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用好校园“五景” 让美好教育在这里发生
——巴东县野三关镇民族中心小学优化管理促提质
全媒体记者 曾宪宇 通讯员 李继华 易继兵 袁玉荣
一所学校除了要有高效的课堂、绿色的质量,更须有鲜明的文化作为根基,让其融入师生的心里、脑里、血液里。
巴东县野三关镇民族中心小学始建于1909年,至今已有115年的历史。该校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和革命精神。该校立足红色资源培育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址、一园、一路、一树、一泉”校园“五景”,涵养师生品质。
依托红色资源,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该校科教楼是中共建巴中心县委旧址所在地,这里曾经是一幢两层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是抗战时期开展地下工作的办公场所。存留在墙缝里的党员秘密联络信,更是老一辈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的“活化石”。
该校结合红色资源,开展青年教师读书班、青年干部挂职培训、全科教师励志夜学等教育活动,讲述红色故事,让他们汲取精神力量。
校园内有一处独特的教育资源——野三关烈士陵园,5名烈士长眠于青松翠柏间。该校把他们的革命事迹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出鲜活的校本教材。
依托烈士陵园,该校常态化开展爱国演讲、红色故事会、主题党日、主题队日等活动,让师生不断受到思想上的洗礼。
每年清明节,该校组织学生来到烈士墓前,追忆英烈,庄严宣誓。烈士将生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教师把青春奉献给教育和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又将爱心奉献给社会。
该校25岁的全科教师覃海江下派至耳乡小学任教,一去便是4年。期间,他既担任学校负责人,又当学校炊事员,还是班主任、科任教师,至今仍坚守岗位;退休教师赵国芝毅然选择返聘,发挥余热照亮学生的梦想;保安尽职尽责,全方位保护校园和师生平安;学生将爱心义卖筹集到的善款送到福利院……
通往野三关烈士陵园的一段长约150米的陡坡路,是师生每天的必经之路。以前,老师们总是埋怨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走得累,学生们也感叹一天到晚学习苦。抱怨恰恰给了教育的灵感。该校将这段陡坡打造成“长征路”,再现“长征魂”,让师生每走一次便感受一次红军长征的苦难与险阻。
该校还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手磨破了皮忍一忍继续干;运动场上,摔倒了爬起来揉一揉再出发……经过“长征路”的浸染,该校师生抱怨的少了,学生上学自己背书包的越来越多。
依托自然景观,传承扎根大地、勤政廉洁的向上精神
矗立在教学楼前的雪松,高约20米、直径约1米,要几个小朋友手牵手才能合抱。它郁郁葱葱,与百年学校共生共长,扎根大地、积极向上的精神在这里蓄积。
雪松如此,该校老师也是如此,扎根课堂,练好基本功,点燃学生智慧。
恩施州首届名师赵学凤在学校设立工作室,借助成长“六阶梯”,引领教师共研共学、双向奔赴。学生一代又一代,教师一批又一批,雪松一轮又一轮,尽情演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借力、接力、竭力场面——师生借力生长课堂、序列活动提升素养能力,通过结对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校园内,垂柳边、石缝里,一股清泉流淌千年,曾经默默地滋养着老街百姓。如今,人们虽已不再饮用,但其仍宁静、随意地流淌着,久晴不干、久雨不涝。潺潺流水与莲花、鱼儿相映成趣。课间,学生们最喜欢在这里玩耍,老师们也常常在此躬身自省、洗涤心灵。该校以此引导教师不为杂念左右,淡泊名利。
沧桑岁月,风雨兼程,新时代的百年老校依然生机勃发。该校先后成为首批省级示范性教联体、湖北省小学语文“百校行”基地学校、巴东县红色教育基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着文化之影。
在挖掘校本资源、推动红色校园建设过程中,学生的笑容多了,青年教师互帮互助、专业成长更快了……
该校将围绕校园“五景”,进一步细化育人措施,深化文化内涵,让有形文化成为引领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核心动力,使师生变得更精神、学校变得更精致,散发出守正创新的时代光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1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