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葫芦岛建昌阳光爱心志愿团团长张振贺
18年筹集千万元成就四千山里娃的求学梦
本报记者 姜 帆
12月20日早晨,葫芦岛日报社特约记者张振贺驱车80余公里赶往建昌县头道营子村一名受助学生家中,将1600元助学款交到学生手中。
从2006年的一次采访开始,在漫长艰辛的公益路上,张振贺已经走了18年,筹集千万元助学资金,为4000多名大山中的寒门学子照亮人生路。
小“杠杆”撬起大“公益”
“张叔,最近天冷了,出行注意保暖。”看着手机里一句暖心的问候,张振贺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发来信息的孩子叫李明星,是他助学的第一个学生。2006年,当时在葫芦岛日报社建昌记者站任驻站记者的张振贺,采访时结识了刚结束高考正在拾废品凑学费的李明星。孩子那脏兮兮的脸、倔强的目光和那一句“大哥哥,我想上学”,让同样在建昌农村长大的张振贺红了眼眶。他说:“我小时家里也穷,是姐姐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我。”
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别人撑伞。张振贺立即进行采访报道,2天时间就帮李明星筹到6000元助学款,圆了李明星的上学梦。这件事也让张振贺意识到,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帮助家乡更多上学困难的学生。
2009年,张振贺组建并注册了建昌阳光爱心志愿团。次年,他又牵头以网名“齐远”建立了爱心助学群,广泛联系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对接帮扶建昌地区的困难学生。十几年来,每个休息日都是张振贺最忙碌的时间。为了送助学款和核实学生家庭信息,他早出晚归穿梭在山区和城市之间,搭建起一头连接着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一头连接着山里几千名孩子的“爱心链条”。
让每笔捐助都在阳光下运行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支队伍到十几支队伍,如今,爱心团队已经有500多名爱心人士。他们相隔千万里,通过助学群资助素未谋面的山里学生,这份信任从何而来——张振贺对爱心善款有一套阳光透明的管理方式。
每次,送完助学款的张振贺都第一时间把受助学生收款的信息在群里公示。记者注意到,每一笔爱心款的收款和发放的时间,以及捐助人、收款人都有记录,还配有照片和视频,事无巨细。“我们定期还会将一个阶段的捐助信息向社会公示,让每一笔捐款都清晰透明。”张振贺说。
每次发放助学款后,他还会把照片、视频和受助学生的信息发给捐款的爱心人士,做到双方精准对接。“捐助者随时都能和受助学生直接联系,避免了转交中途可能出现‘猫腻’,这也让捐助者更放心。”张振贺说,团队进一步完善了爱心款收取和发放的流程制度,还组建了义工队伍,分别负责走访核实、收取助学款、发放助学款、档案保管等,做到每一笔助学款都阳光透明、精准到人、有据可查,而且所有流程都有照片、视频留档,把出现差错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正是有着一套阳光透明的爱心善款管理和发放制度,让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信任并加入爱心助学的队伍中。
公益之花接续绽放
这些年做公益,张振贺自己没少搭钱。“零零碎碎加起来一年至少要花2万多元,这些年为多挣点钱,在夜市摆摊、业余时间写点东西赚点稿费都干过。”张振贺说,“虽然苦点累点,但看着不断上涨的助学款数字和一个个受助孩子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感觉一切辛苦付出都变得有意义。”
张振贺的电脑里记录着这些年爱心志愿团捐资助学的数字:今年已捐款94.35万元,累计助学资金超过1000万元。在张振贺的努力下,先后有4000多名建昌的贫困学子接受资助,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进大学、步入社会。
“助学帮扶,除了帮孩子们解决眼前上学的难题,更希望能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爱的种子。”让他欣慰的是,这些种子现在正陆续开花。
2008年,家住建昌县玲珑塔镇的艾冬梅上学困难,张振贺联系浙江温州的一位爱心人士为她提供了无私帮助。2012年,艾冬梅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从那年起,她就开始结对资助家乡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从受助者到资助者,这是身份的转换,也是爱心的传承和接力。如今,艾冬梅等一大批受资助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开始资助和他们当年一样需要帮助的学生,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新生力量。
这条助学路还会走多远?张振贺说:“一辈子太长,不敢说,但只要家乡的孩子们有需要,天南地北的爱心人士还信任我,这条路我就愿意走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6 09:49: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