布设在汉水上的拦截铁索,顺利抵达襄阳城中。
时隔数年,襄阳军民再次见到援军带来,无不欢欣鼓舞。
不过,援军带来的物资只能解一时之困,此时的襄阳局势依然危急。
1272年九月,张贵派潜水员联络范文虎,希望能与范文虎南北对击,打通襄阳外围的交通线。
范文虎对此很感兴趣,很快做出回应,与张贵约定在襄阳东南面的龙尾洲会和。
然而在约定的当天,废柴范文虎居然没来。加之张贵的军中也出了叛徒,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士兵不满惩罚,叛逃到了元军大营,将张贵的计划和盘托出。
结果,张贵所部在数倍敌军的围困下,全军覆灭。在战斗中,张贵负伤数十处,被元军俘获,他坚贞不屈,拒绝诱降,惨遭元军杀害。
事后,元军派人抬着张贵的尸体到襄阳城下,迫使守军投降。吕文焕派人将张贵的遗体收殓,并与张顺合葬在一起,立双庙祭祀。
龙尾滩一战,严重挫伤了襄阳宋军的士气,此时的襄、樊两城已经危在旦夕。
1273年正月,元军将一种被称之为“回回炮”的巨型抛石机被运至樊城郊外。
这种巨型抛石机的威力巨大,元军发炮试射,仅用几炮就轰穿了樊城的内城。
随后,元军迅速冲进城墙垮塌的樊城内城,将城内的守军和老百姓屠杀殆尽。
樊城被攻破后,襄阳城彻底沦为孤城。
元军见“回回炮”好用,便继续使用“回回炮”轰击襄阳。并只用一炮就击毁了襄阳城上的瞭望楼。
面对如此降维打击的利器,襄阳城中的军民无不是人心惶惶。
1273年二月,在元军的军事威慑加政治利诱下,襄阳城中的守军将领纷纷主张投降。吕文焕感到大势已去,只得在与元军统帅阿术约定“保全城安全”后,开城投降。
元军进入襄阳城的当天,都统范天顺不屈,自缢殉国。
范天顺是范文虎的侄子。都是范家人,一个是英雄,一个是饭桶,反差实在太大了。
襄阳临汉门
1273年六月,携攻破襄、樊之余威,元军对均州、房州发动攻击。两地宋军无力抵抗,均州、房州陆续陷落。
元军拔除宋军据点的同时,还在后方加练水军。刘整在忽必烈的授权下,又火速训练出了六万水军和两千艘战船。
1274年正月,忽必烈任命伯颜为南征统帅,积极筹备准备全面攻宋。
见形势不妙,贾似道任命汪立信为京湖安抚制置使兼湖广总领,赵溍为沿江制置使兼淮西总领,殿前都指挥使陈奕率水师守卫鄂州至黄州的长江防线,李庭芝、夏贵分任淮东、淮西安抚制置使。
此时的宋朝,可以说是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一旦长江水战失利,鄂州不保,南宋也就只剩下东南一隅之地了。
然而,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候,南宋竟然还在内斗。
先是李庭芝和夏贵不合,两人因为是否进攻正阳、颍州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
紧接着,汪立信与贾似道又爆发矛盾。
1274年七月,宋度宗赵禥驾崩,年仅四岁的宋恭帝赵㬎即位。
新君登基,免不了要进行一番劳民,伤财的祭奠和登基仪式。
对此,汪立信看不惯,便给贾似道写一封信。
在信中,汪立信首先批评了贾似道,说现在天下大势已经失去十之八九了,元兵随时都可能南下,你作为宰相,应当抓紧时间做战略部署。而你却贪图享乐,倒行逆施,你这样做,对得起黎民百姓和江山社稷吗?
除了批评外,汪立信还在信中提出上中下三策,以应付危局。
上策是将全国兵力抽调至长江北岸,每百里设一屯,每十屯设一府,加强长江和淮河的防御力度。
中策是遣使求和,以此拖延时间,为建立长江防线赢得时间。
下策则是投降。趁着现在手上还有几十万大军,跟元廷争取优待政策。
汪立信的上中下三策,估计贾似道没看。因为他只看前面的批评部分,就要气炸了。
在愤怒之下,贾似道临阵罢免了汪立信。
临阵换人,贾似道着实是昏了头。
1274年九月,趁着宋朝内讧不断,伯颜率领二十万元军和大小战船一万余艘,从襄阳出发南下,对宋朝发起总攻。
为了配合伯颜的主力南下,淮东的两万元军以及淮西刘整和塔出的数万人马,也同时向南宋的淮东和淮西发起进攻,借以牵制宋朝两淮军区的兵马。
同年十二月,元军在陆续攻克沙洋、新城等汉水沿岸州县后,抵达鄂州城下。
在元军抵达之前,夏贵已经提前率军赶到,并布置了防线。
但这场关键的鄂州之战,夏贵没打赢,最终带着残兵败退到了庐州。
打退了夏贵,伯颜随即任命吕文焕为先锋,负责攻取长江中游沿岸的州县。
这个时候伯颜为什么要派吕文焕为先锋呢?
