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皖新闻讯 提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下称“发热伴”),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该疾病是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1~2周内无明显症状,但发病后起病急、病死率高,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记者了解到,近期"发热伴"患者明显增加。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患者身上并没有发现蜱虫叮咬痕迹。
为了提高“发热伴”的诊治水平,4月13日,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联盟正式成立。
专家特别提醒,野外作业或旅游两周内发热要警惕,如果同时出现血小板减少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蜱虫叮咬后感染“发热伴”患者增多
近年来,很多人对蜱虫叮咬的危险性都有了一定认识。
“随着春季到来,门诊因蜱虫叮咬感染‘发热伴’的患者明显增加。”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振华表示,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多发生于春夏季,每年3月至10月是疾病的高发季。
张振华主任特别提醒,人感染大别班达病毒之后,一般1~2周内无明显症状。但是一旦出现症状后病情进展很快,病死率也比较高。
野外作业或旅游两周内发热要警惕
张振华表示,近期因蜱虫叮咬就诊的患者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患者就诊时蜱虫还在身上,还有一类就诊人员有野外作业史或者旅游史,但并不确定是否被蜱虫叮咬。
“如果蜱虫还在身上,或者明确被蜱虫叮咬,这种情况下先处理蜱虫。”张振华告诉记者,蜱虫叮咬后停留在自己身上千万不要硬拔,可通过用酒精对蜱虫进行涂抹、浇灌的方式,让蜱虫自然退出皮肤。
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遇到蜱虫叮咬也可以通过烟头烫蜱虫的方式让蜱虫自然退出,因为只有自然退出的话,皮肤中的蜱虫头节才不会埋在人体皮下,减少病毒进入身体的机率。
张振华提醒,不管有无明确蜱虫叮咬病史,自发生野外作业史或者旅游史之后,两周以内出现发热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查血常规,明确白细胞和血小板是否下降,如果一旦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要进一步进行检查确认,包括"发热伴"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并及时就诊。
研究者揭秘“发热伴”发现过程
作为我国最早发现“发热伴”的研究人员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教授李德新受邀参加了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联盟成立大会。
“发热伴”这种疾病是如何被发现的?李德新介绍,2009年~2010年,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和辽宁等地一些丘陵、山区相继出现病因不明症状类似的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部分重症病例死亡。
“发热伴”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是不是只有被蜱虫叮咬后才会感染“发热伴”?答案是否定的。
“近年来,从动物传播人发热伴的情况日渐增加,主要是带毒蜱虫分布范围扩大,还有一些带毒动物在增加,人们在外出旅游、休闲生活过程中感染的可能性增加。”李德新教授介绍,除了动物与人的传播之外,“发热伴”还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人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很容易造成感染。
李德新透露,目前针对“发热伴”研发的灭活疫苗已经开始申报临床研究,目前处在材料补发阶段,预计今年可以获批开展临床研究。
“发热伴”主要流行区域为大别山区
是不是被蜱虫叮咬后就会得“发热伴”?对此,张振华表示,人们在被蜱虫叮咬后也不必太恐慌,蜱虫真正带毒率较低,一般不到1%的人群会确诊“发热伴”。
从大别班达感染的人群来看,主要是以野外作业人员为主,旅行者人非常少。张振华介绍,目前"发热伴"人群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大多数人群在50岁以上75岁以下,这些人群往往都有采茶史、野外作业史。
“发热伴”在安徽有哪些流行区域?小叶医探了解到,安庆、六安、合肥、滁州地区患者相对较多,芜湖、马鞍山、宣城地区也有少量的病例,皖北地区目前来说发病率相对较低。
大别班达病毒主要流行于大别山区,这个病毒首次发现是在信阳地区。张振华介绍,大别山横跨信阳、安庆、六安,湖北黄冈等地区,这一区域是高流行区域。
安徽省成立“发热伴”诊治联盟
为了提高“发热伴”的诊治水平,减少疾病的漏诊、误诊的情况发生,4月13日,由安徽省疾控中心、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联合发起的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联盟正式成立。目前,联盟纳入了79家医院或疾控中心作为联盟的理事单位,基本覆盖了安徽“发热伴”流行地区的各级诊疗单位和疾控中心。
据介绍,联盟成立后将组建安徽省的专家团队,建立“发热伴”会诊制度,对基层医院进行一些技术的帮扶和指导,实行优势互补。同时,在线上和线下共同进行疑难病例的分享,通过开办远程教育和基地进修等形式,对联盟成员进行技术的指导。
此外,联盟还将组建专科联盟的研究网络,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相关科研的培训,整合安徽省病例资源,提升“发热伴”的诊治水平和科研水平。
大皖新闻记者叶晓 徐琪琪 实习生 张清怡
编辑 许正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4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