因为此时驻守在长江中游沿岸的宋军将领,都是吕氏一族出身。
比如蕲州守将吕师道和江州守将吕师夔便都是吕文德的儿子,安庆守将范文虎则是吕文德的女婿。
既然都是吕家人,那让吕文焕出马,显然最省事。
不用打,直接招降就好了。
后来,在吕文焕的招降下,元军不费一兵一卒便杀至长江下游。
得知吕氏一族集体当了卖国贼,贾似道差点没气晕过去。
他是吕氏集团的靠山,就连吕文德也是他提拔的。现在自己提拔的小弟陆陆续续投敌,他有义务收拾烂摊子。
恰好在这时,刘整病死了。贾似道得知后,大呼这是天助我也。于是,他便调集十三万大军,并携带大量金银珠宝,亲自前往安徽御敌。
不久后,宋军抵达芜湖,与元军主力遥遥相望,大战一触即发。
这一战的性质,就有点类似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宋军如果能打赢,并重创元军水师,南宋依旧可以续命。
只是很可惜,当年的赤壁之战,孙吴联军是全明星阵容。而这时候的宋军,则只有三个人。
一个是贾似道,一个是孙虎臣,还有一个是夏贵。
孙虎臣是靠拍马屁上位的,没什么本事。
夏贵倒是有点能力,但贾似道不重用他。
至于贾似道,此时的他,已不复当年之勇。战争还没开打,他就以一种非常卑微的态度向元军求和。
结果,贾似道的卑躬屈膝只换回了元军统帅伯颜的八个字:宋人无信,唯当进兵。
求和无望,贾似道心灰意冷。
试想,连主帅都丧失了抵抗的勇气,宋军的士气能高到哪去?
1275年二月,元军与宋军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爆发大战。这是决定宋朝存亡的一战。
结果,宋军惨败,当天的长江水面上,漂满了宋军的尸体。
得知惨败消息,窝在大军后方督战的贾似道立即开溜,一口气跑了两百里。
事后,贾似道的糟糕表现令他成为宋军眼中的过街老鼠。他逃至扬州后,原本还想就地收拢溃兵,组织防线。但溃兵们见到他后,不仅无人响应,反而还拔刀相向。要不是贾似道当时跑得快,他很可能就被自己人砍死了。
几天后,丁家洲大战惨败的消息传到临安,满朝文武集体上书,要求谢太后诛杀贾似道以平民愤。
谢太后认为贾似道是三朝元老,不忍痛下杀手,便顶着压力,只是将贾似道贬官流放了事。
不过,贾似道的仇人遍布天下,他终究还是在流放的路上被政敌派人干掉了。
1275年形势图
贾似道死后,元军继续朝着临安挺进。
谢太后下诏,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张世杰、李庭芝等将领起兵响应。
此时的宋朝,其实仍然有一二十万可战之兵。如果张世杰有当年陈霸先的实力,能够力挽狂澜,宋廷大概率还能在东南延续个十来年的国祚。
只是可惜,张世杰的功力比起陈霸先,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1275年七月,张世杰率军在焦山(今江苏镇江东)水域与元军激战。
战前,为了激励将士用命,张世杰下令将战船以十艘为一个单位,用铁链拴在一起。
元军水师主帅阿术见张世杰采用铁索连船的战法,哈哈大笑,表示张世杰不懂水战,他把船只全部绑在一起,我用火攻,他不是死翘翘了吗?
后来,果如阿术预料的那样,元军水师游弋至顺风位置,向宋军发射火箭,宋军仅坚持半天,便损失了七百多艘战船。
焦山之败,令宋军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临安门户洞开。
1276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宰相陈宜中劝谢太后迁都,谢太后不同意。陈宜中也不废话,直接就跑路到了温州。
陈宜中开溜的同时,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以及杨淑妃的护送下,悄悄潜出城外,逃到了福州。
二月,见大势已去,宋恭帝遣使出城,向伯颜献出传国玉玺和降表,正式向元朝投降。
伯颜认为使者的级别不够,要求宋廷至少派一个宰相来交涉。由于原本级别最高的左丞相陈宜中跑了。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的头上。
文天祥见到伯颜后,非常有骨气,表示:“北朝若有意保存本朝,请退兵至平江或嘉兴,再商议岁币犒军之事。如此,北朝可全兵而返,彼此有益。如北朝欲毁我宗庙,灭我国家,则淮、浙、闽、广等地尚在宋属,成败还未可知。如此,兵祸连绵,胜负难料!”
伯颜听后大怒,扬言要杀文天祥。
但文天祥面对死亡威胁,依旧很傲气的说道:“我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耳,刀锯鼎镬之逼,又有何惧!”
伯颜南征的这一路上,见过无数宋朝的软骨头大臣,像文天祥这样的人,他还是第一次见。
考虑到文天祥很特别,并且又是宰相,伯颜便将其关押了起来。打算押到元大都(今北京)交给忽必烈处理。
1276年三月,伯颜率军进驻临安,将临安城内的户口版籍、册宝仪仗、车辂辇乘、礼乐祭器、图书珍玩等器物,以及宋恭帝、两宫后妃、外戚、宗室、大臣、太学生等几千人,一起押解到了元大都。
后来在押解北上的途中,文天祥趁机逃跑。他跑到福州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会和,一起拥戴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
实事求是地说,元军对南宋皇室还是很客气的。既不像金国灭北宋时,对徽钦二帝进行人格羞辱。也没有像蒙古灭金时那样,对金国皇族进行肉体消灭。
南宋朝廷投降后,淮西宋军最高负责人夏贵见大势已去,遂率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降元。
淮东宋军最高负责人李庭芝不愿意投降,在扬州战死。
随着淮东、淮西的抵抗力量相继被平定,伯颜认为宋朝失去了长江以北的所有据点,已经掀不起风浪了,便下令班师。
得知伯颜要撤,史天泽的长子史格坚决要求追杀南宋余党,但伯颜表示没兴趣。
由于蒙古军撤退,所以后来追杀南宋流亡朝廷的元军,便都是元军中的汉军世家。也就是张弘范、刘深、史格等人的部队。
这个现象,真的很讽刺。
当年宋高宗赵构与金国签订《绍兴协议》,承认卖国条款“北人归北,南人归南”。
结果百年之后,彻底灭掉大宋王朝的人,恰恰就是当初被赵构抛弃不要的大宋子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3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